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及解决对策
——基于广东省某高职院校数据分析
2022-12-03魏丽玲
李 桃,魏丽玲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650)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责,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实现高职教育输出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是指比学术型与研究型人才更加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对应性”、更加强调社会适应能力与岗位服务意识,注重贴近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突出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的人才类型[1]。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送带,重视毕业生就业有利于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实现高校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人才培养环节的提质升级有着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广东省某高职院校为例,对此校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真实地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期为就业质量的提升提供思路和方法。
就业现状强调的是毕业生的去向情况,如是否就业、就业类型、就业行业等。就业质量是就业工作的优劣程度,包括薪资状况、就业率、职业发展前景、薪酬期待值、专业对口程度及企事业单位满意等。目前,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已有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从最开始的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发展到体面劳动概念再到高质量就业要求等[2]。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变量,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其含义和要求也被赋予不同的内容[3]。
1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调查
1.1 就业情况服务调查
就业率是最直观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数据,此校2019届和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2.5%和89.1%。2020届毕业生去向呈现多样化(见图1),其中受雇全职工作占比61.3%,正在读本科占比21.2%,未落实毕业去向的占比10.9%。其中,42.2%的学生正在找工作,36.7%的毕业生准备升学,21.2%的毕业生有其他打算,可见“慢就业”现象在毕业生群体中持续存在。在专业相关度上,65%的学生觉得自己“学有所用”,即认为在校期间所学内容能够与工作内容所匹配,但仍有35%的学生选择与本专业内容无关的工作,其中超过50%以上的毕业生是被迫选择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岗位需求出现了结构性缺位,导致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此外,2020届毕业生中,70%以上的毕业生因疫情导致求职、实习、面试等进程放缓,且招聘岗位减少,就业难度加大。
就业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是薪资水平,此校2017-2020届毕业生的月收入稳定增长(见表1)。从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发现,此校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71%,相较于2017届毕业生稳步提高,较2019届(63%)提升8%。而引发毕业生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包括收入低(80%)、发展空间不够(54%)、加班太多(30%),说明学生对收入、职业前景、工作强度等最重视。从就业岗位适应性来看,91%的毕业生表示能够适应本工作岗位,9%的毕业生觉得难以适应岗位,主要是因为工作强度(56%)过大。从就业稳定性来看,2017-2019届毕业生离职率整体下降,稳定性有所提高,而引发离职的主要原因是薪酬福利偏低和个人发展空间不大。
表1 就业质量相关指标变化趋势Tab.1 Trends of indicators related to employment quality
1.2 服务贡献和就业能力调查
广东是东部沿海省份,具有天然的地域和交通优势,此校97%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广东省工作,为广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其中就业量特大的城市是广州和深圳。从变化趋势上来看,此校近四届省内生源选择在本省就业的比例保持在 99%,可见省内生源是此校服务本地发展的主力军。省外生源选择在广东省就业的比例整体有所上升(分别为 70%、72%、75%、73%),可见广东省对外省生源的吸引力有所提升。66%的毕业生服务于民营企业,用人规模主要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而在一流企业就业的比例仅为14%。
表2 毕业生主要城市变化趋势Tab.2 Trends in major cities of graduates
在培养学生通用能力效果上,理解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整体培养效果较好,逻辑思维、说服他人、安装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是指所在岗位从事具体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职业潜能及情境性的综合能力[4]。达成度是指学生目前能够胜任该岗位工作需要的程度,此校 2020 届毕业生职业能力达成度为 72%,说明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能力能够基本满足工作岗位需要,培养达成效果较好。
1.3 有关培养过程和就业指导的反馈
培养目标的有效传达是培养达成的重要基础,此校85%的 2020 届毕业生对培养目标总体了解,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培养目标各方面的了解度来看,此校 2020 届毕业生对就业的行业和职业、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定位的了解度较高,而对毕业3~5年的职业成就和定位的认知较为模糊,可在未来的培养目标解读过程中有所侧重。学生对此校的教学满意度达91%,但相较于全国“双高”学校2020届平均水平(95%)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在教学改进需求方面,2022届毕业生认为目前母校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1%),其次是“无法调动学习兴趣”(50%)。毕业生对教师指导中的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的满意度最高,分别是87%、79%、77%。毕业生实习实践来源主要是求职/实习网站、app、论坛、微信公众号,而学校安排和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还是较少。就业服务工作上,毕业生认为目前存在“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接触的时间太少”“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说明该校在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用人单位满意度情况反馈
招聘过此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中积极的工作态度、学习意愿和对环境的适应性需求程度相对较高,且对这几项素质的满意程度也较高。招聘过此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行业相关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需求程度分别为 4.3 分、4.2 分、3.8 分,满意度分别为 82%、77%、70%。用人单位为了更好地聘用此校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的主要工作支持是“提前主动向贵单位推荐毕业生”(78%),其后依次是“提前在学校发布贵单位的用人信息”(68%)、“提前安排毕业生在贵单位实习”(60%),对此,学校可在未来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
2 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就业中存在一定问题,但基本实现了平稳就业。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2.1 分阶段统筹推进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服务保障“三大体系”
结合双创教育背景,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掌握必备的就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面试能力和简历制作能力,做到学业、就业早规划。通过第一课堂,从理论上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技能提升培训,了解就业工作程序和要求,修复理论认知缺陷。依托第二课堂在学生实践能力锻炼上的优势,开展“校友沙龙”“简历制作大赛”等职场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动态,准确调整就业预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在“第二课堂”中补齐实践应用短板,实现素质提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强化创新创业项目扶持力度,为“挑战杯”、创新创业比赛等参赛队伍提供师资与技术及资金帮扶。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创业团队组建为基础,通过“三下乡”扩大志愿服务活动范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围绕应届生毕业、就业、升学、离校工作,筑牢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2.2 分层次落实“三大工程”
针对学业能力突出、创业就业素质突出的学生实施学生创业就业拔尖工程。聚焦拔尖学生对头部企业的梯队输送,就业基地建设中,注重对行业重点企业的走访,加强与优秀校友的联络,实现优秀毕业生向行业头部企业的定点就业。注重创业就业典型选树,通过“创业故事分享会”“建功立业报告会”等形式,宣传毕业生投身“双创”事业、到西部基层就业及参军入伍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到基层锻炼成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施升本提升工程,鼓励有升学意愿学生积极备考,组织“专升本经验分享会”,利用朋辈力量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进行学习经验分享和交流。针对学业能力合格、创业就业素质尚可的学生,实施学生创业就业提质工程。积极构建和完善创业就业管理、指导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针对家庭困难、学业能力一般、创业就业素质欠缺的学生,实施学生创业就业托举工程。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根据专业特点,给学业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和模拟竞聘,提前适应就业环境。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完善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全面实施掌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情况,实现精准帮扶和“一人一策”动态管理,优先推荐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