APP下载

“吴歌”:诗化的江南民间歌谣

2022-12-05◎俞

江苏地方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吴江山歌

◎俞 前

(江苏苏州215200)

顾颉刚在《吴歌小史》中说:“所谓吴歌,便是流传于这一带(指吴语方言地区)小儿女口中的民间歌曲。”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吴歌流行于江浙沪地区,苏州的吴江、常熟、张家港等地都称“山歌”,如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双凤山歌、胜浦山歌等。浙江嘉善地区称为“田歌”,上海青浦地区称之为“田山歌”。苏州地区的山歌分支,芦墟山歌传唱于苏州东南端汾湖流域,白茆山歌孕育于苏州常熟的东南部,河阳山歌以张家港的凤凰镇为传唱中心。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吴歌的发展源流

吴歌源远流长。传唱至今的张家港河阳山歌《斫竹歌》,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山歌《弹歌》的原型,是中国民间歌谣的“活化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吴歈”“吴吟”的记载,《楚辞·招魂》即有“吴歈蔡讴,奏大吕些”的记载。左思《吴都赋》所云“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皆南方乐歌,为《诗三百篇》所未收。东晋和南朝乐府民歌,特别是江南的吴声歌曲绝大部分为情歌,其中《子夜歌》《子夜四时歌》《欢闻变歌》《懊侬歌》《华山畿》《读曲歌》等最著名。宋代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吴声歌曲”,反映了六朝时吴语山歌的状况。“山歌”之名始见于唐代,《全唐诗》收录作品中直接提到“吴歌”有22处。《全宋词》有13处提及“吴歌”。李白《乌栖曲》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据北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记载,五代十国时钱镠建吴越国,衣锦还乡,大宴乡亲,席间,他仿照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自唱还乡歌,以山歌形式娱宾:“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

宋代时建了垂虹桥,桥畔吴歌声不断。当过吴江知县的北宋诗人石处机有“拨弃嚣尘一登览,太平终日听吴歌”。元朝时吴歌就很时兴,元朝诗人、政治家王恽经吴江时,写下了《食鲈鱼》,其中有“倚装足朝睡,且快所欲偿。梦惊听吴歌,海日方苍凉”句。元朝诗人卢昭《过吴松江》诗中也写道“同舟思欲仙,何处吴歌闻”。

明清时期,吴歌兴起。明代冯梦龙采录宋元到明中叶流传在民间的大量吴歌,辑录成《山歌》《挂枝儿》。明末吴江盛泽人卜舜年,曾在嘉兴跟华亭老辈陈眉公学吴歌,回到家后居绿晓庄,庄内时常高朋满座,吴歌阵阵。

清代是长篇叙事吴歌的成熟繁荣时期,经书商刊刻、文人传抄和民间艺人的口传,保存了大量长篇叙事吴歌。清代吴语地区的山歌演唱活动极为活跃,出现了许多长篇叙事山歌作品。清吴江人钮易庵所著《新乐府》,记录有明清时期的山歌,其中《权门犬》《椒山胆》二题,词亦淋漓。清中后期山歌风行民间,形成了长篇吴歌《五姑娘》。清代诗人沈德潜编《清史别载集》录汪洋度《吴江舟夜》一诗:“水驿迢遥望不分,愁心落叶共纷纷。扁舟一夜摇江月,入梦吴歌断续闻。”诗前有序:“吴歌以吴江为最,用来独切。予留日下六年,归过望亭,半夜闻吴歌声,知家乡已近。读此觉情景逼真。”清代康熙丁酉举人杨士凝在《吴江》诗中也提到了吴歌:“丹枫飒飒下寒塘,财赋东南第一乡。谁唱吴歌醒客睡,半湖残月半船霜。”

清末民初演唱活动仍极为盛行。如吴江乡间原有“赛唱山歌接韦驮”的习俗。有两地相邀赛唱、节日赛唱、庙会赛唱,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为“接韦驮日”,入夜,村民们自动把装饰的船摇到指定的河港,依次停泊,少男少女鲜衣轧在船舱里,歌手们则披红戴绿,浓抹脂粉,站在鲜花丛中。赛歌开始后,或两船队相对而列,或两船队放棹并进,歌声忽高忽低地飘扬,最精彩当属两人或两队对唱,一问一答,不可脱板、打顿,若接不上茬,就认输。

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九“声歌”篇中对芦墟山歌有这样的记述:“其辞语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词多男女燕私离别之事。”

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和刘复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发起了在全国征集歌谣的号召。周作人、刘复等担任征集运动的领导者,顾颉刚、魏建功等是征集活动的骨干成员。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的率领,使得征集运动在起初就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晨报副镌》于1920年起连载吴歌,其后陆续编辑出版了《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20世纪80年代后,又辑成《吴歌丁集》(顾颉刚辑、王煦华整理)、《吴歌戊集》(王煦华辑)、《吴歌己集》(林宗礼、钱佐元辑),大量吴歌得到搜集、整理和研究。

