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局与对策研究*

2022-12-04黄礼万伍玩秋周岩丽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阳江风电装备

黄礼万 伍玩秋 周岩丽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广东阳江 529500)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传统能源过度消耗造成的地球气候异常变化,严重破坏和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寻找海上风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成为各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目前国外风电的开发已经进入非常成熟的商业化运营阶段,开发技术也相对成熟,但仍然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局面,所以美国、日本、韩国和欧盟国家等都把风电人才培养与人才质量保障作为风电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我国风电产业迎来了历史性高速发展机遇,风电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数量突增。由于我国在风电行业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各层次学校招生规模小,相关技术岗位的培养针对性不强,导致相关人才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普遍存在风电产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尤其对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出现“招不进、留不住”的人力资源困境。相关调查显示:当前中国风电人才缺口达40万人左右。研究如何建立风电产业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风电产业人才招聘与培养存在的困境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前景

1.1 产业发展条件优越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条件以及国家、省的优越政策条件,阳江抢抓机遇,顺势而发,早在2017年就确立了建设对标丹麦埃斯比约港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基地的目标;2021年10月广东(阳江)国际风电城规划又正式通过评审,致力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一流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基地,推动阳江风电产业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水平。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打造世界级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加快推动形成集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检测认证、运维管理、综合服务于一体,覆盖海上风电和陆上风电全领域全周期、立足阳江、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阳江市海上风电的规划装机容量、在建装机容量均居全省首位,是《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所确定的省内唯一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基地[1]。阳江市正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要求,全力推进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和国际风电城建设。

1.2 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2019年,位于阳江高新区临港工业园区、面积达7.4平方公里的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金风科技、明阳集团、中国水电、粤水电、龙马集团、中车、东方电气等多个国内风电装备制造的龙头骨干企业,风电整机制造及配套零部件项目陆续落户投产,其中金风科技、明阳集团分别为国内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和世界最大的大型叶片制造商;与此同时,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风电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广东(阳江)海上风电大数据监控中心、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运维中心、广东(阳江)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中心、广东(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基金、广东(阳江)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配套项目也已揭牌成立。近三年来,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随着项目的推进,一个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营维护于一体的,立足阳江、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正在加速形成,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和海上风资源开发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2]。

2 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局

2.1 人才需求缺口大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新技术,与众多学科有交叉,涵盖气象、材料、空气动力学、控制与自动化、电气、机械、电力电子及检测认证等多个专业领域。海上风电产业提供的岗位主要集中在零部件制造、部件装配、产品现场安装、风电场设备运维和产品研发升级等五方面。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的海上风电开发力度迅猛,对海上风电装备的需求量大增,对海上风电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调研分析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21 年,中国有近50多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海上风电产业,而目前中国海上风电产业的人才缺口在1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伴随我国海上风电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渐凸显,根据行业内相关测算,未来五年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对相关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3]。

2.2 人才吸引力不足,本土人才培养乏力

一方面,阳江是广东省粤西经济欠发达地区,技术工人的整体薪酬待遇相对较低,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因此想吸引外地的风电产业人才来阳江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本地专业人才的供给能力也十分有限,因为本地的职业院校都没有开设风电方向的新能源专业,一些与风电装备制造相关的机电、电气等专业的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较低。调研结果表明:本地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现有的人力资源呈现“质不高、技不熟、招不进、留不住”特点。外来人才难招聘、本地人才供给乏力已经成为制约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

3 化解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人才困局的对策

3.1 人才困局成因分析

一是阳江市地处欠发达地区,职业发展平台小,对风电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二是阳江市还没有建立针对风电产业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政策;三是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不健全,企业员工生活不便利,人才流失率高;四是阳江针对风电产业社会培训与适岗培训的力度不大,本地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上岗就业竞争力不强;五是阳江地方中高职业院校没有开设风电装备制造方向的专业,相近专业的人才储备数量较少;六是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在校企合作办学、协同人才培养与培训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2 化解人才困局的思路

以阳江风电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困境存在的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走访阳江市相关职能部门、国内风电企业和学校,了解阳江风电产业人才招聘与培养概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适岗培训等人才工程最新政策等,对阳江风电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面临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作针对性与前瞻性的研究,全方位探索阳江风电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总结归纳出以下两个层面的建设工作思路。首先,在政府层面成立风电装备行业协会和风电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动和发展风电产业有关的工作,制定风电人才引进的相关措施与扶持政策,以特殊政策和措施吸引优质人才,优化风电产业园区周边生活配套,改善风电相关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阳江地区对风电人才的吸引力,提高人才留在阳江工作的稳定性。其次,在社会层面开展行校企深度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机制:一是通过广泛宣传,提升风电产业的社会认知度,定期召开风电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人才聚集阳江;二是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大力扶持社会培训机构,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广泛开展风电技能培训、适岗培训和考证培训等业务,为风电产业的用人需求提供保障;三是地方中高职院校开设风电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等方式拓宽办学渠道,扩大风电人才培养规模;四是实施“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提高风电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3.3 化解人才困局的策略及具体措施

