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探索

2022-12-04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教育集团带城实验小学校史秋怡

青年心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江苏省苏州市沧浪教育集团带城实验小学校 史秋怡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进行融合教育,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积极作用,教师要正视德育和法治教育进行融合教学价值,针对性做出应对,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法律是硬性规定,而道德是柔性的约束,如何将二者融合,开展生活化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法治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缘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有一些不当的做法,导致重视知识传授、情感认同、是非标准、规则强制,而忽视法律约束、隐性教育、思维实践、道德追求,导致学生法治意识较弱。因此,教师要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找到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便做出及时的应对。

(一)重视情感认同,忽视法律约束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重视理念、知识的讲解,关注情感认同,空讲一些道理,而忽视学生生活实践,忽视法律约束机制,这样的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对形塑学生道德情操不能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知道怎么遵守社会法律和规则不是目的,关注学生社会实践行为是不是符合道德与法律要求,才是最为重要的。

(二)关注显性教育,忽视隐性引导

教师对学生展开显性教育是常态化表现,针对一些现象做分析时,能够展示鲜明的态度,也能对学生展开目的性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如果忽视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特别是生活细节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建立“防微杜渐”的意识,学科教育的目的便要大打折扣。显性教育沦为说教,难以影响学生的行为,教育目标则不能如期达成。

(三)强调是非判断,忽视思维成长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结合一些教育理念和生活案例,教师在具体处置时,大多关注是非曲直的判断,而忽视学生思维的成长,学生有是非观念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落实到行动中,这些观念便失去价值。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很容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表现及时做对应教育和纠正,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

(四)认同规则强制,忽视道德养成

学生对一些生活行为、社会现象有是非判断能力,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往往重视法律的强制性,对道德层面的教育却不到位。不管什么样的行为,都具有双重属性,教师不能只是关注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引导,其行为认知成长往往会存在短板。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追求是“道德”与“法治”的融合,如果教师执教策略中存在偏差,会对学生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应对

设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时,教师需要有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主观意识,正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做出教学调整,从道德和法治两个角度做教学设计与引导,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有重要和现实的帮助。通过明确目标、优化教法、创新活动、延伸实践等,教师从不同维度不同方向展开教学探索,可以为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成长提供助力。

(一)明确目标,创设德法融合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设计融入德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做优化处理时可吸纳更多课程材料,以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利用多种辅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带来更多兴趣点,让学生自然进入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环节。

1.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依托教材做教学筛选,对重点内容做重点处理,设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以促进综合素质提升。校本课程、网络素材、生活案例,都属于教学可以利用的内容,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设置适合的学习任务,展开多种学习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例如,教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班级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学生对这个内容也比较熟悉,教师从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角度展开设计:“国有国法、家有家法,我们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说说你对班规设计和执行有哪些看法?”教师让学生对班级规章制度做感知解读,学生都能够做出积极回应。教师执行教学策略时,贴近学生生活展开设计和调动,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其学习目标集中明确。

2.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辅助手段,设计一些鲜活的学习情境,为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生活案例投放、问题设计、故事讲述等,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多适合的学习任务,以提升其学习品质。如“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一课,这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内容,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图片上的画面、情境、人物、事件。学生开始观察图片,纷纷展开讨论和思考。有学生说,第一张图片是家庭环境,一个少年在帮助妈妈洗衣服。也有学生说,第二张图片是上学路上的情境,一个学生自己走路,不让爸妈接送。教师对学生观察解读情况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学习这些行为,为家庭和父母分担一些责任,学生都能够给出积极反馈。

(二)优化教法,提升德法融合学习品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展开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法支持,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内化,自然建立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意识,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1.精选教学方法

教师对教学方法做改进设计,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环节转换、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训练设计等,都关涉到方法改进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链接起来才能形成最佳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

例如,教“这些事我来做”这节内容,教师先做学情调查,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在家庭中承担哪些责任,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情。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敏感,在介绍展示时有些拘谨,教师选择典型案例推出讨论话题:“有人说,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做家务是不务正业。也有人说,父母工作辛苦,孩子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是分内的事情。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见解。”学生大多选择后者,课堂辩论气氛逐渐形成,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做直接对话,促使学生在充分讨论中达成共识。