民国时吴江人相约赛歌也是一种时尚,古镇同里的俞厍、浩浪两村就有山歌班子,每年约定日期,摇着“山歌船”赌唱。柳亚子和南社诗人举办山歌盛会,年轻歌手陆阿妹被誉为“山歌女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莘塔龙泾乡歌手张云龙的一曲《翻身山歌》,给芦墟山歌赋予了新内涵。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普查活动。进入21世纪,编辑出版了《中国·白茆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中国·吴歌论坛》等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

二、吴歌的类别

吴歌是以民间口头演唱方式表演,口语化的演唱是其艺术表现的根本方式。吴歌是徒歌,是在没有任何的乐器和伴奏情况下吟唱的。不同的学者把吴歌分为不同的类别,在高福民、金煦主编的《吴歌遗产集粹》中,有引歌、盘答山歌、苏动歌、情歌、生活歌、儿歌的分类;苏州市文联和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编的《吴歌》有开场山歌、盘答山歌、诉苦歌谣、劳动山歌、家庭生活歌、风物时令歌、戏文山歌等说法;《中国芦墟山歌集》将山歌分成情歌、生活风情歌、劳动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杂歌、儿歌、新山歌八类,并对每种形式进行了讲解,较之《吴歌遗产集粹》的分类,多了一种:仪式歌。

1.引歌

又称“闹头”“歌头”“开场山歌”,是歌手在演唱山歌时,先作个说明或谦虚的语言。如《五姑娘》的闹头《山歌勿唱忘记多》:

山歌勿唱忘记多,

寻寻垦垦还有五千零四十八只响山歌,

吭嗨哩嗨挑到吴江城外垂虹长桥浪去唱,

解开叉袋口氽满东太湖。

2.盘答山歌

又称“问答山歌”“盘歌”,大多在赛歌会上对歌演唱,也有在田间、河荡劳作时演唱,一般是两人或多人对唱,内容有的是现成套式,即兴填充各种内容,有的是现场即兴创作编唱。如《莺脰湖里几化深》:

问:莺脰湖里几化深?

几化浜兜几化湾?

几化转角到嘉兴?

对:俉唱山歌回答 ,

我问过罱河泥格大哥哥,

莺湖里六丈六尺深;

我问过张虾笼格大哥哥,

莺脰湖里有三十六只浜兜七十二个湾;

我问过摇小船格大哥哥,

莺脰湖一直上南到嘉兴。

3.劳动歌

是反映以劳作为内容的歌谣。如《种田歌》:

种田人总要唱只种田歌,

两手弯弯去种六棵,

俉上年头师傅要种三石六,

今年要种三石六斗六升萝。

种田人总要唱只种田歌,

两手弯弯去种六棵,

俉上年头师傅种到茭白能大,

今年要种到伊像干芦。

4.情歌

反映男女间爱慕、相思、苦情、热恋的爱情山歌,民间统称“私情山歌”。如《结识私情隔只浜》:

结识私情隔只浜,夜夜盘算三二更,

郞啊郎,有钿造堍桥来走,呒钿买只船来撑。

5.生活歌

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为内容的歌谣。如《一姑娘十样香》:

一个姑娘十样香,头发根里菜油香,

眉毛堂里金油香,眼睛缝里眼油香,

鼻子孔里鼻油香,牙齿缝里橄榄香,

大鱼大肉木头香,脚踏条板木头香,

手拍床海骨头香,撩开罗帐阵阵香,

枕头横头十样香。

6.儿歌

适合儿童演唱或唱给儿童听的民歌。如《摇到外婆桥》:

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娘娘真要好,

买条鲤鱼烧,

烧来头勿熟、尾巴焦,

盛到碗里豁虎跳,

豁到城隍庙,

香炉蜡签全跌倒,

城隍老爷外头逃,

外孙见了哈哈笑。

7.仪式歌

是以反映民间习俗的民歌,包括婚、丧、寿、诞、建房、祭祀活动的仪式等。如《拜堂歌》:

一拜天地福寿长,二拜高堂好爷娘,

夫妻对拜同到老,送入洞房结鸳鸯。

8.历史传说歌

是根据历史事件和传说改编的民歌。如《一人一马一条枪》:

一人一马一条枪,两国相争动刀枪,

三气周瑜芦花荡,四郎落难到番邦,

伍子胥要把韶关过,杨六郎镇守白虎堂,

七擒孟获诸葛亮,八仙过海浪滔滔,

九进中原金兀术,十面埋伏楚霸王,

十一郎大战青面虎,十二甘罗为丞相,

十三太保李仁孝,历代古人唱勿光。

9.杂歌

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山歌。如《串马灯》:

正月正,串马灯,

二月二,撑腰糕,

三月三、野菜花开结牡丹,

四月四,桃梅李子青滋滋,

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

六月六,买条面来落一落,

七月七,买个西瓜切一切,

八月八,买只菱来剥一剥,

九月九,糯米饭烧来韧稠稠,

十月十,十个姑娘上苏州。

10.新山歌

是新时代新编的民歌。如《歌唱新农村》:

