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2022-12-04张小玲
文/张小玲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新的学科教学标准越来越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科知识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特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导学问题的引领下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教学而言,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众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剖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现状与不足
教师借助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体课程教学的质量。然而,从当前数学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提问目的性不够突出
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应当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目标性。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紧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探究方向和关注的重点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偏移情况,导致整体教学效率受到了一定影响[1]。
(二)教学提问方式缺乏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提问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同时也是教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一种有力途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以及趣味性的问题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学习互动中有序发展。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情况,教师教学问题大多依据教材内容,而提问的方式也往往较为直接,缺乏有效的设计和创新,很难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三)教学提问过程缺乏师生互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不仅能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在学习问题的导向下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实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然而,在实践教学的应用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没有突出教学互动的因素,程式化的问题设计方式未能突出教学创造力,学生无从作答时也只能由教师自问自答。这种情况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问题导向下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难以借助有效的教学提问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的关键
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教师的导学问题自主探究课程知识,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2]。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高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发展需求,科学设计课堂提问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提问要关注以下两方面。
(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提问并不是随机而定的,它是基于课堂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后得来的,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性和教学导向性特征。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问题导向下活化学生学习思维,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另外,借助课堂提问的方式,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况,通过学生问题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进度,最大化保障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契合程度。基于以上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必须关注教学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导向性,避免学生由于思路不清而影响学习效率问题的发生,发挥教学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关注提问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提问内容设计的目的性,同时也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的推进情况科学选择提问的方式方法,在多样化的课堂导学问题中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互动。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提问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追问提问、转问提问以及并列提问等几种类型。
1.追问提问
追问提问的本质就是一种递进式的问题导学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适合一些存在递进关系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的反馈情况在逐步深入的导学问题中深入浅出地渗透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追问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启发性特点。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观察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并提问这个三角形在数学中的名称,然后借助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将其中的一个角逐步增大为钝角,并进一步提问该三角形在数学中的名称。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活动,能让学生逐步总结其中的数学规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中提高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转问提问
转问提问的方法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一般多出现在具有对立关系的数学问题中。例如,在教学奇数和偶数相乘这部分数学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转问提问的方式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奇数乘积的结果,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奇数与偶数乘积的结果以及偶数和偶数的乘积结果。教师可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引出三个存在对立关系的知识点,并在这种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3.并列提问
并列提问的方法一般应用于存在并列关系的数学知识点教学活动中,这些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活动归纳为同一类型,并借助并列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课堂上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找准教学提问时机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问而言,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度的推进情况以及学生实际学习反馈情况科学把握教学提问的时间,充分彰显导学问题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作用。首先,在学生发生认知冲突时巧妙设问。相较于低年级的数学知识而言,高年级数学知识无论知识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抽象性特征和逻辑性特征尤为突出。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逻辑性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固有认知和所学知识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此时,教师需要巧妙设问,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利用学生学习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学“分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固有的认知,提出导学问题:小明和小红因为两个数的大小起了冲突,小明说自己的大,因为5比4 大;小红说自己的大,因为这两个数不是整数。你认为他们两个谁说得对呢?为什么?教师通过具体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进而将新课的教学内容融入导学问题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在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提问。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受自身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局限性的影响,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认知偏差的问题,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借助这种学习问题灵活设问,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典型性的错误,教师在教学提问时就可以基于学生这种共通性的典型错误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并找出正确的解题方式,在问题与学习活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活化学生学习思维,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围绕学生思维启迪,精心设计问题内容
课堂教学提问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提问内容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计环节应当密切关注问题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掘课堂提问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迪和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在提问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确保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课程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在具体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围绕课程教学知识重点与难点展开,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服务,在问题的导向下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互动,在新旧知识的相互融合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学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除了要关注课堂提问时机,同时也要关注问题设计是否具有启发性,尽量避免“是”或“不是”、“对”与“不对”这种问题的出现,充分发挥教学提问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迪作用,借助问题探究学习活动引发学生积极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讲解“负数”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提出导学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天气预报?在冬季的天气预报中经常会看到在表示温度的数字前面有一个“-”号,它代表什么含义呢?那么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又表示什么意义?教师通过这种生活化问题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学习问题的探究活动,在教师导学问题的引领下逐步了解温度计上“-”代表的是零下的温度,在数学知识中“-”表示的是负数。
(三)根据课堂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提问形式
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基于学生实际认知需求,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知识创新教学提问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课堂提问的实践教学互动中,富有趣味性的导学问题往往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攻克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
例如,“鸡兔同笼”这一经典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为二元一次方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各条件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小鸡和小兔,并按照要求模拟情境:扮演小鸡的同学正常站立即可,扮演小兔的同学需要双手着地模拟小兔子的四肢。然后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共有多少只脚?在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动物数量和脚数量之间的关系,强化对这类问题解题技巧的掌握情况。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设计教学问题的数量,提高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和典型性,避免过多提问影响正常授课活动的开展。
结 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有序推进课堂教学工作,同时也要立足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需求对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和设计,提高教学提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应用环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提问的关键,立足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借助多样化的设问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