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2-12-04郝俊燕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郝俊燕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这个科学而又崭新论断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根本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充分揭示了百年大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文化支撑,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立足百年大党再出发的新起点,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论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理论补给和强劲动力。

一、“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

每一种理论的诞生和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必不可少地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沉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进征程中,“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贯穿在了各个历史时期,并随着实践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探索

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与“两个结合”初步探索的时期。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在近代诸多仁人志士积极推进下的传播,例如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他们的伟大壮举促进了国民的深刻觉醒,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离不开他们的积极探索。建党之初,陈独秀曾号召广大青年研究现实社会,鼓励青年要培育实际研究的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和实践,由于当时理论水平还远不能达到更加科学的水平,“两个结合”微小的萌芽并未真正成长。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开展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开展革命”的问题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自身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1937年,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两篇经典之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正是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不懈探索的历史必然,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透彻分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后,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当时他所提到的“我国的具体特点”以及“一定的民族形式”和当今“七一讲话”中的“两个结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契合性。随着革命进程的发展以及共产党人理论水平的提升,毛泽东同志在报告和会议中不断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还善于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知识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不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曲折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进入了历史上的全新时期。这一历史时期,“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虽充满坎坷,但也在不断完善中曲折前进。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农民参与到社会主义改造中,真正动手实践。“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同志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开创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同时,深受毛泽东同志的熏陶,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也有所加强,党内逐步重视运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武装全党。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战士们誓死拼搏、保家卫国,这种舍己为人不惧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弘扬,更是推进军队爱国主义和国际教育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调整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意味着党和国家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重大转折。在围绕改革这一鲜明主题进行的建设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两个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及时纠错、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保证。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简短却铿锵有力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坚定决心。同时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被重视。1979年,邓小平同志以传统经典《诗经》.中的“小康”建立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构想,江泽民、胡锦涛在邓小平这一构想基础上提出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应了人民生活的理想和期待。此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等理念的提出,都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来指导中国实际的问题,是“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继续推进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这一时期是“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熟时期,是继续前进的时期。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迎来新阶段的同时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考验,即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制定政策满足人民的新需求和新期待。同时,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频繁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词句,不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毋庸置疑,总书记的每一次用典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让马克思主义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时代魅力。

二、“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党的前进路上,坚持“两个结合”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这一论断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性凝练,更是理论创新的前进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注入不竭动力

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的决议》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3]这个新飞跃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坚持“两个结合”。同时《决议》将“坚持理论创新”列为中国共产党未来奋斗征程应始终遵循的十大经验之一,回看党的百年征程,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的重大成果,也是十八大以来产生的新成就和新贡献,为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坚持以“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愈加丰富,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理论自信不断增强,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庄严宣告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也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党面临着新的使命和责任,国际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的肆虐给世界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国内我们党距离“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刻愈来愈近。如何应对国际大环境的时势变化,如何解决国内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跨越前进路上的各方荆棘、进一步加强并巩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更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武装全党。“两个结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科学理论指导。认识世界是为了更加科学地改造世界,只有立足时代方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把握规律中发挥历史主动性,以更新颖更宽广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发展中的实践需要,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三)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到:“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4]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与西方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立足国情、吸收借鉴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走出的独特道路,更是一条注重文化滋养并与时俱进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力求实现共同富裕、强调公平正义、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合”思想等都存在理念上的契合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养料。而如今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转变,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文化立场和精神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阐释中国特色,大大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善于引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巧妙地将马克思主义精神注入其中,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对比西方国家,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总之,在“两个结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从思想领域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支撑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三、新时代新征程,如何继续推进“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着的理论,只有继续坚持“两个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踏步发展,真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要脚踏实地地推进“两个结合”,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散发的真理光芒。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

推进“两个结合”,根本在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推进“两个结合”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理论,自从党创立以来,就始终坚持这一行动指南不动摇,最终带领中国战胜了一次次的艰难险阻。推进“两个结合”,第一,必须要在实践中做到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信仰的民族,就如同没有灵魂的傀儡,毫无精神意义可言;第二,秉持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入地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第三,在不断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汲取新的智慧和力量,发现规律、常学常新,力求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二)坚持问题导向,付诸科学的行动实践

问题意识是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之源,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找到事物的内在矛盾,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问题意识这一思维方法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围绕关乎国家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甚至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局面。因此,我们党具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战略思维,一切从实际问题出发,回应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不断取得新胜利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奋进之路,我们更应时刻绷紧责任弦,增强问题意识,着眼于党和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力求在问题与理论的互动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更大的行进步伐。

(三)坚持守正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的提出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新的高度,因此,推进“两个结合”,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寻求与马克思主义新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首先,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无法动摇的,在其指导下,有扬弃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学会取舍。其次,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理解和认识,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要深入挖掘,将其置于不同的语境去学习和体会,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最后,尊重文化平等性,善于吸收借鉴西方或其他优秀文化,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不能固步自封唯我独大。总之,我们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扎根,更要努力突破自身文化的不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