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究
2022-12-01杨辉张竹闫文义
杨辉,张竹,闫文义
(1.东北农业大学 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0 引 言
农业农村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口号,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目标之一,并将农业现代化确定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1]。2021年末,国务院颁布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路、目标与重要任务[2]。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具有深刻内涵。国内关于农业现代化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3年,杨培新指出农业现代化就是将先进的、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3]。杨爱君提出“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服务体系改造服务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过程”[4]。张红宇等人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技术、生产力、生产体系、农民收入和环境等几大方面[5]。周娜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指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已融汇贯通,农业现代化既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效果的关键衡量指标[6]。
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方面,一是要坚持经营模式创新,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7];二是要推动土地制度变迁,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8];三是要实现农业技术突破,帮助农户做出生产与销售决策以提升农业效率[9];四是要加大农业人才投入,优化农业人才结构,提高农业人才质量[10]。
作为全国农业大省,黑龙江省在振兴全国农业经济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身兼重责,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关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较少,其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尚不清晰。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实际,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分析并探索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情况及对比分析
1.1 进入21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情况
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625.1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5 930亿元,年均增长12.57%,高于全国增速3.76个百分点;全国占比从2000年的2.51%增长到2019年的4.76%(图1)[11]。202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1 508亿斤,占全国11.3%、全国省际调出量的38.7%,粮食总产量、人均产量、调出量三个全国第一,出色履行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职责,奠定了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地位[12]。
图1 2000-2019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亿元)
2000-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四大产业均取得较快的发展(图2),其中,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2.33%、13.23%、12.59%、11.05%,比全国分别高出3.77、3.23、4.39、2.6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等分项产值全国占比均有提高。四大产业中种植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其次为畜牧业、林业、渔业,农业产业结构20年间无明显变化(图3)。
图2 2000-2019黑龙江省农业分产值变化情况
图3 2000-2019黑龙江省农业内部产值比例变化情况
2000-2019年,黑龙江省GDP年均名义增长率为8.57%,较全国GDP年均名义增长率12.81%低4.24个百分点,GDP国内占比从2.85%下降至1.37%,国内经济影响力进一步下降;黑龙江省第一产业GDP年均名义增长率为11.91%,比全省GDP年均名义增长率8.57%和全国第一产业GDP名义增长率8.59%分别高3.34和3.32个百分点,农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图4)。
图4 2000-2019黑龙江省总产值增速与农业总产值增速变化情况
基础设施方面,黑龙江省着力开展水库建设和乡村水电站兴建工程。2009-2019年,黑龙江省共建成或修复水库973座,其中大型水库28座、中型水库98座、小型水库847座,并重点开展水库清理和整治工作,全面保证水库运行质量;新增8个乡村办水电站,确保农业生产电力供应[11]。生态环境保护方面,2015-2019年,全省农药、化肥使用量累计减少了33.9万t,水土流失面积实现缩减近45%。农机装备方面,2016年起,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领跑全国。2018年,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8%,高出全国水平近30%,大型农机装备量和农机利用率均位列全国第一[13]。
1.2 与国内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黑龙江省作为产粮第一大省,2018年农业产值占全国4.95%(排全国第八位),农业GDP占全国的4.56%(排全国第十位)。从农业产投比来看,全省农业GDP与农业中间消耗的比值为1.21,与对照省份相比仅优于辽宁省,与广东省、江苏省、河南省、山东省等农业强省差距较大(图5),低于全国1.47的平均水平,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农业产值结构上看,黑龙江省农业总产值以及农林牧渔各分项产值国内排名分别为:农业总产值第八、种植业第五、林业第十二、牧业第五、渔业第十六(表1)[14]。
表1 2018年各地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及各分项产业产值构成[14]
