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压堵驱剩余潜力挖潜可行性
2022-12-03张冶程毅
张 冶 程 毅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 163114)
0 引 言
大庆油田已投入聚驱开发区块157 个,动用地质储量11.65×108t,后续水驱区块85 个,采出程度约60.0%,聚驱后剩余地质储量已经达到3.67×108t,且规模不断增大,若能实现聚驱后储量的有效动用,将对大庆油田稳产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1-11]表明,国外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主要停留在室内论证阶段,现场试验较少。大庆油田开展过相关的聚驱后试验,但均为注入新型驱替剂的方式,见效周期较长,增油降水效果较差。原井网聚驱后实施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措施时,注入压力升幅较小,甚至为零,进一步扩大波及体积作用未能体现。2016年大庆油田采用压堵驱挖潜方式后,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由于挖潜对象为三类油层水驱区块,并未在聚驱后的后续水驱区块中应用。
喇嘛甸油田结合聚驱后的区块剩余油分布特点,开展聚驱后采油井压裂过程中注入驱替液或注入堵剂的挖潜试验(即压堵驱试验),验证其挖潜聚驱后厚油层、高含水采油井剩余潜力的可行性。
1 后续水驱基本情况
喇嘛甸油田根据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油层分类标准,结合自身油层性质、发育及沉积特点,将油层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共3 种类型。1994年开始,将油层性质较好的一类、二类油层逐步投入聚驱开发。
1.1 一类油层
喇嘛甸油田厚油层的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后,油层平面上已大面积高-中度水淹,但纵向上仅底部高渗透部位严重水洗,上部中低渗透部位动用较差。
为解决注水开发的水淹问题,将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葡Ⅰ1—2 油层分区块投入聚驱开发,2010年全部转入后续水驱,目前阶段提高采收率达到14.99 百分点,采出程度58.05%。
平面上剩余油存在分流线和断层区[12-13],从不同部位油层水洗状况看,分流线水洗厚度比例为94.0%,断层区水洗厚度比例为89.8%,分别比主流线降低3.1 和7.3 百分点(表1)。
表1 一类油层不同注采位置水洗状况及驱油效率Table 1 Water flushing status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injection-production positions in Class 1 reservoirs
纵向上,零散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各韵律段顶部。从厚油层内动用状况看,油层上部的水洗厚度为90.7%,驱油效率为46.0%,分别比油层下部低7.0、18.7 百分点(表2)。
表2 厚层一类油层不同部位水洗状况及驱油效率Table 2 Water flushing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Class 1 thick reservoirs
1.2 二类油层
一类油层聚驱区块陆续转入后续水驱后,对二类油层聚驱进行了整体规划,将二类油层细化为3—6 套层系。
2021年,二类油层首套井网(萨Ⅲ4—10 油层)全部转入后续水驱,目前阶段提高采收率达到14.82 百分点,采出程度55.58%。
从跟踪数值模拟结果看,剩余油饱和度由注聚前的50.8%下降到注聚结束时的41.3%,下降了9.5 百分点,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图1)。
图1 二类油层首套井网(萨Ⅲ4—10油层)聚驱后各单元剩余油Fig.1 Remaining oil in each unit after polymer flooding in the first well pattern of Class Ⅱreservoir(SⅢ4-10 reservoir)
从取心井资料统计结果看,厚油层内动用差异较大。油层上部水洗厚度86.6%,驱油效率为45.7%,分别比油层下部降低了13.4、16.8 百分点(表3)。
表3 厚层二类油层不同部位水洗状况及驱油效率Table 3 Water flushing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parts of Class Ⅱthick reservoirs
以上分析说明,聚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别零散,仅在分流线、断层区等聚合物驱替不到的位置仍残存较多剩余油。纵向上,受韵律特征、结构界面控制、重力作用以及无效循环等影响,上部单元动用较差,剩余油相对富集,但剩余潜力也比较小。
2 压堵驱原理及选井原则
大庆油田常规压裂由于改造范围小,人工裂缝控制范围有限,其裂缝穿透比一般为注采井距的15%~30%,只能改善近井地带渗流状况,措施效果逐年变差,措施有效期较短,一般为8 个月之内。
2.1 压堵驱原理
