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认同与质疑

2022-12-03李响刘富通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强度体育课运动

李响刘富通

(1.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4;2.中国篮球运动学院 北京 100084)

前言

2015年,季浏教授首次提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并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从课程目的、课程理念、理论基础、总体要求和关键要点全新构建了体育课程模式,该文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讨论,通过对上述文章的研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构建框架进行剖析解读,试图帮助大家能更加深刻、客观的认识该课程模式。

1、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的认同

1.1、课程模式目的明确且针对性强

该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努力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目前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青少年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里倾向。为此,其目的的指向明确且要解决的正是我国青少年现存问题。

1.2、课程理念符合当下国情需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明确了具体落实方案,陈曙等在研究中指出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应承担起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发挥“立德树人”的学科教育任务、培养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与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等时代使命,体育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的身心双重发展最为密切的学科,鉴此,必须借助学校体育价值和功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任务,学校体育也必在“健康中国”建设中担负起自己的时代使命。然而,学校体育的发展一直被“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上了12-14年体育课却一项运动技能也未掌握”、“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三大问题”所阻碍,为此,季浏教授在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这“三大理念”是分别针对“三大问题”提出来的,通过实施新课程模式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运动、学以致用,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异曲同工之处,学会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1.3、课程模式的总体要求值得肯定

(1)教学目标的指向性。

该模式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一教学目标起到引领课程模式的作用,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并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情意表现、体能发展、体育品德等方面的改善。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该模式的教学方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进行转变,首先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化,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其次强调教学程序多元化,可以采用传统体育课堂的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的程序模式,也可以采用导学、促学、探究的全新模式;最后强调了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练习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三方面确定课程模式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的枯燥无味、被动接受式学习的局面。

(3)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该模式的教学内容选择原则是只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并且深受学生喜爱都可以选作教学内容。其不受分类和形式限制,传统的体育活动可以,民间有趣的体育活动也可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体育活动感兴趣,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努力精进这项运动技术的决心,最重要的是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会从根本上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让学校体育不再停留在“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层面上,同时,教学时学生会对自己喜欢的项目全身心投入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4)课堂氛围的融洽性。

该模式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和谐互动、情绪饱满高昂、场景活泼热烈、气氛积极向上。学校安排体育课的目的除了我上文中提及的之外,还有就是要缓解中小学学生的课业压力,在文化课学习之余,进行有效、有趣的体育活动,转换大脑模式、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学习效率,为进一步投入学习做出应有的贡献。刘大炜在《体育教师积极情感情绪的教学价值及其培育》中指出教师积极的情感情绪状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进而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庞强也在《论如何才能上好一节体育课》中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核心。

(5)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该模式更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体能、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整体学业成就表现的评价。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反馈功能,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它还重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才能增强对自身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同时关注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以及了解不同学生的水平,进而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实施差异性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结果性评价主要是每半学期对学生的体能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围绕增进自己健康的体育活动进行学习和锻炼。将两者结合起来,这种学习评价的多元化,可以更有效的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让体育课的有效性得以大大提高。

1.4、课程模式关键要点的优势所在

(1)75%的运动密度的有效性。

中国健康体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密度是指体育课中学生们参与运动的时间与实际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强调体育教师分配好体育课中学生集体静止下来的时间,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处于“运动”状态。基于“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运动技能的形成必须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使学生有较多时间处于持续移动状态,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根据该模式的理念,75%的运动密度同样也对教师的业务能力要求很高,进一步讲,教师“教”的能力的提升也优化了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运动密度的测算相对练习密度来说较为便捷,只需要一人和一块秒表即可完成整节课运动密度的测算,例如,在学习跨栏技术中,当教师发出“全班开始练习”的口令开始到教师发出“全班停止练习”的口令这段时间内,学生从集合、做准备姿势、助跑、跨栏、返回队列等待下一次练习的时间都属于全班学生的移动时间,体育教师本人也能对自己的课进行运动密度的计算。

(2)140-160次/min运动心率的恰当性。

该模式倡导每节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应该是使学生运动中的心率达到140-160次/min。武海潭等人研究证明中大强度体力活动对体质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商燕桦等人在《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特征及其与体质的相关性》中发现初中体育课的平均运动心率基本可以达到140次/min以上,学生的体质情况和运动负荷强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平时的体育健康课上,体育老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因此,从增强体质健康角度说,心率在140-160次/min时的运动强度能够较好的解决“青少年儿童体质连续10年下降”问题。

(3)10min体能练习和20min运动技能练习的重要性。

该模式基于体能练习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高效作用,提出每节课保持10min左右的体能练习时间,强调采用多样化和趣味化的练习方法,并注重补偿性的体能练习手段。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提出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的运动能力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体能,模式要求10min的体能练习也是对课程标准的回应及创新。从身体素质提高角度来说,张淑慧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5-10min的练习对学生的柔韧、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该模式着重强调了补偿性体能练习,与接下来的20min运动技能练习有更好的衔接,当某项运动技能的练习侧重存在不同比重时,可以通过体能补偿,以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均衡发展,该模式还强调了体能练习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在促进学生体能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可以享受乐趣,避免了单调枯燥的练习方式。

