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陪伴,落实“双减”,构建家庭生活新生态

2022-12-01李岩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1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双减

李岩

[摘要] “双减”指向对教育以人为本的使命召唤,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原,减去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双减”之后学生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学习质量如何保障?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基于家长担忧的这些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治本之策,把握“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用爱和智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养育功能,构建家庭生活新生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关键词] “双减”;智慧陪伴;家庭教育;家庭生活新生态

针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育短视化、功利化问题严重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文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缩减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而且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助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双减”政策的推进,也引发了家长的一些担忧:没有了课外辅导班的跟进学习,孩子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质量如何保障?相处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构建?要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治本之策,就需要把握“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即让教育回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健康态势,让家庭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走向更理性、更人性、更科学化的范畴。

因而,“双减”政策之下的家庭生活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家长有了更多亲子相伴的时光。家长要寻求家庭教育的新着力点,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与相处方式,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出发,从辛苦陪读到智慧陪伴,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在唤醒、激起和促进精神自立的过程中,鼓励和培养孩子自我教育,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构建家庭生活新生态。

一、学习生活会规划,提升家庭学习生活品质

有规律、有计划的生活有助于提升一个人自我内在的掌控感,增加安全感。“双减”政策的落地,让近年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加凸显,如“躺赢”“躺平”家庭的无奈和放弃、高期望值家庭的疯狂内卷,都打破了孩子原有的生活秩序,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也会因此引发不同形式的亲子矛盾和冲突。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需要家长在家庭生活和亲子互动中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科学管理任务。这样有助于孩子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更从容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也会助力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

1.做好时间管理,让生活井然有序

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孩子学会合理管理时间,有效控制各项任务的完成节奏和达成度,产生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和时间掌控感,提升学习生活品质。

(1)合理分配时间。家长陪伴孩子厘清学习任务的重轻缓急,通过事先规划,降低事情的变动性,避免无序消耗。這也是亲子之间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父母从之前的监督者变成合作者,亲子沟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降低亲子摩擦成本。

(2)科学管理时间。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口头提醒经常无法让孩子感知时间和结果。家长可以用四象限法、番茄时钟法,或者用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非常直观的图形把时间和目标可视化、可量化,将孩子花在学习、娱乐、运动等各方面的时间形成一个直观的、具体的、动态的线性图形,让孩子清楚地看到时间的流逝、自己的变化、距离目标与结果的差距。

(3)家长做好表率。家庭氛围、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的同时,父母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家长指导孩子做计划时,可以同时给自己规划一个时间表。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的是榜样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形成家长和孩子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的氛围,家庭生活呈现一种良性的内涵式发展。

2.做好目标管理,让生活张弛有度

目标管理就是利用目标的预期性和激励性,运用管理手段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管理思想。日常做事拖拉、行事散漫、生活学习忙乱的人,往往缺少目标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想高效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优化学习过程的感受,提高学习的兴趣。

(1)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每个人的需要可以通过个人目标的实现得到满足,积极性的调动是重视目标和追求目标的过程。因此,孩子在设定目标的时候,要让目标有一定难度,却能够通过努力达成。另外,目标要具体明确,适当可测,多个目标之间要做好平衡。在目标的驱动下,就能更好地发掘孩子的潜力,激发学习动机。

(2)制定具体详实的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有时候制定计划的过程比计划本身更重要。计划的制定要具体详实,根据孩子的学段、身心发展状况、爱好特长等要素,可包含项目名称、达成目标、规定时长、评价方式、奖惩措施等内容。计划可根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调整,还需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去维护,相互监督去执行。

(3)配以行之有效的方法。面对孩子做事拖拉、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家长一是要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替代性焦虑,避免非理性沟通引发亲子冲突。二是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接纳当前现状,和孩子一起罗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综合考虑难易程度、耗时情况等因素,指导孩子确定作业完成的先后次序。三是可改变陪伴方式。孩子完成任务时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动力。如果发现孩子确实是在浪费时间,不妨暂停学习任务,让孩子调节5—10分钟,这更有助于情绪的调节和目标的达成。