总体策略是:针对上述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出现人才困局的主要原因,结合阳江自身的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扬长避短,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立政校行企多方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多措并举,校企协同育人,内培外引,共同促进阳江风电产业人才聚集与培育。具体可行的措施包括:

3.3.1 政府重视,增加对高层次风电人才的引进与保障力度。政府应制定并出台一系列相关人才政策与措施,加大对风电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同时,重视风电产业园区及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建设,解决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引得进留得住。主要的措施为:一是针对风电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设立安家费与生活补贴,其中包含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风电企业、中高职学校等单位的人才引进,加大地区的风电行业高层次人才储备,为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和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解决风电行业高层次人才配偶工作及子女读书等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提高阳江地区对风电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吸引更多风电人才落户阳江;三是优化风电产业园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酒店餐饮、购物健身和居住读书等功能设施,为风电产业园的从业技术人员提供生活便利,提高风电企业在岗人员的稳定性。

3.3.2 政策扶持,加大风电行业的社会培训与适岗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人才管理优势,有针对性扶持风电产业人才的培训项目,通过技能培训、适岗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手段,全方位加大对社会人员与在岗职工的培训力度,为产业提供基本的用人需求保障。主要的措施为:一是政府统筹,加大对外宣传,提升风电产业的社会认知度,搭建就业平台,定期召开风电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吸引市外人才聚集阳江;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加大内培力度,要求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风电技术岗位培训,提高本地从业人员上岗就业竞争力与入职率; 三是针对风电产业大力开展适岗培训和技能考证培训,缓解企业对技术人员岗前培训与能力提升压力,全面提高风电产业在岗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持证率; 四是通过针对风电产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培训,全面提高风电产业在岗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4]。

3.3.3 合作办学,拓宽办学渠道扩大风电人才培养规模。政府引导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与地方各层次职业院校建立职教联盟体系[5],通过校企合作开办风电产业学院,开设风电技术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企业订单班等办学方式,拓宽办学渠道,扩大风电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为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储备。主要的措施为:一是阳江地区中高职院校都增设风电相关专业,每年保持10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提高风电行业人才培养的基数;二是联合风电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式招生试点,让符合条件的社会人员有机会就读风电专业,提高风电企业岗位的吸引力,每年保持40人以上的招生规模; 三是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每年保持30人以上的规模,针对企业岗位,提高毕业生与岗位的匹配度。

3.3.4 平台共建,促使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校企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训教学基地、风电实训室、技术研发实训室等,深入开展校企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方面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主要的措施为:一是利用地方风电产业优势,校企共同建设风电专业实验实训室,降低学校办学成本,提高学校的专业教学效果;二是校企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学校的风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前融入企业岗位角色;三是校企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校内实训设备的使用率与生产价值,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6];四是校企共同建设技术服务与研发实训室,校企双方加强技术合作,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的风电专业水平与技术服务能力,从而也提升对教学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力。

3.3.5 协同育人,提高风电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地方中高职院校与风电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人才培养职教联盟,引入风电行业技术标准,通过校企共建培训课程,组建校企高素质双师团队,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开展“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改革,提高风电人才培养质量,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主要的措施为:一是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引入风电行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二是校企共建师资团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育人能力及技术服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三是以阳江市粤德合作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为改革阵地,中高职院校引进德国职业标准和认证资质,充分发挥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的理论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训练三方协同育人功能,探索风电专业“双元基础、三方协同”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培训中心、企业三方协同,构建“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组建“教师+培训师+技师”团队,采用工学结合校企交替教学模式,完成学生从学徒到准员工再到员工的全过程培养,用“德式”培训打造高技能人才。

3.3.6 利益共享,建立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风电装备行业协会、风电人才培养职教联盟、风电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措施,保障校企合作的良性运作与利益共享,为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确保风电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主要的措施为:一是政府指导成立阳江风电装备行业协会,建立共商机制,指导风电产业发展方向,协调风电相关企业均衡发展,解决风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二是由中高职院校、风电龙头企业及风电行业协会共同组建风电人才培养职教联盟,由地方高职学院牵头,联合成员单位制定联盟建设方案等相关文件,定期举办联盟活动,加强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探索,重点解决阳江风电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些关键性难题;三是成立风电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制定满足岗位需求、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为风电产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4 结语

在阳江市政府统筹下,政校行企多方合作,针对阳江风电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的系列关键难题,通过内培外引,多措并举,优化风电产业就业环境,拓宽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搭建职业院校与风电企业之间互动和交流的平台,校企协同育人,探索并开展风电专业“双元基础、三方协同”的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阳江市风电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有效解决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与人才困局,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阳江风电装备
10 上海电气风电问鼎全球整机商海上新增装机量冠军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基于阳江核电厂水母暴发期间增设水母网效果的研究
港警新装备
阳江开放大学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风电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探讨
2020 年上半年欧洲风电新增装机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