改革开放呀政策好,农村一片新面貌,

发展经济最重要,我伲格生活么大呀大提高。

改革开放呀政策好,农村一片新面貌,

家家造起新楼房,公共汽车开到家门口乐陶陶。

三、吴歌基本曲调

张舫澜先生在《芦墟山歌摭谈》中总结了山歌在音乐唱腔上主要的曲调,也就是基本的曲调有:

1.响山歌

又名“滴落声调”“呜哎嗨嗨山歌”。此调起首高亢嘹亮,悠扬动听。起兴的第一句就能很快地把远近听众的注意力抓住,然后声音慢慢“跌”下去,像溪水从源头骤然而下,又似屋檐水“滴”下,有时又如阵雨从天而下,然后悠悠流淌。曲调的整体是优美的,也是深沉的。芦墟叙事山歌中常用此调。

2.落秧歌

又名“种田山歌”。旋律铺展,优美动人。顾名思义,该调一般在落谷、插秧时唱。但庙会上或对歌、赛歌等歌咏活动中用得也多。此为一人领唱,一人或多人“撩”(和歌),此起彼落,气壮势足。

3.大头歌

又名“埭头歌”。气势磅礴,节奏感较强,略具劳动号子韵味。一般在耘苗、耥苗时唱。但在对山歌和迎神赛会等大场面上也唱。此为一人领唱,一人或多人“撩”(和唱),中间兼有合唱,雄健浑厚。

4.急急歌

又名“急口歌”“急急鼓”。此调句式自由,节奏明快。曲调之名,即可知其旋律之快。一般在踏水车、摇船及乘风凉时唱。但在对歌、赛歌场中也常见。在演唱叙事山歌的精彩段子时,歌手往往用“急急歌”来传递和抒发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唱此调类似戏曲中的“快板”,要一连唱几十句甚至一二百句,紧紧连接唱念,一气呵成。唱者需具备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自如地唱完全曲。

5.小山歌

又名“平调”。此调由“响山歌”演变而来,但唱时不带“呜哎嗨嗨”。旋律略平,声调略低。但有的歌手,用在叙事山歌的悲伤情节中,唱起来如诉如泣,近似“哭调”。也有演唱长歌时,为情节发展的需要或为简约曲调,往往以“响山歌”和“小山歌”两种曲调穿插演唱,恰到好处。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曲调外,芦墟山歌中还有汾湖山歌(又名“流亡调”)、点香山歌(又名“拜香调”)、吴江歌、叫卖山歌、叫花调等几种,也各有其特点。

四、主要的吴歌长篇代表作

吴歌的代表作品很多,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的作品,流传于苏州地区的几部主要山歌长篇代表作有《五姑娘》《孟姜女》《赵圣关》《鲍六姐》《庵堂相会》《董永与张七姐》《卖盐商》等。其中,长篇汉族民间叙事史诗《五姑娘》,流传于江浙沪交界的汾湖一带,是中国19世纪江南农村风情画,为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之一。中国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孟姜女》在江南流传很广,长篇民间叙事诗《孟姜女》却是别具特色,为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之一。此叙事诗说孟姜女万喜良是苏州松江人,孟姜女寻夫到了嘉峪关,一路描写的是江南风光。吴江发掘的清咸丰四年(1854)的长篇叙事山歌《赵圣关》、特别是《赵圣关》抄本,是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赵圣关》文学材料,弥足珍贵。《鲍六姐》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吴江《鲍六姐》与太仓《断私情》、昆山《老囡嫁人》、常熟《白六姐》、嘉善《败六姐》、松江附近的《沈三捉奸》等都属同一母体,采集的资料基本相同,故事情节也基本相同。《庵堂相会》是地方剧种著名的戏曲本,吴江记录的《庵堂相会》从戏曲变成长篇山歌,内容和语言生动丰富。《董永与张七姐》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变文,《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各种地方戏剧都有此剧目,但歌手用山歌的叙述手法不同。吴江搜集的《卖盐商》,共分七章,故事以“移车”(四个姑娘踏水车、天降骤雨,小伙子帮忙来移车)开始,以“私奔”告终,其第五章“望郎”中,唱情人分离后,情哥六鑫落难“只得挑担做个卖盐人”,唱了“十根私盐扁担”,即套用民间流传广泛的“十条扁担”,歌词凄婉,优美。

吴歌是江南吴地最古老的、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对苏州地区本土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独特的见证价值。吴歌的演唱内容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口碑文献,是研究吴文化和江南文化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和吴方言土语最有价值的资料。吴歌自古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为古体诗歌开一代诗风;吴歌的许多音乐曲调成为了戏曲创作激发灵感的源泉。吴歌活态文化传统对民俗研究具有独特见证价值和影响。吴歌至今保持的原生态的艺术形态,见证了人类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痕迹,具有杰出的艺术见证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吴江山歌
苏州吴江区“三举措”强化应急联防联动机制
山歌还要妹起头
加州鲈“遇冷”!端午节后市场疲软,吴江大量出鱼冲击多地市场
山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