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螺旋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理研究
2022-12-02田凤权
田凤权,李 虹
(沈阳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作为国家驱动发展战略[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以下简称专创教育)有机融合,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并在许多高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此,基于“四螺旋”理论视角,深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理,并从四螺旋模型的四大主体,探讨了促进专创教育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理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学习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素质的“过程性教育”。早在20世纪40年代,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就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1947 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便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1953 年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走进了纽约大学,之后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进入许多国家的著名高校,同时也得到了这些国家政府支持[2]。
创新创业是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价值主张,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都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使受教育者能够意识到个体的创新创业行为要符合社会价值取向,遵从社会经济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学习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用知识指导实践,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并将创业付诸行动。三是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构思、逻辑分析、推理、判断、预测能力及行动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包括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内外部资源整合、自身修为与自学能力。虽然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及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是一样的,也具有固定的模式。
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所开设的专业,对接产业、行业、企业与岗位,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通过任务驱动、工作流程导向等教学方法培养各专业所需人才。
创业教育需要依托专业教育而开展创新创业知识传授、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与创新意识的养成。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有自己的一套知识、技能与素质教育体系,更应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基础,深深植入专业教育中。专业教育同样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来夯实其基础、丰富其内涵、带动其改革,从而适应职业教育的变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相融的机理可以包括四个维度。
1.课程建设相融合
课程建设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基本概念、思想、内涵、案例剖析、政策法律制度融入专业教育基础课中,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创新创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入专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课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元素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系统分析与资源整合的能力。
2.教学过程相融合
各类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在积极倡导采用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灵感。这种灵活多样富有创新性、改革性的教学方法,配以高质量的课件和微视频,建立立体教学资源库的过程,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在过程性考核与评价中往往都要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团队合作、思维分析、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设计、课堂授课、课程考核与评价都应包含创新的元素,尤其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和工程认证的专业更应如此。
3.实践平台功能相融合
高校里的科研平台、实验室、企业合作基地、大学社团、大学科技园等都是师生创新创意与创业灵感产生、形成与孵化的场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与专业技能竞赛、虚拟或实际企业运营、产品开发、申请专利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将二者紧密结合使它们发挥更大的效能。
4.价值取向相融合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价值取向上都定位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符合社会对各个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能体现高校专业教育的本质。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育改革的时代使命。政府先后出台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政策、高校体制改革、校企合作都在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实现二者的长效性融合。
二、四螺旋教育模式的建立
1.四螺旋理论的发展
三螺旋理论来源于生物学理论,由美国遗传学家Richard Levantien 提出并用来研究生物学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后来该理论被美国学者Etzkowitz 和荷兰学者Leydesdorff演绎运用到创新领域中。他们认为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创新教育中应是互动关系,共同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三要素[3]。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独立又螺旋互动的关系得到研究学者和高校的关注,并逐渐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范式。
四螺旋理论是在著名的三螺旋基础上提出来的,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关注。Caray‐annis 认为创新教育是多层次、多形态、多节点的,并关注社会公共利益下的生态平衡[4]。贺书品将三螺旋理论的三大主体加上科研机构,组成四大主体,关系重叠、功能互补、协同发展[5]。许礼刚等提出第四大创新教育主体是媒体与社会公众,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多视角关注经济社会环境发展[6]。还有的学者从培养对象的直接作用关系,将专业对应的行业协会作为第四方组成四螺旋结构,促进专创教育的发展。
综合现有研究和专创实践体会,将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大主体构成四螺旋结构进行研究,互动发力,共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发展,如图1 所示。四大主体可通过政策制度、教育环境创造与教育实施、产业需求与实践平台、个体努力等方面进行专创教育融合。其中学生作为双重的特殊主体,本身即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重要主体。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通过多渠道对社会、行业或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尤其到了大二和大三年级,部分学生主动创新的愿望强烈,个别学生突破了学校、政府、合作企业提供的环境而自谋创新创意与创业经营,不再是传统印象中单纯接受教育者,还是创新创意与创业的推动者。
图1 四螺旋模式结构
2.四螺旋模式下多元主体
