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04陈丹
陈 丹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格局、新愿景、新任务,这对艺术职业教育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如何完成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空间,面向社会发展,是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需要思考的重要命题之一。
一、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提出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不容忽视。艺术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作为在一定区域内的由名师引领的所形成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学校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发展潜力巨大,社会服务功能也逐步得到了重视,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惑与挑战,如名师工作室对社会服务功能认知不清,成员积极性不高,导致名师优秀个性未能发挥其真正的辐射力,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1]。
二、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内涵
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进行理解:广义上,是指名师工作室在整个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和所充当的角色,这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来说的;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和任务之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并具有服务意义的活动,如科技服务、志愿服务、教育服务等。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出是在职业院校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前提下,瞄准艺术类专业名师工作室特征所提出的,有其鲜明的内涵特色[2]。
1.艺术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职能双重性: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相融相生
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上,艺术类职业院校的第二课堂具有天然的优势。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场合。第二课堂是指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生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构成综合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共识,如果片面强调以第一课堂“技能培养”,而忽视第二课堂的“人文教育”,长远将会伤害教育的根基。艺术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技能培养与人文培养相融相生的双重职能为人文素养不断积累、长期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思路。
艺术类职业院校在实现“三全育人”、综合素养要求上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专业一般以“文化艺术大类”为主,兼顾“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等其他专业大类,形成艺术类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因此,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不仅具备职业技能培养的职教特色的同时,还天然具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一方面,名师在师德师风上的优良品质所形成的独特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优秀品质催生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专业发展的凝心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文艺作品创作、研究、展现的过程,即教育对象技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对工作室教育对象精神层面、意识领域、情感世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促进学生技能和人文素养双提升,体现出专业成长与人文素养融合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步化的特质。
2.艺术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实践教学的双重性:专业性与普适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不仅应该是我国文艺工作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也应该是艺术职业院校培养艺术技能人才的教学重要准则。
笔者所在学校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多次承办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戏曲专项培训班,设计适合中小学生美育教育的系统课程,通过对河南省各地市60名中小学美育教师的培训,加强了河南省中小学戏曲通识教育,在中小学营造了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了戏曲文化艺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传承与发扬。美术学院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进行党史主题墙绘创作,主题墙包含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五部分内容,通过专业建设特色艺术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新媒体背景下,不少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开设短视频号,相对于其他专业名师短视频,艺术类专业的短视频内容具有普适性,能够满足一般受众在艺术审美、艺术创作方面更高层面的要求。如戏曲专业名师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传戏曲身段、戏曲唱腔等教学短视频,既能够作为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的平台,也可以成为戏曲爱好者学习戏曲知识,近距离接触戏曲名师的有效平台。
3.艺术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成果的双重性:专业教学成果与社会服务资源的同向同行
名师工作室技能培养和人文元素的相融互生,在客观上将会产生数量可观且集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专业教学成果。这些教学成果既是名师工作室师生创作的精品,也可以直接通过各种传播载体进入传播场域接受广大受众的评价或鉴赏。因此,教学成果的双重属性使得名师工作室由对学校学生人文教育逐步拓展至社会的人文教育影响,让名师工作室教学成果走出学校“象牙塔”,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实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提升社会公民的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人文指数的社会服务功能。