有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健康家庭学习生活的保障和基础。保持孩子家庭学习生活的规律性,有利于增加家长和孩子双方心理上的稳定感、安全感和秩序感,有利于减少由于学业压力和辅导作业引发的亲子冲突,有助于家庭生活的健康发展。

二、课余时光巧安排,提升家庭成员健康体质

“双减”意味着孩子有更多课余时间,如何让课余生活有趣有益又是一个让家长们困扰的问题。针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指标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等现象,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家长和中小学生要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运动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预防肥胖与近视、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增强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

由此可见,从孩子长远发展的需求来看,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陪伴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是丰富课余生活的首选。通过运动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骨骼、肌肉发育,还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锻炼社交能力、意志力,培养自信心等。

1.营造家庭氛围,引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减”政策的推行为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创造了条件。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共同关注体育健将、集体讨论体育趣闻等活动来营造家庭氛围,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还可以陪伴孩子从体验简单的运动项目入门,如餐后家庭散步、周末公园划船等,让孩子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和亲子陪伴的乐趣,这也是增进亲子互动沟通的重要途径。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有所不同,家长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家庭运动项目,如为低龄儿童设计一些捕捉游戏、跑跳游戏、攀爬游戏、寻宝游戏等。这些以游戏形式开展的体育活动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激起他们主动参与运动的愿望。

2.培养体育技能,發展孩子的运动能力

儿童在参与擅长的活动时,比较容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选择坚持。所以,在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重视孩子身体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拥有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敏性、平衡性、稳定性,以及速度、移动、操控等能力。这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参与到其他运动项目中。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掌握体育技能的重要性,纷纷利用寒暑假让孩子参加游泳、球类运动、健美操等体育专项的学习。家长还会带领孩子学习有关体育健身的常识,比如,锻炼前不宜饮食过饱、需要做一些热身运动;运动过程中着装要得当,项目选择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运动后要进行充分的放松等。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孩子运动不当引起的伤害,还可以让孩子尽情享受运动。

3.美化体验过程,增加孩子的运动乐趣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坚持体育锻炼,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愉悦美好的体验过程就非常重要。

(1)体验内容要丰富多样。运动习惯的养成伴随着困难和疲劳,需要极大的毅力。因此,在体验过程中加入游戏环节可以增加趣味性,不同的项目交替进行可以缓解重复枯燥。要尽量让体验活动充满新奇感,以吸引孩子更加专注地投入其中。

(2)家庭成员要积极参与。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运动的动力之一。父母要做好榜样,强化自己的运动意识,创造条件与孩子一起动起来。全家在一起游戏的乐趣会给孩子留下美好的记忆,让孩子爱上这些运动。家长还要有适切的奖励措施来正面激励孩子,让孩子在争取奖励的过程中获得坚持下去的动力。

(3)朋友同伴要抱团成长。趣味相投的伙伴们一起运动,大家可以分享运动的体验,交流运动的心得,晒晒运动的成果,还可以成为监督自己完成运动任务和推动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孩子从成功的运动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享受运动的幸福。

三、敏感话题智应对,提升家庭民主治理水平

面对“双减”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电子产品使用问题会引发亲子矛盾,亲子冲突会加剧。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有关“手机管理”工作通知中明确提出:学校和家长要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行为。家长需要有效陪伴、理解信任、平等沟通、正确评价、言传身教,用持续而坚定的支持和关爱,帮助孩子养成手机管理的习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1.尊重规律,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电子产品是他们走向世界、与外界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尊重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学会换位思考,满足他们正当合理的需求,不仅能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也能为指导孩子管理好手机打下情感基础。