压驱是将驱替液作为压裂液,压裂过程中驱替液边造缝边沿裂缝壁面快速渗滤到储层深部孔隙中,注入方式由原来的孔隙径向驱转变为线性驱,可大大提高驱油效率。采出端驱油剂压裂造缝,裂缝延伸时把驱油剂驱替到地层中,压驱预置前置段塞,压后裂缝充分闭合,注入井端恢复常规连续注入把压驱前置段塞顶替出来。其与常规压裂的区别在于,在采出端厚油层顶部先造缝的基础上,利用高效驱油剂将顶部剩余油由裂缝驱替到底部高渗通道部位,注入井端进行配套调整,采油井厚油层顶部和底部同时排液开采。
压堵是将采出端压裂造缝,裂缝延伸时把堵剂驱替至地层中,压堵剂在地层深部凝胶,当注入井端恢复注入,注入水经其他部位绕流,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其与调堵的区别在于,在采出端厚油层内部先造缝的基础上,将调堵剂由裂缝驱替到油层深部高渗通道部位,注入井端进行配套调整,采油井无效循环部位进行有效封堵,剩余油富集部位得到有效动用。
与常规压裂相比,压堵驱具有4 方面技术优势:(1)波及范围广,低黏度驱油剂沿平面及纵向同时滤失,可大幅度提高波及体积;(2)渗流阻力低,驱替方式由孔隙径向驱转为裂缝线性驱,可大幅度提高波及体积;(3)沿程损失小,裂缝输送驱油液至目的段,降低沿程剪切、吸附、滞留带来的药剂性能损失;(4)施工效率高,利用裂缝快速注入,较常规化学驱注入速度提高100 倍,大幅度降低了运行成本;(5)调堵的半径加大,堵剂会随着压堵进入油层深部。
2.2 选井原则
结合压堵驱原理,确定了具体挖潜方式,对顶部剩余油富集、底部无效循环厚度较小的井采取压驱方式;反之,对顶部剩余油相对较少、底部无效循环严重的井采取压堵方式。在搞清喇嘛甸油田一类油层后续水驱、二类油层后续水驱开发现状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实际,确定了压堵驱选井原则[14]。
压驱选井原则:(1)试验井无套损,地下及地面均满足现场施工条件;(2)试验井产液强度小于5.0 t/(d·m),综合含水率小于97.5%;(3)压驱目的层具有一定厚度、采出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4)地层能量相对充足,周围水井注入正常。
压堵选井原则:(1)试验井无套损,地下条件满足化学堵水、调剖、压裂条件;(2)单井产液强度、综合含水率大于全区平均值,即产液强度大于6.8 t/(d·m),综合含水率大于97.5%;(3)单井日产油量小于3.0 t,采出程度大于50.0%;(4)压堵目的层为单段正韵律或复合韵律,存在单一突进型优势渗流通道。
结合压堵驱选井原则共选取压驱井10 口,其中一类油层后续水驱井3 口,二类油层后续水驱井7 口。选取压堵井1 口,为二类油层后续水驱井。
3 驱替液优选及用量
3.1 压驱驱替液
3.1.1 驱替液优选
从试验结果看,弱碱三元体系超低界面张力活性范围较宽,碱质量分数为0.6%~1.4%,表活剂质量分数为0.1%~0.4%,在较大范围内与试验区原油形成10-3mN/m 的超低界面张力。三元体系驱油效果好,根据室内实验结果,结合压驱工艺和设备参数,确定驱替液配方为:1 000 mg/L 聚合物+1.2%Na2CO3+0.3%石油磺酸盐的三元体系(表4)。
表4 岩心驱油实验结果Table 4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ore flooding
3.1.2 造缝长度及驱替液用量
3.1.2.1 造缝长度
喇嘛甸油田聚驱后区块井距为150~237 m,按照一般裂缝最大穿透比为井距的1/3 左右[15],考虑缝长度为50~70 m。
3.1.2.2 驱替液用量
单井驱替剂用量主要根据压裂层厚度、压裂半径、连通方向数等参数综合确定[16],计算公式为
式中:Q——驱替液用量,m3;
S——压驱面积,m2;
h——压驱厚度,m;
ϕ——孔隙度,%;
Fn——连通方向数。
经计算得出,10 口压驱井平均单井驱替液用量为6 996 m3。
3.2 压堵剂优选及用量
3.2.1 压堵剂优选
在渗透率大于2 μm2的高渗岩心中注入聚合物凝胶1 PV,其在1 500、2 500 mg/L 体系注水突破压力分别为3.5、6.5 MPa,注水3 PV,压力分别稳定在13、15 MPa,耐冲刷性好。
将封堵后岩心制成切片后进行电镜扫描,不同位置岩心孔喉中均观察到明显的网状和丝状凝胶结构,说明堵剂在岩心孔隙中确实成胶。
渗透率为188×10-3μm2的低渗岩心滤失实验结果表明,当滤失压力为3.5 MPa,滤失后岩心端面未形成滤饼,滤失速率稳定,与初始黏度呈反比,体系滤失速率大于1.0 mm/min,滤失后成胶黏度大于2 858 mPa·s(表5)。
表5 岩心滤失实验结果Table 5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ore filtration
从室内实验研究结果看,聚合物凝胶压堵剂能够满足成胶要求。
3.2.2 压堵剂用量
综合考虑封堵效果、施工安全等因素,优化设计压裂穿透比35%,计算封堵半径为52.5 m,结合纵向渗滤距离和施工用液量关系图版,确定凝胶堵剂用量8 300 m3,预计注入时间26 h,为保证井筒附近封堵效果,设计高强堵剂封口10 m,用量300 m3。
4 压堵驱效果及认识
4.1 压驱效果
从10 口压驱井实施效果来看,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液95 t,日增油3.3 t,综合含水率上升2.3 百分点。