以笔者所在院校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校规设并逐步形成了“堂台结合”结合的艺术类专业教学模式,大力打造五大展示平台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课程实训成果展示平台—学期教学成果汇报平台—毕业创作展演展示平台—校内外综艺晚会(专业展览)平台—艺术类专业竞赛展演平台。2021年6月24日,学院成功举办“永远跟党走”文艺晚会,晚会主题内容采用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朗诵等众多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所有节目均为学院各专业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同时,剧场外的观众通过直播平台、微博、微信视频号等方式观看了直播实况,晚会摄像、直播等后期影视制作也均由学院师生完成,晚会不仅是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献礼,也是全院各个专业教学成果向社会集中展示,为区域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社会服务功能的生动体现。
因此,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其他院校名师工作室的区别在于其不仅可以作为教育阵地,而且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高地,依托新媒体,创新教育模式、讲好中国故事,输入主流价值观念和健康审美意识,与违背公序良俗的舆论信息相抗衡。
三、艺术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实现路径
时代不断发展,艺术类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也需要在思想观念、服务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发展,构建艺术类高职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的新路径,将成为提升艺术类高职院校名师工作室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
1.依托技术:实现智能时代实现教研成果“涟漪式”社会服务功能扩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检视,使得其人才的教育路径、培养方式等顺应时代发展。
名师工作室专业教学成果与社会服务资源的同向同行的属性使得其天然具备社会传播性。其传播线路由点到面,可以尝试呈“涟漪式”扩散:名师工作室—专业—所在学校—社会。结合艺术教学特征、搭建传播平台、充分借用智媒时代传播技术,受众人数逐级递增,达到让“更多数”获益。通过新媒体主要平台这一层级传播,艺术类专业教学成果作为社会人文教育重要元素,形成破茧效应,走出校门,通过“高价值内容”的提供,培育公众审美情趣,实现艺术教育社会化服务功能。
以2020年河南省高校网络文化精品项目“一麦相承”公众号为例,此公众号成立于2017年9月,是河南省高等学校第一个有声读物平台,已经持续推送千余篇文章(包括有声文章),内容积极向上,价值导向引领作用明显。公众号由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工作室建立,以“以声会友”为主题,坚持有声原创,开设“一麦夜话”“中华经典”“以声会友”“母语小课堂”等子栏目,以当下最流行的音视频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及校园师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日推送4~5篇有声读物,成为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平台。“一麦相承”微信公众号成立播音主持社团,选拔热爱并有潜力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根据声音形象细分成童声组、新闻组、纪录片组兴趣小组,根据特长分类培养,稳定输出。下设播音组、编辑组、制作组,从内容选材、声音录制、背景音乐选配、后期音效制作均在工作室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通过该公众号,学生在专业上得到了大量实践机会,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品位、得到了历练,使他们提前了解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及所需技能,解决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就业创业问题。目前已经成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发现好声音、培养好声音”最佳练兵平台。同时工作室利用喜马拉雅平台推出“夜听故事”,更为充分地利用平台向社会广为传播。
2.依托专业特色:建构名师工作室“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融合”社会服务模式
艺术类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的教科研成果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雏形或成形,其产生过程不仅是对工作室教育对象职业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教育对象精神层面、意识领域、情感世界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一麦相承”公众号依托工作室专业的教师资源、设备资源、学生资源、专业资源,配备专业的录播设备、专业的播音老师、专业的生源,指导教师为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专业精湛。学生通过录制普通话在线课堂,不断提升母语技能,作为第一课堂学生专业练习和专业展示的优良平台。同时,通过录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声读物,进行正能量有声传播,传播优质传统文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厘清优秀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认同,提升了第一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提升了第二课堂的专业性,两个课堂的教学都充满了活力。
3.依托区域:规划服务重点,对接区域文化发展需求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艺术类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它的教育特点是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服务,因此,其建设应该充分考虑服务地方产业,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因此,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应该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实际需要[3]。
以笔者所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多个专业工作室围绕“讲好黄河故事,挖掘黄河文化” 为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专题创作,涌现出一批反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红色大别山精神的精品佳作。如美术学院举办画展,作品充分表现了河南段黄河两岸壮丽的景观与浓厚的风土人情;舞蹈学院《我的家乡我的河》将大河文化、生命文化及个人体验融合在一起,深情地表达出黄河儿女之情和家国情怀。
艺术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应该充分结合艺术类职业院校专业鲜明特色和服务职能,把名师工作室发展建设的视角从个体效应转到群体效应,从服务学生转到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不断延伸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学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能,释放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