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

2022-12-04许恒兵申一青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论持久战抗日战争全局

许恒兵 申一青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就是抗日战争中,准确判断战略形势、科学进行战略布势、提前预见战略趋势的经典之作。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这部著作列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部分的代表作之一。重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深刻领会和把握毛泽东的战略智慧,对于我们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有效应对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统揽抗战全局的总体性战略视野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局规定局部,局部构成全局。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深刻反映了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在展开战略判断、制定军事战略、实施战略指导时,首先要对全局了然于胸,做到统揽全局、把握总体。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6页。“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③同上,第221页。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统揽全局的总体性视野审视和把握抗战整体形势和发展态势,科学分析并制定持久战战略,并通过对局部战争制胜与抗战全局制胜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创造性地提高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充分彰显了统揽全局的总体性视野在战略指导中的地位和作用。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有两种论调对中国的抗战产生着极大危害。一是“中国必亡论”,一是“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这两种论调进行了直击思想根源的批判和分析,“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只是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方面和关系构成的整体。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就必须把握和研究抗日战争的全部敌我因素,研究和把握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即这个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的全部总和。

克敌制胜,战略先行。制定正确的战略,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保证。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在总体把握持久战中敌我力量对比和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以游击战和运动战转换抗战全局的战略方针,指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在全面抗战的过程中,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都认识不到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亡国论者是实际的放弃任何形式的抵抗。速胜论者则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页。他们往往因一时一地的胜利冲昏头脑,忘记敌强我弱这个客观矛盾,一味地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硬碰硬的阵地战,看不到甚至轻视游击战、运动战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全局和局部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局部依赖于全局,全局统摄和规定着局部。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战争全局的胜利离不开局部战争的胜利,而局部战争的地位只有置于全局之中才能获得准确的界定。抗日战争的总体态势就在于,敌强我弱,敌是强势,我是劣势,从而抗战必将是长期的、残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夺取主动,“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们抛入劣势和被动。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②同上,第490页。具体到战略和战斗方针而言,毛泽东认为,就是要采取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正是通过整体把握抗日战争的全局,毛泽东大胆地将游击战上升到战略高度,引领战争态势逐渐朝着利我的方向发展,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设计把控抗战阶段的全程性战略思维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每一个事物都会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体现为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设计和把控事物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创造条件引导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毛泽东指出:“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绝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就只能跟着战争打圈子,让战争把自己束缚起来,而不能将其放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加之以调节整理,造出为战争所必需的条件,引导战争向我们所要求的方向走去,争取战争的胜利”。④《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通盘分析了抗战全局的全要素,而且以此为前提前瞻性设计抗战的全过程,实现了对抗日战争的精准战略指导,彰显了毛泽东把控抗战各阶段的全过程视野。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持久战战略,既体现了毛泽东科学预见抗战基本走向的前瞻性视野和卓越的战略预见,也凸显了毛泽东设计把控抗战各阶段的全程性视野和战略指导艺术。毛泽东基于对敌我情况的全面掌握以及周密思索,制定了指导全面抗战按照三个阶段展开的战略计划,即“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2页。同时还科学制定了每个阶段所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并对各个阶段由此及彼展开递进作出了科学规划。具体来说,第一个阶段采取运动战,并辅之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这个阶段,我方在遭受颇大损失的同时,也会取得颇大的进步,这种进步为第二个阶段继续抗战奠定基础,而敌方在财政和经济方面开始表现出困境,士气也会开始颓靡。第二个阶段主要采取游击战,并辅之以运动战。这个阶段将是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强调,必须要“全体演员”共同努力,才能演出“最精彩的结幕”,并明确指出,“此时我们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强调,第二个阶段的战略相持必须为第三个阶段的战略反攻先行做好准备,包括“号召全国坚决地维持一个统一政府,反对分裂,有计划地增强作战技术,改造军队,动员全民,准备反攻”。②同上,第465页。第三个阶段主要采取运动战,但阵地战特别是阵地进攻将变得更加重要,而游击战则由第二个阶段的主要形式变成运动战和阵地战的辅助形式。毛泽东强调,这个阶段,不仅要依靠自己的已有力量和新生力量,而且还要努力争取外援。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分析抗日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因双方力量对比变化而经历的相互联系、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提出了在各个阶段中国应采取的战略战术,为抗日战争指明了胜利的方向和道路。毛泽东指出:“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③同①,第462—463页。毛泽东《论持久战》以全程性视野设计把控抗战各阶段,并最终指导抗战走向胜利启示我们,在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必须瞄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刻研究论证,搞好前瞻设计,研究和制定一整套我军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形成科学的路线图、施工图,使得强军征程始终在全程性科学把控中不断向前推进。

科学预见抗战走向的前瞻性战略艺术

事物发展的构成表现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内在贯通,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特质。当前决定未来,未来引领当前。战略指导要求着眼未来谋划当下,体现的就是未来引领的重要性。从当下走向未来,既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同时又离不开人的能动性创造,而创造须臾离不开思想的指引。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通盘考量和准确把握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形势,而且把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对峙框架中分析,既准确得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正确结论,又对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必然走向作出了长远科学预见。这一科学预见不仅有力提振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士气,而且为科学筹划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引。

在革命战争年代,每当中国革命处在低谷,很多同志萌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时,毛泽东的目光总能穿透混乱的时局和历史的迷雾,准确地预测和设计中国革命的未来,体现出气势恢宏、立意高远的卓越战略智慧。其中,《论持久战》堪称毛泽东战略性前瞻的典范之作。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详尽而透彻地分析了贯穿中日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的全部基本要素,并对这些因素以及由它们交织而形成的态势的变化进行前瞻性分析,得出中国抗日的历程是艰难的、持久的,但结果一定是中国取得胜利的结论。在这一科学预见的指引下,毛泽东不仅将游击战和运动战提升到战略高度,而且指出了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三个条件,即“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并特别强调,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3页。“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②同上,第514页。

毛泽东卓越的战略前瞻视野不仅体现在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然以中国胜利而告终上,而且体现在他遵循马克思主义军事与政治的辩证法上。毛泽东立足于宏阔的国际视野,将抗日战争放在中国革命乃至整个世界革命的进程中进行考量,对其未来走向展开了长程性预测,科学揭示了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以及世界革命之间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政治性是战争的本质属性。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政治发展无法前进,就会通过战争来清除障碍,因此“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③同①,第480页。基于对战争与政治本质联系的理解,毛泽东形象地把革命战争比喻为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④同①,第457页。在毛泽东看来,凡是正义的革命战争都拥有改造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的伟力。中国抗日战争就是正义的革命战争,只要我们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同时,毛泽东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了前瞻性的定位,强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果“将不是资本主义的获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溃”,⑤同①,第475页。从而“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⑥同①,第475页。毛泽东不仅揭示了抗日战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而且揭示了其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乃至整个人类进入和平时代的意义,从而有力促进了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毛泽东《论持久战》对抗日战争的战略分析和指导彰显出了统揽抗战全局的总体性视野、设计把控抗战各阶段的全程性视野和科学预见抗战未来趋势的前瞻性视野,准确揭示了抗日战争的特殊规律,科学规划了抗日战争的展开过程,指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走向,引领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论持久战抗日战争全局
基于改进空间通道信息的全局烟雾注意网络
领导者的全局观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毛泽东的两篇《再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9月历史大事记
二分搜索算法在全局频繁项目集求解中的应用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