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析论

2022-12-03王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8期
关键词:职业传统思想

王槊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关注。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

1 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具体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适应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转变的需要;二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按照马丁·特罗教授的划分标准,18-22 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如果超过15.00%的数量接受过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低于15.00%则处于 “精英阶段”;超过50.00%则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1]。 目前,据教育部2020年5月20日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在校总人数从1949年的11 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 000万人; 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增长到2019年的51.60%。 还有教育部2021年3月1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显示:2020年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 183 万人,毛入学率为54.40%[2]。 这些数据客观地显示,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2021年7月17日的“光明时评”《高教普及化下应用型本科如何自处?》中说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对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足20.00%,而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则超过80.00%。 因此,职业教育未来必然会迎来大发展、“大跃进”。

同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在 “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20年度论坛上,以2019年的统计数字为例指出,欧洲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人才的比例为2:8,美国为3.5:4.6,而中国则是倒挂的,学科研究型人才占大头, 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占30.00%。“以今年为例,我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就占2 000 多万,教育基石亟待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一线解决问题的人才,所以说我国亟待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3]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发展,有效地减少低端供给,为新技术、新产业、新服务留下足够的空间, 为经济增长培育出新的动能。 其中, 打造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是其中的关键与基础。我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并不是经济强国与工业强国,虽然有较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却基本上处于制造业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环节, 短板比较明显。 因此,国家的“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快速提高我国制造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固然需要科研型、创新型高校的攻关创新,也需要应用型、职业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满足未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要,从而整体上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呢? 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教育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的“成人”教育,也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技术人才。 如果说专业课培养学生的主要是技术方面,为了将来的生存做准备;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课培养学生的主要是德育方面, 为了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包含“四史”教育,也包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习, 当然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包含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优秀文化传统、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等思想被习近平总书记所引用而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重新恢复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3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3.1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目的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又有其独特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可以更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德行自觉的内容为教育核心,突出“天人合一”“为天地立心”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的仁爱精神,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潜意识,时刻活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风俗信仰中。 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制度已经失去了其高高在上的“独尊儒术”状态,而作为一种文化样式、一种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仍然保存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因此, 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会起到关键作用。

3.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受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影响和制约。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 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4]。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服务与技能应用的理工科为主的教育。因此,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第一特点:立足于理工学生的现实。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进行加工改造,言简意赅、图文并茂,使其通俗易懂,抓住理工科学生注重逻辑性思维的特点,对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逻辑化处理, 做到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容易把握。 还要对所讲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条理化分析,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理论的彻底性把握学生。

由于职业教育主要作为专科层次的教育, 比普通本科教育少了一年的时间,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多、上课时间短就成了一个主要问题。这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第二特点: 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最优秀、 最重要的内容讲清楚、 讲明白;一定要把最典型、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内容及时讲出来、说出来。 这两特点作为两个原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那么最重要、最优秀、最典型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呢? 还需坚持其他原则: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以古论今。 也就是说,要选择那些与当前现实所发生的、 现阶段的发展背景等相关的古代知识与人物作为代表进行讲解, 做到古为今用的古今结合。既要说明今天所发生事件的传统渊源,又要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从而说明历史的必然性与客观性。

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以15-18 岁为主的青少年。他们朝气蓬勃、阳光向上,渴望知识与技术,容易接受新观点、新理念、新事物,特别是当前自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有可能是信息的创作者。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第三特点: 要结合当代的传媒技术、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方法,做到及时沟通、及时交流与有效沟通、有效交流,随时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动向、把握传统文化与当前新技术结合的典范, 把握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聚焦点与关注度等。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之间的张力, 既要充分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尽力避免负面效果,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的融入过程中真正实现其当代性与现实性。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职业教育, 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来自家庭、 社会、 教师与学生四个方面,学生是其中最重要的动力,学生学还是不学,直接决定了思政教育的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能否实现。 传统家庭思想对于学生能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所谓“成功”的期待影响、制约、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社会对于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学习优秀、人格健全的合格毕业生的期望时刻影响着、制约着、 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成就感与价值感。教师对于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思想健康、学习态度积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时刻影响着、制约着、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强度与韧度。 最后, 学生对于自身的自我认同、对于家庭、社会的认同时刻影响着、制约着、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限度与可能性。

4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4.1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在于其是过去的文化,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过去的文化、 成为历史的文化仍然在当下不断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就是融入成为中国人自身的历史、原因与未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认同与身份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2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文本阅读,一种是思想解读,这两种相辅相成。 文本阅读是基础,思想解读是升华。 思想解读引领着文本阅读, 文本阅读充实着、 证明着思想解读。 当前,由于涉及观点的差别,缺乏较好的整编教材,需要选择经典文本进行阅读,如经过上千年历史发展的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作。 这个选择过程对于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同时,在经典原著的基础之上,结合着时代的发展,引申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解读,既要体现传统精神,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从而使传统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4.3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应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中所强调的“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等“八个相统一”[5]。既要坚持党领导的基本原则,又要通过透彻的思想分析,说服学生、引导学生;既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又要突出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道德引领;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又要对其糟粕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批判与分析;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理论性分析、理论性表达,更要注重传统文化自身的实践性,体现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精神;既要坚持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合一的统一性解释, 又要注重其诸子百家的多样性理解,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求全责备;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也要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使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坚持传统文化的灌输性, 又要坚持其自身的启发性,做到二者充分融合;最后,坚持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的隐性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相结合。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主要方法[6]。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仿照专业课教学的“产学研” 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与现实性, 因此其途径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PPT 与教材里面的“之乎者也”,而应该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社会,不仅要从历史的教科书里面找代表,更要从现实活生生的先进人物中找代表,要充分发挥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感召力、感染力、凝聚力等特点,不仅从理论上说服人,更要从心理上、思想上感动人、把握人;既重言传、更重身教;既要在校园里教育人,更要和家庭、社会一起,构建一体化的德育培养模式,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5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重点

当然,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无缝衔接, 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5.1 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这一点是无可替代的,也是任何后来的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因此,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实上,并不是任何一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知识、 合格的教育水平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因此,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家庭中的父母关系、父母的为人处世、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思维方式、父母的价值观念等都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决定着学生。 这种影响可能会终其一生,使学生成为其父母的翻版。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已经被其父母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等所刻画、所赋予,这成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与背景。 我们可以充分把握好、利用这一点,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改造,使学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性与其在家庭环境中所受影响的现实性相结合,促使其实现文化自觉,从而更容易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爱家的家国认同、血缘认同。

5.2 职业学校的教育

职业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整体, 既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隐性教育的特征,又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主体性与显性教育的能动性。 以党委为代表的学校要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各种行政手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工作与隐性教育工作, 在评优评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为教师的显性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则要积极引导、充分调动、正确规范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立德树人的合理资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挖掘以“正蒙”为主要内容的儒家传统思想, 对于所有这些材料与资源必须进行充分地筛选与分辨,选择重要性、代表性、典型的知识与人物,使其与现代技术手段完美结合,更要与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性与时代意义。学校与教师必须互相配合、同心同德,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充分融入。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门。职业教育院校, 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加强职业教育的力度,对于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该文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职教德育和挖掘“正蒙思想”等更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继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导我国职业教育再提升, 缩短我国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差距,为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