2.传授学习方法

教师往往有丰富学法的积累,适时对学生做学法传授,让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环节,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学生有自己的学法储备,教师在筛选和传授学法时,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的学力基础、学习悟性、兴趣取向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后,给予针对性学法指导,以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崭新的学习动力支持。

例如,在教“健康看电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健康用眼的角度展开设计,指导学生做讨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何正确运用手机成为当下热点问题,教师围绕这个话题推出讨论任务,要求学生从正确运用手机角度展开深度思考:如何看待手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运用?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其契合性很强,学生参与性极高。教师适时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

(三)创新活动,强化德法融合学习体验

教师推出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讨论、操作、演绎、展示、分析、归结中建立学习体验,有效提升其学习效率,强化其运用能力。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互动性、开放性、娱乐性学习活动有更高兴趣,教师借助活动做教学推演,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

1.筛选活动内容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学生对互动性、娱乐性、探索性强的学习活动有较强的参与兴趣,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做活动组织,针对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学习目标展开内容选择,学生更为主动,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丰富。

例如,教“网络新世界”时,学生对网络应用最为熟悉,教师先从正面做活动布设:“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服务,展开生活观察和调查,找到一些案例进行重点介绍网络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学生对网络生活应用比较熟悉,自然能够列出更多案例做正面解读。教师从网络在生活中的应用角度展开活动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思考的机会。为促使学生建立德法认知基础,教师列举一些负面案例,如青少年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毁掉大好前程,还有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现象,要求学生要正确运用网络,对网络犯罪有防范意识。

2.升级活动形式

课堂演绎、话题辩论、情境再现、游戏竞赛、案例展示、故事讲述等,都属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对这些活动做创意设计,将多种活动进行融合处理,及时渗透信息技术内容,改善活动方式,也能够增强趣味性、探索性,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也会更为深刻。

例如,教“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时,教师推出活动任务:在我们生活中有人乱贴小广告,这本身就是违法行为,破坏了市容市貌,自发展开小广告清除行动,成立小团队,深入社区、街道,对一些小广告展开清除行动,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为优秀。学生进入小广告清除活动,对广告的认识更为深刻,广告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可能会造成一些麻烦和污染,一些虚假的广告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学生从生活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四)延伸实践,促进德法融合学习内化

延伸实践训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体验机会,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展开德法讨论和验证,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结合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真实学习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1.对接生活训练

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落实到行动中,教师在设计时,要做好生活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契机。特别是一些生活案例,学生比较熟悉,教师结合案例做设计,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也能够在生活中校准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教“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案例,准备课堂上做展示。有学生收集的案例比较典型:“听爷爷说,他们村有一户村民,不顾环保规定要求,随意焚烧麦秸,被相关部门罚款2000 元,还行政拘留3 天。”教师针对这个案例推出讨论任务,让学生对生活环境污染产生新的认识。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讨论,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以为污染是工厂的事情,岂不知,我们生活中的污染源有很多,只有从细节做起,才能建设崭新的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深入社会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从延伸社会实践角度组织训练,能够对学生形成强力冲击。虽然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对社会现象还缺乏深度感知和理解,但教师从学生社会认知角度展开设计,还是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多心理冲击,其激发作用会更为显著。如果能够吸纳学生参与意见,在案例收集、案例解析中形成共识,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例如,在教授“低碳生活每一天”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对低碳生活相关概念做解读,然后推出生活调查任务:深入家庭之中,对低碳生活实施情况做调查,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准备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对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审视,利用低碳标准做衡量,获得不少数据信息。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结合实际做交流。有学生说:“从家庭成员出行情况看,妈妈骑自行车上班,爷爷骑电动车送我上下学,都是比较环保的,符合低碳生活要求。爸爸开车上班,而且是一个人一辆车,不符合低碳要求。我们准备就这个问题做家庭会商。”教师对学生调查情况做归结评价,肯定学生在调查中的表现。

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自然追求,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对常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梳理,对学生生活表现做调查,这样才能矫正教学方向,展开教学改进,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从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角度展开设计,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环节,结合生活实践做反思性学习,这样才能赢得教学的主动权,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