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泽而渔
2022-12-03江亭
文/江亭
典故原文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义赏》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楚国,得到了楚成王的热情招待。楚成王问重耳:“你将来如果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准备如何感谢我?”重耳说:“若我真能重返晋国做了国君,我定在发生战争时退避三舍。”后来,回到晋国的重耳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
楚国日益强大,中原地区的大小诸侯国都开始攀附,只有宋国不愿意亲楚。楚成王当即发兵宋国,宋成公赶紧向晋文公求援。晋文公因宋成公以前待他不薄,便亲率大军前往救援,在当时的城濮与楚军相遇。
当时,晋军的兵力不如楚军,晋文公召集众臣一起商量对策。大臣子犯提议,应该采用欺诈的方法迷惑楚军,然后伺机击败他们。晋文公将子犯的计策告诉了另一个大臣雍季,雍季却持反对意见,他对晋文公说:“臣觉得这个办法并不好。假如有个人想要捉鱼,于是把池塘里的水都弄干了,这样确实能捉到池塘里所有的鱼,可明年就没有鱼可以捉了。如果把树林都烧光了再去打猎,确实能打到不少猎物,但到明年也就没有野兽可打了。所以,臣以为,用欺诈的方法会取得偶然的成功,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晋文公非常赞同雍季的看法,但当务之急是先解救宋国的危机,所以晋文公还是采用了子犯的计策,假借遵守“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避其锋芒,获得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
回国以后,晋文公论功行赏,雍季的封赏在子犯之上。晋文公解释道:“子犯的计策只能让我们取得一时的优势,而雍季的建议,却能使我们受益几百年。”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竭泽而渔”。
智慧小语
“竭泽而渔”典故出自秦朝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义赏》,意为: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捉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这则成语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用长远的眼光兼顾大局,不可为贪图一时之利,而放弃更加长远的打算。如果因小失大,不仅得不偿失,还有可能损坏早已搭建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