2.转变观念,激发孩子的参与意愿

科学的手机管理,不是家长单方面限制和强制,而是需要孩子主动参与和坚持。因此,父母需要和孩子共同协商出孩子使用手机的规则。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家长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随着问题的变化和矛盾转移,规则还要随时进行调整,以激发和保持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制定电子产品使用规则的过程,既是亲子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重要的亲子平等沟通的过程。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学会用契约的方式理性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化、破坏性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不可回避、彼此共同成长的重要环节。

3.调整方法,丰富孩子的体验感受

网络为孩子们提供了多样的体验。网络活动实时互动、奖励多样、环环相扣、重复试错等特点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也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被爱、接纳、肯定、赞赏、尊重,而那些沉迷于手机的孩子的背后,都藏着从未被满足过的心理需求,即缺少父母的高质量陪伴。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提高他们在生活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家长也要改变教养方式,积极鼓励肯定孩子的进步,接纳鼓励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处。与此同时,家长还要做好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要尽量去做;希望孩子能够遵守的规则,家长不仅要监督执行,还要带头行动。通过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获得存在感和幸福感。

四、关键能力可习得,提升家庭支持系统效能

在2021年中国教育公众号的专项调查中,有89%的家长对孩子作业问题存在焦虑,93%的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注意力不集中、磨蹭、效率低而吼过孩子。孩子的专注力差,一是缺少在自由选择中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二是在成长的环境中充满干扰因素。“双减”政策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空间,教会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专注自律的好习惯也尤为重要。

1.营造适宜氛围,减少学习过程的干扰

营造一个温馨有序的环境和氛围,更容易让孩子提高专注程度,激发孩子自主探索的兴趣,有益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1)要改变教养方式。避免频繁的关心、提醒和催促。这种以关心为借口的监督,不仅会打断孩子的学习思路、学习节奏,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且会引发孩子的不良情绪,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2)要净化学习环境。孩子学习房间的布置要整洁,忌太过花哨;孩子的学习用品要简单实用,忌功能太多;孩子学习的书桌东西摆放要有序,忌杂乱。

(3)要做好情绪疏导。学龄期的孩子受年龄特点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变化,及时疏导和介入。

2.分解学习任务,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

孩子的注意力水平因年龄而异,比如小学低年级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5分钟,小学高年级虽有增长,但也不超过20分钟。所以,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遵循规律、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任务占据时间越长,注意力被干扰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有拖拉现象的孩子,建议将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更简单的任务,保证每个任务在6—7分钟内能够做好,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孩子只需要在这个小任务中聚焦注意力,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育儿,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是为孩子长远发展奠基。

3.改变评价方式,避免注意资源的消耗

改变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孩子是否学习努力的评价方式。单纯追求学习时长或者大量的操练都是用时间耗费来衡量孩子学习状况。久而久之,不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是让孩子养成消极怠工、拖拖拉拉的习惯。同时,还要避免进行多样任务的情况。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力的有效集中。

4.培养学习兴趣,重视内在动机的激发

兴趣是注意力的源泉,激发孩子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并努力把兴趣转化为行动力,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孩子做有兴趣、可胜任的事情,超过孩子本身能力水平或者过于简单的学习任务都不利于兴趣的维持和注意力的集中。在孩子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家长用正向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及时的肯定,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自信,有利于孩子兴趣的维持和注意力的集中。

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蕴含着某种价值诉求和担当。“双减”政策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本源,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减去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感悟生命的价值。学生身心松绑后,如何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活动来填充“减负”后的空白,这是迫在眉睫、需要直面的话题。因此,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深刻认识家庭教育的养育功能,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建立与“双减”核心理念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理念、亲子相处模式和家庭生活方式,是“双减”政策能否落地的关键。

“双减”政策之下的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为孩子提供优质的陪伴,用爱和智慧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养育功能,构建家庭生活新生态,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参考文献]

[1]滕益清,滕拓.家庭教育生态:理念创新 要素梳理 實践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22(03).

[2]嵇珺.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理解与干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02).

[3]袁利平.教育现代化的现代性向度及其超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4]钟芳芳.减负增效格局下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