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立诗 以音塑诗 以律筑诗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的教学为例

2022-12-04江苏省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刘敏威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声律李贺格律

江苏省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 刘敏威

古诗教学中,声律是无法忽略的,否则古诗教学就与现代诗教学、现代文教学无本质的区别了,古诗的独特魅力也无法体现。古诗中的声律,不仅是一种格式,还有其表达出的声音的含义。古诗教学,重在吟咏(根据声韵吟诵咏唱)。叶嘉莹说:“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吟咏中明诗律,吟咏中知诗意,吟咏中感诗情,吟咏中悟诗境,这是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

《马诗》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阅读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古诗中,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一般涉及笔墨不会多,所以教学中不如抓住《马诗》的声律、意象等来体会人物品质,感悟诗情。

一、声律立诗格

(一)初读,解诗意

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指名读并检查反馈)

提出生字:络。

络是绞丝旁,跟线有关,是指像网格一样的东西,金络马是指什么呢?(黄金做成的马笼头——出示图片)

这首诗中的其他字词不难理解,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指名学生说诗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燕山,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骏马啊,何时能戴上金色的马笼头,在清朗的月色下奔跑驰骋,立下功劳呢?)

(二)诵读,明声律

五言绝句讲究二四分明,所以我们将每句第二字和第四字节奏处的平仄来划一下,阴平阳平延长音(横线表示),上声去声仄音短(斜线表示)。

记号应这样划分: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说说诗句平仄长短的规律。

(非常明显,这里的平仄节奏很有规律,第一句与第四句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相同,一首合辙的格律五绝的平仄音韵正应是这样的,所以在这样的吟诵中,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五绝的声律节奏。)

平声押韵字也要延长音诵,这首诗的韵字是“钩——秋——”

马诗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按照这样的标记,自己练习吟诵。指名学生吟诵,相机指导评价。

(这样的吟诵多有节奏感、韵律感。特别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意思两两相对,平仄也两两相对。)

现在的学生读了很多古诗,却始终不懂古诗格律,甚至到大学毕业都写不出一首规范的律诗,而古人却在启蒙不久后就能吟诗写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在教学古诗时,从来不关注格律,从来不会让学生按照格律去吟诗、诵诗。其实古诗的格律理解起来并不难,就像以上教学中,让学生划一下二四节奏处的平声字与仄声字(五绝平仄一般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以关注第二字、第四字的平仄就好),划好后再比较一下整首诗,从中去发现规律——第一句与第四句平仄节奏相同,第二句与第三句平仄节奏相同,这样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一首五言绝句的格律。再找出句尾韵字“钩”和“秋”,根据它们的位置也明白了,五言绝句中第二句尾字与第四句尾字是必定要押韵的。这样,这首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律绝《马诗》的格律音韵密码就解开了。

二、声律塑诗意

(一)长音,显意象

诵读时,有些字拉长音了,在听觉上就被放大、突出了。第一、二句在诵读时,哪些字音被凸显了?

(沙如——燕山——钩——)

在这样的诵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里两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钩。在诵读中音韵重点突出了“沙如——燕山——钩”。“沙”,让我们想到了沙场、疆场;“燕山”,燕然山,汉朝打败匈奴之地,代表着对敌征战;“钩”,是一种弯刀,战场上的武器。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实际营造的是沙场征战建功立业的热血画面。)

一起来吟诵这两句,感受这建功立业的热血画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二)入音,表急切

这样的画面,这样的环境,呼唤良马的出现。看,马来了——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诵读这两句,特别要注意两个入声音字“络”“踏”。

入声音字,又短又急的发音。这样的诵读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为国建功的愿望多么急切、迫切而热切。)

(三)韵音,有忧怀

再次诵读这首诗,注意韵字:钩——秋——

这样的音韵诵读,让你有怎样的感觉?

(忧愁之感,忧长长愁重重。诵读后让人感觉这首诗充满了深深的忧思、愁绪、愤懑。)

作者忧什么、愁什么呢?

