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事婉转 各得其所
——第二十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获奖作品简论
2022-12-03湖南袁龙
湖南/袁龙
第二十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2021)评选揭晓,共9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是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对过去一年国内微型小说创作的一次巡礼,从年度获奖作品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微型小说创作的大致水准,也有助于我们总结反思当下的微型小说创作。
从题材和内容而言,本次获奖作品大多是写当下的凡人凡事。聂鑫森的《花草之眼》借女大学生杨帆之眼看修车师傅车百里与盲人妻子蓝姑的温情日常。徐全庆的《母亲走失》通过年老迷糊的母亲走失,众儿女都没有母亲的照片一件小事,反映出母亲心里有儿女,众多儿女心里没有母亲的现实。吴嫡的《啥都没看见》通过清洁工老张在警察的帮助下设计抓酒驾肇事逃逸者的故事,反映出普通人的义利观。杨静龙的《前夫》通过阿奇嫂为被电死者哭灵,表现出她对前夫的思念与深情。王德新的《跳闸》通过一次跳闸导致的触电身亡事件,牵扯出当年老毕因为孙子出生未安排人剪掉外线的陈年往事,突出安全生产无小事这一主题的同时,折射出钢铁厂因环保搬迁,触电身亡的孩子因贫穷偷电线的社会现实。陈振林的《小叔木江》通过《源氏物语》引出小叔和妻子因《源氏物语》结缘的爱情故事。此外,还有3篇历史题材的获奖作品。周东明的《画蟋蟀》通过民国画匠画蟋蟀的奇事,表现出藏而不露的艺术追求。蒙福森的《紫禁城的鲥鱼汤》通过康熙年间江南上贡鲥鱼的轶事,表现出封建统治者为了奢侈生活劳民伤财、草菅人命。张建春的《叶明之的遗书》通过革命时期地下党员叶明之的故事,表现出革命者宁死不屈与前仆后继的精神。故从获奖作品的题材内容而言,当前国内微型小说创作符合杨晓敏微型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论断。其题材内容大多紧跟时代脉搏,反映出现实主义创作倾向。这也提醒我们,微型小说作为一种体量较小的文体,在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的新时代语境下,具有舟小好调头,快马轻骑的天然优势。
从叙事艺术而言,本次获奖作品呈现出两种迥异的风格。第一种风格追求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比如吴嫡的《啥都没看见》、蒙福森的《紫禁城的鲥鱼汤》和王德新的《跳闸》,三者都在短小的篇幅内营构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巧设细节伏笔,通过偶然性的因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反转。第二种风格则追求一种抒情叙事,有意淡化故事情节,注重在小说中抒写情感,体悟人生,刻画人物形象。聂鑫森《花草之眼》以花瓶中每日一换的花草写人,写出了平淡的日子里修车师傅对盲人妻子蓝姑的体贴与深情,也写出了蓝姑双目虽盲,但心眼明亮。周东明的《画蟋蟀》写画匠画蟋蟀,表现艺术的藏而不露,令人回味。徐全庆的《母亲走失》通过母亲走失这一件小事,反思儿女们对母亲的情感态度,令人感慨。杨静龙的《前夫》题为前夫,但没有直接写前夫,却反复写阿奇嫂哭灵时的哭诉之词、动作表情、听众的反应、阿奇的态度等细节,刻划出阿奇嫂对前夫深沉的思念,从而激发出读者对前夫这一形象的想象。小说以秋天月夜里的唢呐声结尾,呼应阿奇嫂对前夫的情感铺垫,意味悠长。张建春的《叶明之的遗书》以散淡的语气讲述了叶明之通过其言行感化黄三参加革命的故事。小说没有过多的情节铺垫,通过人物的片段特写以及象征手法升华了革命者宁死不屈、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让人动容。陈振林的《小叔木江》没有曲折的故事,而是围绕小叔对《源氏物语》的痴迷和见解展开,最后引出小叔和小婶因《源氏物语》结缘的爱情故事。通过这两种不同叙事风格的微型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当下国内微型小说创作既有注重故事情节的一面,也有跳出注重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故事情节的窠臼,注重通过抒写情感或观念来塑造人物的一面。这种一体两面,情事婉转,各得其所的叙事风格可追溯到唐人传奇“小小情事,凄婉欲绝”“莫不宛转有思致”(洪迈《容斋随笔》)的审美传统。
从篇幅上而言,本次获奖作品的篇幅并不受限于1500字以内,如蒙福森的《紫禁城的鲥鱼汤》就超过了1800字,吴嫡的《啥都没看见》更是超过了2500字。这说明微型小说作家们并不认可从篇幅字数上来定义微型小说,而是更加注重在相对短篇小说而言更为精短的文字中实现微型小说应有的审美内涵。
简而言之,本次获奖作品体现了当前国内微型小说创作的实绩,从题材内容、叙事风格和篇幅字数三个方面反映出作家们对微型小说这一体裁的认知与实践,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微型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艺术形态、审美内涵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