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实践与探究
——以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建+文化育人”模式为例

2022-12-04龙武安黄海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考研育人大学生

龙武安,黄海霞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

自1990年4月全国首次校园文化研讨会提出“文化育人”概念以来,学者们对高校文化育人给予了很多关注,在理论内涵、特征、机制、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为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经验和现实做法。但是关于高校文化育人模式的综合探索很少,偏重于理论探究且模式单一,尤其是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究几乎处于空白。

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这“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近五年来,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组织按照这一指导方向,做实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目标导向,做到三全育人,重理兼文,落实“化人格物、致知至善”的院训,始终以办好省级双一流专业、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创造性地探索实施了高校“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文化育人及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

(一)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核心内涵是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影响人,从精神上塑造人,塑造有灵魂的人。把文化育人融入通识教育的全过程,可以拓宽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在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法律、科学、教育、艺术等学科的通识教育中,都可以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2]。文化育人是以文化的形态为基础,营造教育的环境,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行为养成的非强制性教育影响,实现教育目标。文化育人的实质内涵就是遵循文化育人的规律[3]。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就是要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传承和发扬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意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大学生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风尚的需要。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这是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应有之义,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育人”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树立大学生正确“三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实现国家远景战略目标的时代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为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吹响了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号角。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是高校关注青年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新时代文化育人,新时代文化育人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把文化育人、化人功能充分发挥好,在内在激励、规范约束、行为导向、情操陶冶、自我教育等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净化和精气神培养,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使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成为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实践

基于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内涵和意义的理解,高校应该遵循文化育人规律,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在实践中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构建形成了“党建+阵地”“党建+主题”“党建+平台”“党建+典型”四大文化育人模式。

(一)“党建+阵地”文化育人模式

“党建+阵地”文化育人模式是围绕新时期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展开的。我们“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教研团队上、建在班级课堂上、建在学生社区上、建在学生社团上,确保教育教学科研推进到哪里、党支部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体现在哪里”[4]。通过阵地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在精神、灵魂上塑造人,树立文化育人价值目标,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红色场馆是我们党鲜活历史、伟大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是高校党建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学院依托丰富的红色阵地教育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党员走进红色阵地,如“两弹一星”纪念馆、飞龙山红军纪念馆、王右木纪念馆等,开展“党建+阵地”文化育人。党员通过红色阵地场景再现、先进事迹感悟,学习领会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深刻理解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卓越的知识才华、过硬的作风纪律、出色的责任担当,补足精神之钙,形成大学生可持续的强大学习动力。

教室、实验室是党建文化育人的第二个阵地。在这里,文化育人主要是在党建导航、党内生活、扎实工作、勤奋学习等方面开展对标争先、示范创建活动,达到以党风正学风的目的。

公寓寝室是党建文化育人的第三个阵地。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生活、休息、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学生言行、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学生公寓党建文化育人旨在开辟党建工作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传播新途径,以匡正学生思想言行,弘扬正能量,传播党建之声。通过建立“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设置党员宿舍责任区,开展“党员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党员床铺”挂牌亮身份活动,创新开展党员“一对一”联系寝室活动,把党建文化思想送进公寓寝室,送到学生身边,让党的声音传播到每个学生的神经末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乡村社区是党建文化育人的第四个阵地。党建文化育人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推进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学用结合,为社会作贡献,践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民中心思想。党建工作可以党员“双报到”为抓手,每学期组织党员走进学校周边或户籍地所在的乡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到社区开展“爱心暖夕阳·走进敬老院”活动,为老人洗衣服、做清洁、讲故事、送演出;到社区关爱留守儿童,辅导孩子们的文化知识,开展兴趣活动;到当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制作和张贴防疫通知单、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登记外地返乡人员信息、查验“两码”、测试体温等。传薪初心使命,让党旗在乡村社区一线高高飘扬。

“党建+阵地”文化育人模式让学生党员在红色基因中感悟党的伟大精神,在教室、实验室中把党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形成优良学风;在党建进公寓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社区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从而淬炼学生党员党性,提升青年党员党性修养,促进党员初心使命和宗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度融合党建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工作。

(二)“党建+主题”文化育人模式

“党建+主题”文化育人模式是针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确立文化育人的主题,对大学生开展三全育人[5]、文化育人而形成的模式。学院主要把党史、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法制、国防、形势政策、感恩、养成、安全、心理健康、就业创业、体育、劳动、美育、温馨、二课堂等作为“党建+主题”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比如,党史主题文化育人就是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大学生对党的信赖,坚定大学生对党的信念。让大学生在学史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政治领悟、政治执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心怀祖国、奋斗新时代的热情,“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6]228,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红色主题文化育人,就是通过红色文艺汇演、红色文化作品欣赏、红色影视观看、红色故事演讲等形式,进行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红色文化育人,让红色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明亮底色;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文化育人,就是利用重要节假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把五千年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形成独有精神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传承其核心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安全主题文化育人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安全自觉意识,增强安全责任感,掌握安全防控知识,提高安全能力素质,增强自我救护能力,避免安全伤害事故发生,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是安全主题文化育人的重中之重,要求大学生了解安全的基本常识,掌握安全法律法规、制度措施、方式方法,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知法、守法,把可能出现的饮食、交友、病毒、财物、出行、盗窃、诈骗、传销等隐患,特别是意识形态安全可能出现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珍惜自己、珍爱生命,确保校园安全、平安和谐[7],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本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主题文化育人可以科学实验、寝室内务卫生、寝室美化大赛、公共区域保洁、爱校绿化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用人单位见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树立依靠劳动获取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思想观念;二课堂主题文化育人层面多、内容广,如开展职业规划、青年大学习、党团组织生活、周末例会、主题班会、寝室美化、早讲晚练、演讲与口才训练、书法训练、公文写作、实验操作、社会实践、风采展示、简历制作、各种比赛等活动,在大学生丰富文化生活、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发展内驱力、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对国家、社会、集体、人事物、法律规章制度和职业发展的认知、感悟、体验、认同的目的。在上述主题文化育人中同步探索实践法制、国防、形势政策、感恩、养成、心理健康、就业创业、体育、美育、温馨等主题文化育人,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也是“三全育人”、文化育人的完美诠释。

