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市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现状和思考

2022-12-02戴永欣孟丽红王凌波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冬枣防灾减灾

戴永欣,张 倩,孟丽红,王凌波

1.沧州市气象局,河北沧州 061000;2.沧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河北沧州061000

1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六个一”建设

1.1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

通过“河北省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普查移动端APP”组织完成4个市辖区、15个县(市、区)境内近30年的气象灾害数据、气象灾害风险数据、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单位数据、防灾减灾救灾设施数据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人员信息等防灾减灾数据收集、录入、校对和入库工作。

1.2 绘制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

根据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资料,各县(市、区)绘制了气象防灾减灾地图。气象防灾减灾地图包含辖区遥感影像图、气象防灾减灾地图主图、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附表、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或防御服务策略等内容。各县(市、区)根据本地气象防灾减灾的特点和重点,划定了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防灾减灾设施分布以及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风险点位置信息[1]。

1.3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各级气象部门每年按时做好本地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重要单位,以及相关负责人员、气象信息员联系方式的更新和备案,确保预警信息发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信息已实现及时通过互联网和各大平台进行有效发布。当出现或预计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时,通过融媒体,多渠道及时传播天气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将信息发布范围扩大。

1.4 建立规范制度“一把尺”

各级气象部门基于本地实际,完成《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规范》等相关制度规定。细化落实措施,制定市、县级实施细则或者相关工作标准,其主要有相关工作程序、相关资料的书面格式标准和相关报送规定,以及预警服务策略和管理等;明确市、县气象灾害分级防御区域划分、触发指标、防御服务策略和建议等;依据本地防灾减灾需求,建立“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的编制方案。

1.5 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

(1)市、县两级设立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同时作为本单位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的联系人,配合上级和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推进与实施。

(2)业务队伍。市级、各实施县气象局设立专人分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同时作为本单位预警服务能力建设的联系人,配合上级和负责本单位相关工作的推进实施。

(3)技术支撑队伍。市级气象局为所属各实施县(市、区)气象局提供标准化建设技术指导。

(4)气象灾害防御队伍。推动市政府成立防灾减灾领导机构,明确应急管理等涉灾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相关人员的灾害防御队伍,发展有专业技能的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将气象信息员纳入“全国智慧气象信息员平台”。

1.6 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一平台”

利用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指挥平台实现市、县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实时更新和动态显示,完成与风险普查数据库实时对接;实现防灾减灾作战地图主图动态关联显示,完成平台市县域地图样式设计、乡镇名称标记、村庄显示,河流、道路按规定范围显示,地图点详细信息实现点击查看;实现主要信息卫星地图在卫星地图叠加显示,支持三维地图场景查看;实现气象灾害防御各种信息列表、分类筛选显示,可与主图联动。

2 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能力“六有”建设

农业气象服务标准化能力“六有”建设以服务技术平台为抓手推进技术支撑,带动全市大宗作物和主要特色农产品农业气象监测预报、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等基本业务服务能力的提升,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针对性决策气象服务,为相关农业经营者带来一站式气象服务工作,推动全市开展“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标准化能力建设。

2.1 具有基础信息数据库

各县在“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建立了本地相关农作物以及具有一定当地富有标志性相关农作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过程中可以适应于气象标准,关键农时农事农用天气预报指标等指标库;收集了县域内农业“三区三园”、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主推品种、近10年的主要作物产量和农业气象灾害信息、新型农业主体生产和位置等信息,并录入“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实时更新;利用“3S”技术绘制了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布。

2.2 具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各县实时更新本县在“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数据信息,结合本地农业需求开展气象服务产品加工制作、信息管理、产品分发等。

2.3 具有“直通式”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段

各县每年组织了至少一次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实地调研活动,同时利用相关信息收集平台进行有效分析及整理;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需求分类研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每县至少研发了2类当地主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针对性服务产品;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直播平台、进村入户等多种手段、多种渠道面向本县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并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或日志;推广应用“好天气”APP和同步微信小程序。

2.4 具有多部门合作机制

建立了由气象、农业农村、林草、水利等部门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农业专家相互合作联结。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与农业气象服务的合作机制,实现人才队伍共建共享共用、基础设施调查、信息会商、产品共产共享,共同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鼓励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积极推广农业气象新方法,促进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提升,加快构建“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农业应用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新机制。依托国家气候中心建设全国农业气象监测网,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地方气象局业务运行模式,健全基层台站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支持各地成立专业机构从事农业气象保障业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后劲。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核心地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以种业振兴行动计划为主线,突出基础性前沿性关键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5 具有服务效益评估

各县气象局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进行年度考核。 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全面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效果评估、典型服务事例评估、外界评价和示范推广情况等工作,并提交评估报告。为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准确地反映实际状况,建立起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估体系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各地方政府的财力;各地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气象要素分布规律存在较大差别等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或个人对于天气预报信息需求程度不一,而这些都会导致其所需资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天气系统变化具有随机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以保证预报数据可靠。

2.6 具有基层专家联盟

各县完善“专家联盟”的运行机制,建立完善专家库及专家知识库,常态化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咨询和技术指导。与涉农专家联合开展灾情调查、会商,制定趋利避害措施,在服务产品中体现;建立常态化专家联盟联系制度。

3 以点带面,气象服务助力枣农业产业发展

枣是沧州地区特色经济作物,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对枣生产造成深刻影响的农业气象灾害不断增加。随着我市枣树种植效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果农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沧州市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河北省枣气象中心建设,在研究型业务、农业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1 打造专业团队,细化工作目标和重点

