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社区评价标准的健康乡村实践
2022-12-02王燕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1108
王燕霞(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
1 发展背景
2015 年,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大健康方针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2020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为建设领域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农村健康环境,转换农村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就变得愈加重要。
2 健康社区评价标准概述
2020 年 3 月我国首部《健康社区评价标准》T/CECS 650-2020发布实施,用于鼓励和引导我国社区的健康发展,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健康社区标准。
健康社区评价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两种类型,共包含 4 个等级,铂金级(≥80 分)、金级(≥60 分)、银级(≥50 分)、铜级(≥40 分)。评价维度包括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此条为运营阶段参评)。评价主体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占地面积不宜低于 0.1 km2;②空间连贯、边界明确;③社区内建筑功能多样,包含居住、商业、交流、办公、娱乐、公益、文化、体育、康养、教育、医疗等不少于 5 项。
表1 健康社区标识评价阶段划分
3 健康乡村案例概述
上海某乡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域面积约 2 km2。村中有一定数量古代遗存的建、构筑物以及古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特色突出。自然河道环绕,生态环境优美。该村积极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健康、绿色、低碳为理念,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挖掘乡村资源优势,传承乡村文化传统。本项目的基础条件符合健康社区的评价主体要求,也很适合打造成一个具有新农村风貌的“健康社区”。
项目从“安全舒适环境健康、运动游憩场所健康、文化归属心理健康、科技农业食品健康、低碳建筑居所健康”五大方面开展健康乡村实践,力求在空气、水、声光热等舒适度、健身、人文等方面打造健康乡村的典范。
4 五大健康策略
4.1 安全舒适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是指以空气、水、声、光、热为代表的、与人体感知密切相关的环境健康。
空气环境的健康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是控制空气污染,二是空气质量监测。
村庄的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垃圾臭气、餐饮废气和施工扬尘。针对垃圾臭气,规划设计了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智能化垃圾箱等设施,通过密闭运输、隔离净化等处理方式来减少空气污染;倡导餐饮业使用清洁能源,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对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施工扬尘,建立专人负责管理制度,设置围挡,封闭作业,定期清洗,物料密闭存放,垃圾及时清运等方式减少颗粒物沉降,同时增加绿植净化空气,提高村庄的绿地率和乔灌木的比例。
空气质量的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湿度、空气质量指标、烟雾监测等,用于监测空气湿度、PM 2.5、PM 10 等主要数据以及烟雾的浓度,在主要场所安装传感器和监测器,启用越限报警、浓度超标报警等功能。数据存储功能可用于研究分析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
村庄里主要包括景观水体和生活用水两种类型。对于景观水体,规划关注了水体净化技术与水安全,对水质采取传感器自动采样分析的方式加以监督。生活用水更多的关注水质监管措施与管理制度,保证供水管道、储水设施的卫生。每年定期抽检保证水质健康。
舒适的热环境通过规划布局、建筑设计以及户外遮阳来实现。该村庄的建筑群落布局借助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及时带走污染物,通风模拟的结果显示,新鲜空气沿着村庄内的通风廊道流动,顺应主导风向,平均风速 1.5m/s 左右;通风廊道内风速曲线流畅,没有旋涡区。建筑物的朝向、间距、南北通透的户型设计均使得住宅建筑获得良好的采光;户外合理配置植物,与建(构)筑物一起形成良好的遮荫效果。