1.5、课程模式倡导单元教学和结构化教学的正确性

黄智峰在 《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载体的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指出体育单元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融合多元化教学策略与形式,以某阶段学习为载体,促使学生学习完成整个知识单元。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也倡导体育教学中采用单元教学,其优势在于(1)可以对一个运动项目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学生的运动基础和兴趣所在确定学时、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单元所教授的项目;(2)有助于学生系统的学练一个运动项目。在确定时间内集中学习一项运动,符合学习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例如,羽毛球运动通过使用单元教学计划,先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握拍、步伐、发球等的练习,再进一步学习打高远球以及全场性的跑动练习,课时结束时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模有样的打羽毛球;(3)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单元教学计划在考虑单元结构化教学时还要考虑课时的结构化教学问题,不能像传统体育课那样一堂课教一个单个技术,把原本相互联系的技术割裂开来只会让体育课变得单调乏味,结构化教学需要对一个运动项目进行全面、完整的体验和理解,采用真实复杂的学习情境,如羽毛球高远球的练习,要考虑到对方来球的方向、角度、速度以及自身的站位,练习时在移动中打高远球,并且与其他技术组合进行练习,才能真正提高高远球的质量和实效性,这种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唤起学生参与运动的欲望,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因此,单元化教学可以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构化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加快运动技能形成过程,提高教学效能。结构化教学注重教授完整的运动项目,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有全面的认知,可以在比赛中灵活运用,从而更快的掌握一项运动技术;(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结构化教学的完整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3)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使学生爱上体育课。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强调单个运动技术的学习,容易导致课程单调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对运动感兴趣,更别说喜欢上体育课了,结构化教学通过“教”与“练”与“赛”的结合,改善了传统体育课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爱上体育课。

2、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质疑

2.1、模式中目标指向性与当下提倡的“五育融合”不相契合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提出:“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此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成为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路径。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并承载着“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冯胜刚指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形式、以追求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的一切人类活动,运动是以从事专门的竞赛项目的身体活动为形式、以争夺锦标为主要目的的人类活动。就此而言,“体育”与“运动”和“体力活动”的区别主要是在进行身体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然而,课程模式中的目标指向更偏重于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忽略了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没有与其他四育的融合发展,与国家提倡的“五育融合”不匹配。

2.2、欠缺对特定运动强度受项目和教学环境影响的考虑

健康课程模式中规定的运动强度,除了强调每节课都要达到这种该强度外,还强调了任何类型的体育课都要达到这种运动强度,这种要求太过于极端化,且不说小学体育课时密集,会让学生没有充分恢复的时间,在小学阶段其他项目的学习中,如武术、体操、球类基本技术教学等等,由于学生未熟练掌握技术重点,就算是课堂中进行简易比赛,也无法使学生达到模式中要求的运动强度。同样的,运动强度也受教学环境的影响,如天气、空气、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一节体育课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双边的高度配合,教学环境对其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学习场地器材简陋,教师无法开展应有强度的体育教学,同样无法到达模式规定的运动强度。

2.3、模式太过“教条化”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

该模式要求的运动强度较高且过于教条,其更适用于以锻炼为主的体育课或者体育课的部分时段,模式中一直在反复强调达到其所要求运动强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要求确实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体质,但从学校体育育人目标来看,学生在上这种强度的体育课过程中只会过多的关注自己有没有达标,继而忽视体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教育,冯胜刚说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现象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体育终极价值的本源与核心。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体育课的强度和体能训练,仅有学生体质水平的提高,而缺失体育人文精神,是不能促进体育健康发展的,一些低强度项目如武术、田径、体育游戏等中的部分活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冯胜刚表示整个体育的价值系统追求,可以从价值主体的不同上将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以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为价值主体的“个体性体育价值追求”,主要有对快乐的心境和快乐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对自己身心与精神健康的追求,有对提高和表现自己身体运动才能的追求,有对通过与人交往而实现自己的情感满足和促进自己个体社会化的追求等;二是以整个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集团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性体育价值追求”,主要有丰富民众生活、促进民众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的追求,有发挥体育的身心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追求等。也就是说,体育人文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体育的各种合理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体育的道德追求,因此不能把体育教学局限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范畴,把目光放长远,在体育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坚持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让体育教育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被其支配。

3、反思与总结

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课程理念、关键要点和它倡导的结构化教学而言,值得中小学体育课堂进行有选择的借鉴,但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和关注体育人文价值方面有所欠缺,整体来说,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虽然有诸多的不足,但课程模式的提出是对学校体育的发展的一种进步。

猜你喜欢

强度体育课运动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体育课上的“意外”
体育课
不正经运动范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