出示李贺背景资料:

李贺,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父李晋肃,曾当过县令。仅因“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肃”与“士”音近,李贺便以有讳父名而被人议论攻击,不得参加进士考试。李贺成名甚早,少年时代便名动京华。18岁那年,他带着自己的诗歌去拜谒韩愈,韩愈只读了第一篇《雁门太守行》,即大为欣赏。然而,诗歌的成就并没有改变李贺不幸的命运。他的致仕通显的希望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并由此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怀才不遇的苦痛,时时冲击着他多病的身心。后虽荫举做了个从九品的奉礼郎,但不久即托疾辞归,卒于故里,年仅27岁。

再来看一下整首诗中凸显的长吟字:如——山——何当——清秋——

(这就表明了:李贺对仕途的追求困难重重,如山阻隔。何时能让我有担当、有光明啊,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清秋大梦。这是怀才不遇的忧愤,这是仕途难当的愁懑。)

这是一首奋发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在奋发与渴望中却藏着作者深重的忧思、愁闷。依声律的吟诵我们有了更深的体会。

再来吟诵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中的忧愤、热切中的愤懑。依着声律咏唱这首诗。

古诗中的声律,正是要通过吟咏时平声音的扬长、仄声音的短顿、入声音的急促、平声韵的悠长等,在抑扬顿挫中展现出它的美。在展现声律美的同时,通过声音来表达诗的内在含义。因为,“抑扬顿挫”地吟咏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地吟咏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表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顿挫时或断然决绝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含义;“抑扬顿挫”地吟咏时,“平长”了,就更凸显出“仄短”,展现出短音的音符表情,“仄短”了,也更衬托出“平长”,表现出长音的悠长缠绵、昂扬壮志、控诉悲慨……这样长短相映相显的声音层次就使诗意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

这一环节的教学,正是抓住了平声“重长”音、入声“急促”音、韵字“忧愁”音,引导学生在吟咏中明白更深层的诗意:作者有急切报国的心愿,却抵不住现实层层的阻难,在这样的矛盾中,怀才不遇的忧思就更绵长深重了。

三、声律筑诗情

(一)自我写照,借物以抒怀

李贺写马的诗有很多,《马诗》有二十三首。教材中的这首是第五首。第八首是这样的: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按照格律划一下长音与停顿,诵读这首诗,说说你体会到的诗情。

马诗

赤兔/无人——用/

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

羁策/任蛮——儿——

李贺为什么这么喜欢写马呢?

(写马就是写他自己,通过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李贺生于公元790年,这一年是马年,所以李贺属马。——借物抒怀)

一首《马诗》,表达了作者“平沙漠漠月如钩,疆场何处有我影”的忧叹。

(二)拓展积累,诗情即人情

背诵课文《马诗》。选择《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另两首诵读,体会作者以马写己的心怀。

想要准确把握古诗作品的情感、立意,仅仅拘泥于教材必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这里的教学补充了李贺的出生时间,拓展学习了他的另一首《马诗》,学生自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作者的借物抒怀。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物语皆人语,作者主观的“情”,往往会寄寓在客观的“物”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从而真正感受诗中的情——马的心志就是作者李贺的情志。

这里对李贺另一首《马诗》的拓展学习,不仅引领了学生与诗的“共情”,还巩固深化了学生对五绝格律音韵的认识。这首拓展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八》与教材中的《马诗》,都是仄起首句不押韵的五言律绝,格律节奏一样。这样的格律节奏让学生将声律知识再次内化,有触类旁通之效果,而学生对古诗的格律音韵正是要在不断的巩固、不断的重复中才能熟悉、掌握。

由此,古诗教学就可这样——以声之色,立古诗之格;以音之形,塑古诗之意;以律之节,筑古诗之情。从声律入手,用吟咏的方式来教学,以声音来唤醒古诗的灵魂和神韵,与学生的感受体验接壤融合。也许只有立足于古诗原点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解开古诗韵律的密码,体察古诗语言的精妙,领悟古诗完整的意涵。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猜你喜欢

声律李贺格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声律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