(1)以政府为支撑。政府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制定者,为推动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提供环境氛围和政策保障,发挥宏观层面支撑平台作用。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专项资金、评价监督制度、创新学术活动、学科竞赛等“有形的手”,引导、鼓励和推动高校、企业、学生多元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协调各方主体活动,调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流动。
(2)以高校为主导。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主阵地,处于四螺旋多元主体的核心位置,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负有培育创新型复合人才和成果服务社会的使命。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蕴含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思想。高校需要运用内外部资源,在政府政策保障下,加强校企合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为集人才、科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者。
(3)以企业为载体。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根据掌握的市场发展动态和需求信息,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不断进行企业问题诊断和业务流程再造。企业也需要与高校进行人才交流使用、技术合作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将市场需求信号传递给高校,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岗位训练、思维创意、产品研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训练载体和专业业务训练岗位,师生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改进。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教师提供工程挂职锻炼,促进理论与实践、创意与创业相结合。
(4)以学生为核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复合人才。时代的快速发展,尤其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信息资源,可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多途径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学生变得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更有个性。在创新教育中,完全突破了受教育者的身份,在自身成长、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学科竞赛中更有主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中,许多有志的大学生能够跳出自我,以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敦促个人积极参与创新教育和专业学习,及时关注社会热点,主动找老师申报科技创新项目,甚至开始尝试个人创业。
三、四螺旋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四螺旋模式下的四大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但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多元知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形成四大主体的利益平衡。政府在教育中发挥导向性作用,从宏观层面通过政策制度推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7]。高校依托丰富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活动。企业由于利益驱使掌握着市场和行业信息,并传达给高校,通过提供实践平台,吸收创新型人才新生力量,得到高校产品与技术研发支持。学生作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受益者的双重身份,为了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学习、接受和参与其他主体的教育行为。因此,四螺旋模式下四大主体可以成为研究共同体,并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协同合作关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的融合和发展,如图2所示。
图2 四螺旋模式专创教育协同培养架构
1.以政府为支撑,优化协同育人政策环境
为使四螺旋模式下专创教育有机融合,需要政府优化双创教育顶层设计,提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供给。以项目备案、试点等形式对专创教育融合在政策制度、经费投入、资源调配、监督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依托政府教育和科技主管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强化申报项目的专创教育融合元素,以赛促创、以赛促融,并将其纳入学校评估、专业评价和学生毕业资格指标体系中。另外,政府可借助官方媒体宣传,营造良好的专创教育融合氛围,让社会、家长、学生充分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以高校为主导,构建和实施全方位专创教育体系
(1)明确教育理念。高校是专创教育的核心主体,在促进专创教育融合中,要牢牢把握原则和主线,依托专业融合创新教育,使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力支撑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主动谋求社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同时主动为政府、社会、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科研成果、职业培训。
(2)促进教育改革。专创教育融合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并融合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构建有机融合下的价值链、知识链、制度链和实践链体系。
(3)突出专创教育融合特色。专创教育融合要打造特色,进行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探索出多层次、全覆盖、递进式、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可包括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课,不同年级开设的课程中,知识、能力目标要有所不同,并且不同学科专业也要有所不同。比如经济管理类和电气工程类专业在选修创业运营管理方面的通识教育课程时,要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所区别。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也要按年级和课程衔接关系融入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元素。为了切实推动专创教育融合,还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校企导师功能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协同配合,探索专业教育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竞赛与科学研究中如何体现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4)完善激励政策。为了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完善的激励政策必不可少,否则四螺旋模式下的几大主体均逐渐失去动力而致使专创教育融合失败。高校要完善专创教育改革下教师绩效奖励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项目加分与免推,或相关专业课程置换学分等政策,对创业意识强、具备创业条件和能力的学生,允许其保留学籍,参与创业。探索企业参与专创教育的共赢机制,在学生实践、校企共建实验室、技术合作攻关等方面实现互利互惠的可持续合作机制。
3.以企业为载体,搭建联动与实践平台
行业企业、协会、学会等组织机构应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主动向高校提供双创教育的实践平台和实习岗位,将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与高校师生进行交流,碰撞火花,寻找合作点,探索双赢模式。通过协办赛事、互派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建科研平台,共同指导毕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参与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
4.以学生为核心,激发主动学习潜能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要珍惜学校、政府、企业和外界创造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本专业努力学习创新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提升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主动参加学科竞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积极投入企业实践活动,发挥个人的学习主动性。
四螺旋教育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双创教育的主要力量。通过以四螺旋理论模型为基础,发挥各主体作用,协同发展,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