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
2022-12-03郭建海
郭建海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300181)
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方式在不断创新优化,其中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这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综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际中,很多高校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不高,体育训练的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体育训练实际,采取措施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1、高校体育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现实意义
1.1、提升高校体育训练的效果
培养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高校体育训练除了要传授体育运用的理论知识、运动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形成参与体育训练的主观自觉和意识主动,从而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训练”意识奠定良好基础。这就要求在体育训练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项目中逐步对“体育训练”产生浓厚兴趣,以一致的思维和行动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生全身心参与基础上,高校体育训练的效果将大大提升。
1.2、为体育训练活动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体育训练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教学活动,是理论性体育知识与实践性体育教学活动的结合,如果学生缺乏参与兴趣,既不能好好学习掌握理论知识,也无法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项目中,体育训练的目标无法顺利、有效实现,甚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高校体育训练活动的实施提供有力条件,同时在体育训练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的体育训练习惯。
1.3、提升教师的体育训练教学水平
如果学生对体育训练有浓厚的兴趣,在训练项目中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这将会减轻教师在体育训练中的教学压力,同时还能够大大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活力。同时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还能够减少教师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精力,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
2、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主要原因分析
2.1、高校体育训练的方式不够合理
体育训练方式不合理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兴趣的直接原因之一。传统体育训练教学模式下,高校的体育教师在训练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教师让学生训练什么、怎么训练,学生只能照做,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有的教师训练方式简单,对于学生在训练中出现失误的地方往往是大声呵斥、斥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另外,目前高校体育训练活动的开展仍然以集体学习训练为主,有些学生体育基础较弱,很难跟上训练的节奏,而有些学生体育基础优秀,对于教师组织开展的体育训练不屑一顾,长久下去学生的训练兴趣会大大降低。因此,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训练的方式进行改进、创新和优化,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2.2、对体育训练的认识存在问题
体育训练是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强有力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才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的,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大多数的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体育训练就是学习活动之后的“娱乐项目”,没有认识到体育训练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即便是在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滞后的教学观念来对待体育训练活动,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更加倾向于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乏味、缺乏灵活性的理论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高校学生个体来说,由于没有认识到体育训练对自身综合发展的意义,认为参与体育训练还不如在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甚至对于有的学生来说,所谓的参加体育训练,就是换一个地方继续“玩手机”,这种错误的观念下很难对体育训练产生兴趣。
2.3、高校体育训练的基础条件较差
很多高校会将体育训练氛围课外体育活动、体育馆内锻炼两种方式,但是不论是哪一种训练方式,相应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都不够完善。比如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有些高校的户外运动场地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很多户外运动的设施存在老旧、维修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的额问题,比如,常见的足球场上的球门破损、篮球场篮球框的网子掉落、网球场场地的界限模糊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参与户外体育运动的兴趣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在体育馆内训练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馆内的面积、设施数量与日渐增加的高校学生数量之间不匹配,有些高校,学生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是体育训练的设施、教具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增设和添置,场地紧张、教具有限,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逐渐降低。
2.4、高校体育训练的考评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在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考评方面,仍然是简单的考察其技能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在强化体育技能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却没有体现体育训练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种传统的评价模式下,教师会按照学生在训练课堂中的表现、最终的项目测评成绩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评估,既不利于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实践操作技能的持续性提升,也无法真正的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另外,在传统考评机制下,学生是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真正结合起来也无法考评,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情感认知,体育训练成为一种“为了完成考评任务”的活动,学生的个体学习诉求得不到满足、个性化发展没有办法体现,更别提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健全高校体育训练的考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和强化高校体育训练兴趣的措施和途径
3.1、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训练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高校开展体育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培养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重要条件和要求之一。具体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引导。首先,高校要加大对体育训练教学的重要程度,必要时应当成立专门的体育训练教学督导小组,对高校体育训练的课程、内容以及训练的效果进行规划、设计和督促,争取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体育训练课程,在全校形成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其次,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尤其是要用现代教学思维来武装自身的教学理念,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体育训练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了解学生对体育训练的需求、要求和意见建议,并结合体育训练教学的目标制定合理的训练方式和方法。在体育训练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升体育训练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创新性;最后,高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训练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建议高校定期对学生的体能发展状况进行检测,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为体育训练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建议高校多组织一些趣味、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比如,组织校际篮球赛、足球友谊赛、羽毛球单打冠军赛等等,这样既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活动氛围,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还能够针对学生不断渗透体育训练的积极意义,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训练教学中。
