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

2022-12-03海剑

检察风云 2022年22期
关键词:真凶检察官

文/海剑

新书《刑事检察官之真凶》创作谈

相比其他作家对生活的体验甚至想象,《刑事检察官之真凶》这本书的最大特质,在于其作者曾经的职业身份。作为一部全面展现普通刑事检察官职业生活的长篇小说,其情节构筑与人物设置固然精彩而曲折;但本书更打动我的,还是其无可挑剔的专业性与触目惊心的纪实感。

——周梅森(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书名 | 《刑事检察官之真凶》

编著 | 海剑 蓝莲

出版 | 中国书籍出版社

《刑事检察官之真凶》即将面世,我是很开心的。电视剧版早已完成,也数易其稿,最后所写的每个人物在自己面前都无比鲜活,好像认识多年的朋友。

当然,我是愿意它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影视作品受众面广 。

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自然要面对很多变量,想要坚持自己最初想表达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作品叙事结构和风格、人物设置、事件设置、对话和语言等诸多方面,甚至要照顾到投资人和制作者的意见。作者必须学会沟通、学会妥协。因而,最后形成的综合影视产品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很多不确定性。

当然,影视制作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作品的参与各方尊重该行业的规则,结果大多是相对公平的。

就检察题材而言,我属于较早一批开掘此类写作题材的检察业内人士。作品开发得不够深入、不够精彩、不够大众化和商业化,有我们自身的原因。鲜活的司法实践,不断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启发,如何在符合现有体制、政策的前提下运作好相关题材,一直是摆在我们这些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与一般作者不同,笔者是怀着深厚的感情从事这一题材创作的。从我28岁进入司法机关工作至今,一晃快30年了。这个行业、这支队伍、这些案件,我无比熟悉。我也只是写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只是努力写好而已。

在给法治文化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讲座上,有学生问:检察官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很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当然,也有很多回答的角度,历史的、比较的、学术的、实践的……

我的回答是:首先,检察官是人——挨打也疼,喝多了也吐,没钱也着急,也会因为父母亲友生病、孩子上学就业、自身升职晋级等世俗的问题焦虑。其次,检察官一般是体制中的好人——他们大多正直、善良,坚持司法的原则和底线,努力维护着公平和正义。对于这份检察官的职业,他们保持着足够的敬畏和热爱。他们是我们这个体制有效运作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再次,检察官是法律人——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是有法律专业技能的好人。他们在行使权力时,会心怀悲悯。当然,光有满腹慈悲心肠是做不了检察官的。我的同事、检察官刘哲说过,“你办的不仅仅是案子,也是别人的人生”。如何面对疑犯及其家人、被害人及其家人,不单单是个法律问题,检察官还要给予司法的温暖和关怀……

有人把司法工作者比喻成“燃灯者”,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检察官、法官作为司法工作者,应该是一盏灯、一把火炬。他们将公平正义的光辉照进民众心里,让公平正义看得见——虽然偶有迟到,但最终会到来。这无疑给无助者以光明,给罪恶者以救赎。

优秀检察官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同理心。他们透过大量的卷宗、证据材料,通过对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通过对证人和当事人的调查,努力还原案件的真相——一方面,要找寻被告人犯罪的动机,尤其是被告人成为囚徒的各种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教育被告人、为预防同类犯罪再发提供必要的警示和检察建议;另一方面,他们还很较真,必须尽可能搜集被告人罪轻罪重的各种情节,并如实提供给法庭。这些都是作为检察官必须承担的“客观性义务”。这与律师、警察等法律人的职业角色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同理心,这种办案较真的精神,从大量检察官身上都可以找到,譬如我的前同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张荣革。关于张荣革,我曾写过一篇几万字的报告文学《无悔青春志》,讲述其从一名“法律学徒”成长为一位优秀检察官的经历。我也曾将其办过的部分有意思的案子写成一本书,书名叫《命案指控》。很遗憾,我的工作几经变化,这本书始终没有修改完毕,但其办理的“田玉绿灭门案”“小四川被杀案”,被我写进了电影剧本。其中,《身份疑云》已经拍成了电影,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其素材原型就来自“田玉绿灭门案”。我的朋友、劳动午报社的记者张展还将此故事写成了一部8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京东恩仇录》,在其报上连载。当然,电影不是张荣革办理田玉绿案的实录,而是在遵守电影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素材进行了升华、提炼,融入了其他案件和一些时代元素,融入了编剧对这起案件的深入思考。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京东恩仇录》和《身份疑云》属于不同体裁,影响面也不同,但无疑都是传播法治文化精神的有益尝试。

写作检察官题材的文学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检察官的忠诚和担当,坚守和执着,无私和无畏,纠结和焦虑,爱恨和忧喜……都能通过他们办理的一个个案件得以展现。

再回到一个话题:为何要写这些检察官呢?

2008年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30周年,我们单位搞了一个座谈会,请了很多退休的老同志来参加,其中一位便是刘奇光老人。老人是离休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山东抗日前线拼过刺刀,干掉了七八个日本侵略者。就是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人,1978年之后,做过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的处长、副检察长,直到退休……像刘奇光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曾经是检察机关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传奇。遗憾的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甚至,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不应该被忘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的历史中,有无数个英雄和传奇,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创造了(着)检察机关的辉煌。在今天的检察实践中,有无数个检察官,正默默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正创造着他们的传奇,将法律监督事业带向新的高度。

刘奇光、方工、张荣革、徐达、刘哲等一批优秀的检察官应该被记住,应该被人民群众记住,应该被历史记住。他们是共和国的优秀执法者,他们为了心中坚守的这份职业信念,奉献了(着)宝贵的年华,他们是和平时代的英雄。

书写他们的故事,笔者不仅仅是想告诉读者,这些前赴后继的检察官也是有故事的人,更是要提醒即将步入检察官队伍的同仁、战友,我们是在薪火相传前辈的伟大事业!

依法治国正在成为我们国家的目标,公平正义的事业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前路漫漫、道阻且长,我们仍需不懈地努力!

猜你喜欢

真凶检察官
“检察官让我重获自由”
揪出“袋鼠案”真凶
重磅推出中国检察官数字阅读APP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真凶”是谁
基层检察官履职监督制约机制初探
挽救『小男子汉』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