以L5-P2428 井为例,本井开井后初期日产液205 t,日产油7.2 t,综合含水率96.5%,与措施前相比,日增液168 t,日增油6.0 t,综合含水率下降0.3 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图2)。同时,压后初期井组内水井注水压力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2~1.9 MPa,说明地层渗流能力得到了有效改善。
图2 L5-P2428井生产数据Fig.2 Production data of Well L5-P2428
从本井碱及表活剂浓度化验结果来看,开井48 d 后,碱浓度已基本接近地层水浓度,表活剂浓度下降到开井初期的23.1%。说明驱替液存留地下占比较大,起到了驱油效果(图3)。
图3 L5-P2428井碱及表活剂化验结果Fig.3 Test result of alkali and surfactant in Well L5-P2428
但生产30 d 后综合含水逐渐上升,为此,及时开展井组内注水井方案调整。根据井组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压裂层位、无效循环部位、压后井组吸水剖面测试结果,采取分层、细分、测调方式加强压裂部位注水量的同时控制无效循环部位注水量。通过及时跟踪调整,含水上升速度得到缓解。
4.2 压堵效果
从井下微地震解释结果看,裂缝形态为椭圆裂缝。
从联合处理成果看,裂缝形态清晰,近井地带微地震事件较多,裂缝长轴方向为北东79°,长轴长度为140 m,短轴长度为49 m(图4)。
图4 L9-PS2133井微地震解释Fig.4 Micro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Well L9-PS2133
从地层压力测试解释结果看,压堵后表皮系数大幅上升,压堵前表皮系数为4.242,压堵后增加至10.773,封堵效果明显。
从示踪剂测试结果看,连通水井凝胶堵剂未被采出。施工过程中,随压堵剂注入1 000 μg/L 示踪剂,生产后井口采出液示踪剂检测最高质量浓度仅0.17 μg/L,累计回采率为0.68%。
从产液剖面测试结果看,压堵层段产液量大幅下降。压堵段萨Ⅲ3—7 上日产液由39.1 t 降至6.1 t,降幅为84%,但仍为主产层;萨Ⅲ3—7 中无产液,比措施前减少11 t;萨Ⅲ3—7 下产液与措施前持平(表6)。
表6 压堵前后产液剖面对比Table 6 Comparison of fluid production profile before and after fracturing-plugging
4.3 试验认识
4.3.1 压驱试验认识
(1)与普通压裂相比,压驱增液幅度大于增油幅度。日增液量为普通压裂的2.7 倍,日增油量是普通压裂的2.2 倍,其中一类油层压驱日增液量是普通压裂的2.8 倍,日增油量是2.0 倍;二类油层压驱日增液量是普通压裂的2.5 倍,日增油量是2.4倍。压驱井平均单井每日多增液量66 t,多增油量2.0 t(表7)。
表7 后续水驱区块压驱与普通压裂效果对比Table 7 Comparison of subsequent water flooding block between fracturing flooding effect and conventional fracturing effect
(2)压驱效果与井组采出程度、压驱厚度呈线性关系。采出程度相对较低的井组压驱后增油效果明显。压驱有效厚度大的井,增油效果明显且有效期长,累计增油贡献大(图5),其中压驱厚度小于3.5 m,厚层顶部采出程度小于50.0 %的井效果较好。
图5 压驱井组采出程度、压驱厚度与累计增油量关系Fig.5 Relationship of recovery percent OOIP and fracturing flooding thickness vs.cumulative oil increment in fracturing flooding well pattern
(3)压驱井措施后含水普遍上升。压驱10 口井,7 口井综合含水率上升,比措施前提高2.3 百分点。虽加强跟踪调整,但含水率上升速度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后期与措施初期相比又上升1.0 百分点以上。说明剩余油及无效循环分析精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聚驱后厚层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需要进一步研究。
(4)喇嘛甸油田化学驱后油层存在采出程度高、厚度大、非均质严重的特点,油层内存在多个剩余油和无效循环部位,且交错分布,剩余油分析不够精准导致压驱效果难以保证。
4.3.2 压堵试验认识
(1)聚合物凝胶压堵试验井见到一定封堵效果,但生产状况仍不稳定,需要进一步跟踪分析,压堵井功图显示供液不足,日产液量仍有下降的趋势。
(2)多种测试手段证明试验井压堵起到封堵作用:示踪剂测试表明凝胶堵剂未采出、干扰试井测试表皮系数明显上升、剖面测试压堵段产液量大幅下降,但单井并未起到降含水、增油效果。
5 结 论
(1)喇嘛甸油田应用压堵驱方式挖潜聚驱后剩余潜力是可行的,其中压驱驱替液采用1 000 mg/L聚合物+1.2%Na2CO3+0.3%石油磺酸盐的三元体系;压堵堵剂采用聚合物凝胶压堵剂。
(2)从挖潜效果来看,压驱方式要优于压堵方式。压驱效果好于普通压裂,增液幅度为普通压裂的2.4 倍,增油幅度是普通压裂的1.9 倍。
(3)为保证压堵驱方式挖潜效果,油层单层发育厚度不宜过大,以小于3.5 m 为宜,同时,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部位采出程度应小于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