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 巧妙应对
2022-12-03邱戊琴
邱戊琴/文
情境导入
正值午餐时刻,餐厅里几乎客满。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儿子走进餐厅,看见两个客人吃完起身,就迅速走过去坐了下来。女服务生见了,赶紧过来收拾餐桌。收拾停当后,她拿来菜单,问中年妇女要吃点儿什么。
中年妇女的两个儿子年龄相差不大,大的最多上一年级,都很调皮,从进门到现在,没有一刻消停过。中年妇女正看着菜单呢,两个孩子就打闹起来,还不经意扯了好几下她的衣服。中年妇女很生气,抓住两个孩子,赏给一人一个“屁屁掌”。
两个孩子终于老实下来,中年妇女看到服务生还在身边,觉得让人家等了许久有些不好意思,说道:“对不起,对不起!这两个臭小子实在调皮。呃……菜单我再看看,您先帮我上三份排骨汤吧。噢,差点儿忘了,这两个调皮蛋都不喜欢吃萝卜,您可不可以帮我上两份不加萝卜的排骨汤?”
服务生听后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哎呀,不好意思,不加萝卜的排骨汤刚好卖完了。您要不要来两份不加苦瓜的排骨汤呢?”
中年妇女也是一愣,看向服务生,脸上被孩子惹起的愠怒消散开去,笑答:“哈哈,那就来两份不加苦瓜的排骨汤吧。”
片段简析
单独的排骨汤里本来就没有萝卜,你不往排骨汤里加萝卜,就会有“不加萝卜的排骨汤”。中年妇女因被孩子搞得心烦意乱,这才有了口误。而服务生“偷梁换柱”,说出“不加苦瓜的排骨汤”,既委婉地提醒顾客,又调节了顾客的坏心情,还确认了菜单,真可谓“一石三鸟”。
本文说的“偷梁换柱”,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用另一个意思代替对方原来想表述的意思,造成幽默,一般在词或短语上下功夫。实际运用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其一,替换掉部分字眼,保持大意不变,如前面的故事中将“萝卜”换成“苦瓜”;其二,利用谐音,给人听错一样的感觉,如老师叫你“画海报”,你却说成“画海豹”;其三,利用一词多义,故意把不同概念混淆起来,如有人想来你家问你“方便不”,你却回答“我正在方便呢”;其四,打乱组合方式,造出新的意思,如将“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停留”重新断句为“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停留”,破坏“路不通行,不得在此停留”的原意。
我们这里的“偷梁换柱”,和诡辩术中的“偷换概念”有相似之处,大家可以扩展知识面,看一些诡辩术的经典例子。
素材亮相
鲁迅也是“有钱人”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有这么一段逸事。
一天,校长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以学校经费困难为由,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林文庆听到众人的议论,很不耐烦,提高声音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先生听了,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摸出两个铜板,“啪”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没料到鲁迅先生会说出这句话来,被反击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而现场的教授们,则乐开了花,有人还笑出声来。
鲁迅先生没等林文庆缓过神来,就条理清晰地开始陈述研究经费不能减少的原因,列出了“一二三……”诸条,有理有据,让林文庆哑口无言。最后,林文庆只得灰溜溜地宣布散会,留下“再议”二字便逃出会议室。
此后,这“再议”也就不了了之了。
素材解析
教授们说了那么多话,对林文庆丝毫不起作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却让林文庆哑口无言,这是为什么呢?关键是鲁迅先生将“有钱人”这个概念换了,有效地使林文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键词
反击 痛点 抓住关键 偷换概念 偷鸡蚀米
运用技巧
在同学们平时的作文中,其实不乏“偷梁换柱”的成功例子,下面就来欣赏几段:
听说大伯被送进了医院,老爸立刻乘飞机从福州赶往上海。下飞机后,他马上打的士前往医院。离医院不远时,路上堵得很厉害,老爸觉得走路会更快,于是下了车。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导航,老爸一下车就朝路边一个环卫工人打听:“哎,老头儿,问你一下,人民医院怎么去?”环卫工人抬头看了一眼老爸,没好气地说:“前面正红灯呢,你冲上马路去,5分钟后,人民医院的车准会来接你。”老爸听完傻在原地,才明白自己太没礼貌了。
——林芯《礼貌时刻丢不得》
这天中午的餐桌上,妹妹和妈妈的“战争”又打响了。妈妈一坐下来,就把菠菜夹到妹妹碗里,妹妹躲闪不及,只得把菠菜推到一角。妈妈瞪着妹妹,马上要开训,妹妹则抢先问道:“妈,你要我诚实,可你却骗我!”妈妈气呼呼地问:“我骗你什么了?”妹妹说:“你说菠菜里有铁,让我多吃,这不就是骗我!”妈妈高声道:“菠菜里就是有铁啊。”妹妹端起桌上有磁吸的水壶,在盛菠菜的盘子上方游动,说:“你看,有铁的话菠菜还不被吸起来?”好个机灵鬼妹妹,妈妈一下笑出声来,连连摇头叹气。
——杨莹《妹妹和妈妈的“战争”》
自习课上,老师出去后,几个“调皮鬼”就说起闲话来。
他们正聊得起劲儿,班长来到了他们身边,严厉地说:“不要讲话!你们不想自习,请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没想到,其中一个人顶嘴道:“嘿嘿,你不也在讲话吗?你这不也影响其他同学自习了吗?”
——陈斯之《记一堂自习课》
故事延伸
善于应对的人,一定要学会倾听,从对方的话里找突破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往往能产生好效果。第一个片段,环卫工人被“老爸”没来由地叫成“老头儿”,心里自然不爽,对面前不讲礼貌的问路者,便在“去医院”上做文章,换了“去”的方式,让“老爸”明白了自己的不礼貌。第二个片段,妹妹把妈妈说的“铁元素”换成了“铁”这个物质,妙用水壶的磁吸,确实很机灵呢。第三个片段,“调皮鬼”强词夺理,将聊天是“讲话”,劝人不要聊天也是“讲话”混淆,可两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类似的例子,你肯定在顶嘴的时候有过吧?
人都有潜能,在受到刺激之后往往能闪出灵光以应对。记下那些瞬间,你也能写出类似有趣的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