3.2、创新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方式方法
上文分析中提到,高校体育训练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体育训练的效果和水平,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不断优化体育训练组织开展的水平。首先,针对现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建议在体育训练中设置个性化的训练课程。个性化的训练课程能够解决集体统一训练教学的弊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不同兴趣倾向的训练项目,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比如,高校可以增设多种体育项目的训练课程,除了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等以外,还可以增设游泳、击剑、跆拳道、武术等特色教学课程,简言之,就是尽量的丰富体育训练项目的类型。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每一学年都为学生提供重新选择体育训练项目的机会,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尝试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训练项目,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对于体育训练项目的实践操作教学来说,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体育训练项目的内容、方式进行创新和更新。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尝试将分层教学理念引入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在体育训练当中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内容,就必然会对体育训练失去兴趣,而不同的学生在体育训练方面的基础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在组织体育训练之前,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倾向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实际开展分层教学指导,这样既能够提高体育训练教学的针对性,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提高。以篮球训练教学为例,有的学生基础好,有的学生基础就比较薄弱,针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开展“三人对抗赛”这样小型的篮球比赛,让这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实践比赛训练中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基本技巧、积攒对抗比赛的经验。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单独训练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篮球运动技巧,让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提升篮球项目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体育训练教学中。体育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这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关键切入点,高校教师应当结合训练内容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游戏教学课堂”,提升体育训练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训练学生基本体能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体育游戏,比起简单的组织学生跑800m、1000m,或许开展趣味接力赛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设置有不同任务的四个接力赛段,比如,第一赛段需要举着哑铃跑200m,第二个赛段需要两人配合“两人三脚”跑200m,第三个赛段需要经过一个“立定跳远”项目,第四个阶段需要带球跑200m,通过这样趣味组合训练,既能够增加体育训练的丰富度,也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另外,高校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在教师主导下的体育训练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体育训练的真实参与感,认为自己就是教师“牵着走”。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在“立定跳远”项目训练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安排“运动员”和“裁判员”双重身份,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并且对其动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比如,“你觉得他为什么能跳这么远?”、“如何才能够提高立定跳远的训练效果?”通过这种提问互动的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参与感,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良好的体育训练思维习惯。
3.3、完善高校体育训练的设施和条件
基础的体育训练设施和良好的教学条件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训练兴趣的基本要求,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培养综合性人才,高校应当也必须保障体育训练的设施、场地、设备完备,尽最大的努力对体育训练的条件进行优化,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训练在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等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高校的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重视体育训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促使高校体育训练的设施不断的完备;其次,要注重体育训练场地、场所建设的标准和规划,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相应的训练场地、场所和设施建设必须要符合国家有关的标准和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体育训练场地建设和完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保障体育训练场地、场所的安全性。另外,高校应当结合体育训练教学的实际,注重引进先进的体育运动设备、运动器材等,这样既能够增加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和体育训练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运动教学的硬件水平。同时,要对落后、陈旧的体育训练设施设备、运动器材等进行及时的维修、维护甚至是淘汰,这是确保体育训练安全的基本要求。
3.4、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育训练是一项考验和培养学生意志力、耐力的活动,有些学生对体育训练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在体育训练中找到自信、失去耐心,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在平时的训练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运用情感教育,在体育训练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激励,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首先,基于情感教育相关研究表明,当人处在良好情绪状态下,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会乐于思考、乐于分享,而不好的情绪状态下则会明显的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因此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鼓励激励学生,比如,有的学生因身体素质差或者是耐力不够,跑1000m的时候坚持不下来,这时教师不应当对着学生大吼大叫的批评,应当以鼓励的语言:“你能跑成这样老师觉得实在是太棒了,但是老师觉得在坚持一下你能实现更高的突破”,受到鼓励的学生会咬牙坚持,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项训练中能够获得成就感,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在课下也要增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如通过手机建立一个交流群,分享一些趣味训练的资料、自我训练的正确方法等等,这样既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也能够为学生的课后训练提供正确的指导。
3.5、改进高校体育训练考评的机制
单一的训练考评机制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要素,针对大多数高校体育训练考评刻板、简单的问题,建议高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的体育训练测评,考评的目的在于体现学生个体的持续性进步,而不是简单的体育成绩。以1000m长跑考评为例,过去就是在期末的时候组织学生跑一次,根据学生的用时来评定成绩,这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建议教师从1000m训练一开始就针对学生形成用时管理台账,对学生每一次的成绩进行记录,最终绘制出学生的成绩曲线,根据曲线中反映出的学生进步情况进行考评,这样能够真正体现体育训练教学的目的。
4、结束语
针对教学条件不完善、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高校应当从实际出发,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效果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