(三)“党建+平台”文化育人模式

“党建+平台”文化育人模式主要是通过卓越教师平台、考研逐梦平台、交换培养平台、创新创业平台这四大平台,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党建+卓越教师平台”文化育人。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强师计划,在每个年级中选拔一定数量师范专业学生搭建卓越教师培养平台,开展教师语言、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文化修养、服饰礼仪、教研教改、师范技能、社会实践、班级管理、美育培养等文化育人活动,突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导向,突出教师教育功能,给所有师范专业大学生做出示范,促进师范专业大学生整体发展,从而有效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

“党建+考研逐梦平台”文化育人。习近平同志在谈到研究生培养教育时强调,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8]。“党建+考研逐梦平台”文化育人从大一开始,进行考研励志教育,定期开展考研主题班会、指导会,鼓励学生立志考研;引导大二学生选择考研方向,邀请名校名师与学生面对面培训指导;帮助大三学生确定考研方向,积极备战迎考;促成大四学生考研实效,开展复试、表彰交流活动。在考研励志讲座、考研意向调研、考研动员大会、考研志愿指导、名校名师指导、考研对口交流、考研经验交流、考研校友报告、考研校友研讨、考研课程指导、考研关爱行动、考研誓师大会、考研复试指导、考研表彰大会、考研成果展览等系列活动中进行文化育人。

“党建+交换培养平台”文化育人。选拔大学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参加学术交流、夏/冬令营、专业知识学习等,在不同高校的生活体验,是“党建+交换培养平台”文化育人的基本做法,在文化育人中拓展大学生生活空间、文化视野、学术思想。

“党建+创新创业平台”文化育人。习近平同志曾强调:“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9]“党建+创新创业平台”文化育人需要在探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比如定期举行高校专家讲座、教师博士论坛、企业高管论坛、优秀校友讲座、学生学术午会、学生成才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等。

(四)“党建+典型”文化育人模式

2018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对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0]“党建+典型”文化育人就是以国内外、校内外、院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师生故事、榜样师生、校友典型为范例开展集体、个人形象教育,开展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对标争先活动,促进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树立大学生学习典范。

三、实施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模式取得的成效

绵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了学院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党组织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风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树标杆,为国育才铸摇篮。五年来,取得了下列五大成效:

(一)党组织建设成效

1.形成学生党支部“四进四传”工作法,即走进红色场馆,传承党性基因;走进教室实验室,传导优良学风;走进公寓寝室,传播党建之声;走进乡村社区,传薪初心使命。“四进四传”工作法代表绵阳师范学院党支部工作法被推荐到四川省教育厅。

2.2017年至2022年千余名学生中,申请入党710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365人,发展新党员167人,预备党员按时转正100人,现有在校党员51人。

3.2015年、2016年、2018年、2021年学生党支部先后四次获学校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生党支部书记获校级先进个人7人次,省级先进个人2人次。

4.2021年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组织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标杆院系培育单位。

(二)专业建设成效

1.2019年和2020年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专业分别进入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化学专业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

2.2022年化工与材料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发展学科。

(三)课程建设成效

当前,学院现有一流课程10门,其中校级8门、省级2门;示范课程12门,其中校级7门、省级5门;校级“课程思政”课程11门,其中示范课程9门;校级课程教学团队3个,其中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

(四)学风建设成效

1.学院建成学校唯一的学风建设特色基地。

2.“会说话的实验室”成为全校品牌活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

3.2016年至2021年学生工作年度考核连续6年全校第一名,并获先进集体和特等奖。

(五)人才培养成效

1.2017年至2021年学科竞赛获奖78人次,其中省级61人次、国家级14人次,党员占比34.6%。

2.2017年至2021年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40项,其中校级100项、省级40项;创新创业获奖37人次,其中校级9人次、市级9人次、省级18人次、国家级1人次,党员占比30.0%。

3.2017年至2021年学生评优评奖1 039人次,其中校级918人次、省级14人次、国家级107人次,党员占比56.4%。

4.2017至2021届毕业生报考研究生、上线、录取均为全校理科院系第一,录取293人,占报考人数的51.0%,双一流高校录取占比50.1%,党员占比29.7%。

5.2017至2021届学生平均毕业率95.3%,就业率91.8%。

四、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模式“三个突出”启示

1.突出党在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高校文化育人模式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单一知识传递方式,拓展了文化育人功能,突出了育人的政治思想性,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在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中掌好舵、导好航。学院通过成立“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进行育人管理、评价、考核,做到“两提高两加强四纳入”,“两提高”即提高人才培养的政治站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站位;“两加强”即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加强大学生社会职业认同感;“四纳入”即纳入学生党员民主评议、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考核体系、纳入学生推优评优体系、纳入党组织发展培养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突出“三全育人”,综合培养人才。长期以来,许多高校侧重对青年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科学研究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忽略了高校培养人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尝试性、探索性地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3.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目标。“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的初步实践与探索,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党建+文化育人”模式,尝试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猜你喜欢

考研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考研故事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