根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实际需要,成立“枣气象服务创新团队”,强化大气科学、应用气象、遥感等专业背景,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员队伍。根据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气候资源利用和环境调控等方面的需求,确定了枣生长服务指标、枣气象灾害指标、枣病虫害普查、枣精细化气象服务平台、枣物候观测等重点工作任务。

3.2 构建专业观测网及服务平台,打造骨干业务体系

不断打造枣专业观测网,目前在沧县小枣基地、黄骅冬枣基地分别设置了21要素小气候观测站及农田实景观测仪,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可随时通过电脑查询并下载分析;在黄骅冬枣试验基地建设了应用气象观测站,观测要素包括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地温、土壤水分、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以及实景照片;完成了历史物候资料整理,开展冬枣、金丝小枣、赞皇大枣物候观测;在黄骅羊三木联惠冬枣合作社枣园建设了枣试验基地,配置了应用气象观测站,叶绿素仪、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手持式红外测温仪等设备,以及专业试验设备,进行枣相关试验;开发了河北省枣气象精细化服务平台,实现了预报、预警、生育期适宜度预报及相关研究成果和服务产品集约化展示。

3.3 科研创新驱动,服务效益显著

开展气候变化对黄骅冬枣生产及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枣休眠期冻害指标研究、冬枣连阴雨气象等级试验、浸水诱裂法冬枣裂果规律研究试验、冬枣成熟期含糖量变化研究、冬枣成熟期叶绿素变化规律研究、枣病虫害普查、黄骅冬枣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开发、河北省枣精细化气象服务平台开发、河北省枣主要种植区遥感分布图绘制、枣专业观测网建设、枣物候观测等一系列项目和研究。随着农业小气候观测网数据的积累和各项科研的深入,枣气象服务产品的准确率和适用性进一步提高。

3.4 示范辐散带动,提升气象服务质量效益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骅市支公司开发了黄骅冬枣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目前有关产品已基本定型并上报银保监会。该项产品为地方财政补贴型,需省、市、县三级财政予以不同比例补贴,降低枣农投保费用。

3.5 推进联合共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开展跨地域跨机构合作,与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沧州林果研究所、沧州农业技术推广站、沧县国家枣树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基地共建、项目共研、信息共享、产品共用,合作开展枣气象服务研究和业务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推进企业合作,沧县大森枣业、黄骅联惠冬枣合作社、黄骅坤发冬枣专业合作社等涉农企业,开展数据监测、病虫害预测、应对措施及枣产品加工销售合作。

4 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未来沧州地区气象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以智慧气象为关键标志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先进功能、有较为完善结构的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逐步完善;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数据互通、业务协同;为农气象服务基础业务和科研能力实现突破,大宗作物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乡村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气象(气候)指标基本建立[2]。

4.1 发展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助力质量兴农

4.1.1 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围绕全市农作物、标志性作物、经济林果种植区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优先在黄骅、河间农业气象观测站、标志性作物长势较好的区域、农业优质种植地建立健全新型气象观测设备,或者将其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强化设施农业、节水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和技术推广。

4.1.2 重点打造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由涉农部门、科研院所专家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员组成的为农气象服务团队(专家联盟)的作用,依托园区建造既能够进行试验又能够进行相关观测工作的气象基地,优化升级具有标志性的农业气象指标,保障相关农业以及林果的种植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设施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高效农业气象服务,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监测与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建立覆盖全省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4.2 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助力平安乡村建设

4.2.1 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能力发挥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河北省气象灾害决策指挥平台、河北省、市、县集约化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的服务效用,应用农村相关信息技术产业成果,使得基层防治灾害工作开展能够具有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实现乡村气象灾害预警传播责任人全覆盖,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防灾减灾“六个一”在有气象机构的县(市、区)全覆盖。

4.2.2 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对沧州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测控工作进行全方位检查,完善相关灾害防御的数据库。开展定量化风险评估业务和精准化风险预警业务,逐步编制完成全市分县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图集。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协调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健全国家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地方分级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领域总体防控制度,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区域性联防联控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要素、多层级、跨区域的自然灾害防治管理体系。

4.2.3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科普宣传建立“由政府部门推进、相关部门共同合作、新闻媒体搭桥、社会共同参加”的乡村气象科普工作格局,科学制定气象科普进农村工作计划。提升相关建设水平,利用防灾减灾日、实践活动日、“三下乡”等活动为农村人民带来相关气象知识。提升农民相关气象知识水平。加快推进普及气象知识进农村活动。强化预报预警引导。坚持以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气象应急处置队伍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良好格局;强化对农村人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开展扶贫工作队员、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培训,将气象知识培训纳入地方防灾减灾培训内容[3]。

5 强化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助力乡村绿色发展

5.1 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气候资源

针对沧州市宜居、宜业、宜游区域,研发不同生态功能区、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承载指标,打造 “气候宜居城镇”“优质生态农产品”“天然氧吧”等气候标志系列品牌,推动相关生态旅游气候资源的大力发展,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气候依据,加快区域农业结构优化与完善、“特色小镇”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5.2 强化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供给

完成沧州大田作物、特色作物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围绕沧州特色农产品开展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估,提升气候品牌效应。研发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保险气象服务。

5.3 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

对干旱、冰雹多发的乡村增雨防雹作业站点进行科学化布局,将人工增雨作业覆盖到整个乡村。按照生态保护和修复需求、云水资源特点,以沧州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漏斗修复为主要工作,将植被恢复、地下水采集等作为工作重点,并稳步开展效果评估工作。

猜你喜欢

冬枣防灾减灾
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