光环境健康主要从杜绝污染、安全和美学方面出发,保证建筑材料无光污染,环境灯具不产生室外眩光,照度符合标准要求,村庄内设计了环境感应和人行感应灯光,不仅满足照明指标的要求,还起到节能的效果。夜景灯光突出重点照明区域,营造视觉焦点,主要集中在沿河建筑、景观桥等区域。
声环境健康主要是减少生活噪声和施工噪声,采用的方式是源头控制和声景设计。源头控制即在噪声源附近设置吸声装置或隔离带,村庄在临近主干道一侧种植绿化带进行隔离,施工期间采用低噪音的设备,安装减震垫或阻尼减震器,从而达到“降噪”的效果。此外,运用天然水体、人工绿化等要素发出水流潺潺、树木沙沙的自然声音,设计声音装置也能够掩盖噪声,实现视觉和听觉的平衡。
4.2 运动游憩场所健康
村庄设置了多处室内外活动场地,包括成年人健身房与健身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儿童游乐场所。阳光篮球场开放到夜间,保证了最大时间范围的运动需求,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道路相结合,既是良好的运动场所,也是慢行交通的舒适载体。老年人的活动场地配置多台健身器材,用于身体各部位的康复训练与日常锻炼。配置座椅若干个,规划遮荫场地、无障碍设施、轮椅停放、信息公告栏、垃圾箱等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设施。活动场地大寒日可以获得连续4 h 以上的日照时长。满足“不少于 50% 面积的老年人活动场地的日照条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的有关规定”。儿童游乐场地采用防滑柔软的地面铺装材料,配置游乐设施与家长看护区,场地在大寒日能够获得 4 h 的连续日照,阳光充足,满足“不少于 50%面积的儿童游乐场地的日照条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 的有关规定”。
4.3 文化归属心理健康
该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历史遗存,其核心建筑文化馆通过空间的起承转合,廊道的高低错落来体现浓厚的江南韵律感。文化馆内汇聚了村史资料、文化馆的建设历程等内容,体现了新旧文化的碰撞,是当地人“乡愁”情结的安放之处,展望未来的梦想之地。
整个村落的布局也是依照传统的街-河-巷-弄肌理展开的。丰富的围合半围合院落空间给人以熟悉亲切的感觉。咖啡书吧、文创餐厅等营造了现代化的慢生活,融入乡村空间之中。
村庄内修缮了多处古建筑,保留了大量古树古井,古树蓬勃生长焕发生机,古井与建筑结合,形成留存历史记忆的空间。这些元素在现代生活中与时俱进,散发其独特的韵味。
特色庆典、艺术交流、亲子体验等多样的文化活动也是基于地方文化所作的延伸,与上述文化特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文化归属感。文化自强、自信,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4.4 科技农业食品健康
该村庄依托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建设科技农业园。采用标准化温室大棚引进立体化种植。形成集成化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全过程自动化育苗、分拣包装。引入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包括空气湿度、温度、CO2含量、土壤含水量等;远程操控温室大棚的窗户或风机、喷淋系统自动供断水,实现大棚高效管理。
推广区域规模化种植,粮食作物与鱼虾共生,实现生态循环种养。为村民提供充足的粮食、水果、蔬菜等绿色食品供应,达到自给自足。
4.5 低碳建筑居所健康
该村落采用多项低碳建造技术,营造健康的居所。
利用旧建筑,保留传统风貌。经评估,一些保留价值不大的民房予以拆除,在新建过程中用到了较大量的原有建筑材料。对于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予以修缮,对老墙进行加固复原,保留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部分建筑采用“合院与天井”、采光天窗来与自然环境互动。或者底部架空,形成室外良好通风环境。
虚实结合,安全防护。外墙以实面为主,朝向院落的界面以木质门窗为主,虚实结合,形成良好安全防护体系。
自遮阳,被动式节能。屋顶与门廊的挑檐设计形成良好的自遮阳效果,在保证特色的建筑形态的同时,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
本地材料,装配化建造。最大化利用原有建筑和场地的原有材料,商业街、广场及巷道应用丰富的乡土化石材。采用数字化转译技术,CNC 辅助的木结构预制构件拼装,减少生产、运输建筑材料以及建造过程形成的碳排放。
5 结 语
健康乡村案例通过五大健康技术,发挥乡村地区的自然优势,融合自然生态与人工修缮、文化传承与物质载体、传统技艺与科技创新于一体,使得乡村空间焕发新的活力,更加健康,更加宜居,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