注:IE代表中间消耗。
从农林牧渔等各分项产业对比:
201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产值占全国5.92%(排全国第五位),种植业GDP占全国5.65%(排全国第五位)。全省种植业产投比为1.60,优于种植业发展模式相近的吉林省、辽宁省,低于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也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81(图6)。从种植业产值结构看,全省谷物产值全国第一、油料排第二十三、糖料排第十二、烟草排第十三,蔬菜园艺类排全国第九,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类排全国第二十三,总体来看全省高产值作物种植比例较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14]。
图6 2018年各省种植业产值结构分析
黑龙江省拥有林地面积2 623万hm2[15],森林综合资源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3%,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省份之一。2018年全省林业产值占全国3.43%(排全国第十二位),林业GDP占全国2.75%(排全国第十三位)。全省林业产投比仅为1.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88。从林业各分项产值结构看,林木培育和种植产值排在全国第十三位、木材采运排全国第十九、林产品排全国第九,林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没有发挥出林业资源优势。
全省地域广阔,生态容量大,又是产粮第一大省,具备发展畜牧业的先天优势。而现实情况是,2018年黑龙江省畜牧业产值占全国5.37%(排全国第五位),畜牧业GDP占全国2.75%(排全国第十位),畜牧业产投比为0.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9,是所有对照省份产投比最低的,说明畜牧业发展模式不优,生产效率较低(图7)[14]。从畜牧业各分项产值结构来看,黑龙江省猪、牛、羊、禽、奶业发展比较均衡,但产业规模与生态容量不相称,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图7 2018年各省畜牧业产值结构分析[14]
黑龙江省发展渔业优势劣势都比较突出。劣势在于地域纬度高,地产冷水鱼生长速度慢,生产周期长;优势在于水资源相较北方其他省份更为丰富,污染少,鱼类由于生长周期长肉质好,具备发展优质淡水鱼的自然条件。2018年全省渔业产值占全国0.87%(排全国第十六位),渔业GDP占全国0.7%(排全国第十八位),渔业产投比为1.0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比较效益不高[14]。
201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为2656.18亿元,仅占全国1.46%,全国农产品加工百强企业黑龙江省仅有北大荒农垦集团和九三粮油工业集团上榜,较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等农业强省差距较大,东北三省发展水平接近(表2)。[16]
表2 2019年度各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亿元)[11,17-23]
从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看,全国三次产业GDP占比从2000年的14.7%、45.5%、39.8%发展到2019年的7.1%、39.0%、53.9%。而黑龙江省三次产业GDP占比从2000年的13.2%、57.2%、29.6%发展到2019年的23.4%、26.6%、50.0%[17]。从全国范围看,国内各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普遍低于10%,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第一产业GDP甚至低于5%接近发达国家比例[18]。三大产业结构现状反映出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偏重、第二产业萎缩,第三产业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强力支撑发展质量不高。
1.3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发展增速上看,全省农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5年,全省农业发展保持了较好的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GDP年均增速分别为14.91%、14.08%,两项指标平均每5年翻一番;第二阶段是2016-2020年,全省农业发展增速明显变慢,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为5.06%略高于全国的4.62%,而农业GDP名义增速为4.86%低于全国的6.12%。
“十三五”期间农业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由于全省种植业占比过大,种植业发展走势决定了农业整体发展态势。2000-2015年间,全省种植业增长主要靠种植面积增长和单产增长拉动,粮食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785.2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 428.3万hm2,统计耕地面积增长一倍;粮食平均单产从2000年的3 242 kg·hm2增长到2015年的5 332 kg·hm2,单产增长64.4%[11]。而近五年,粮食种植面积仅增加15.5万hm2[11](图8)。近五年平均单产略有下降,一是由于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二是生产力水平无显著提升。
图8 2000-2019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情况
从整体上看,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无论是在粮食产量、农业产值,还是在农业条件方面,全省均向好发展,农业对经济的贡献作用正稳步增强。然而,对比全省与国内其他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情况,本省虽具备一定的天然优势,但发展仍存在桎梏。第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业占比过大,林牧渔等经济附加值相对高的产业占比过小,而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占比过大,粮经饲种植结构不优;第二,本省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初级农产品省内转化率低,农业农村经济活跃度较国内农业大省和经济强省相差较远;第三,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第一产业占比过大,二、三产业发展滞缓和缺乏竞争力,无法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人口大量流失;第四,农业生产增长乏力,依靠增加土地生产规模谋求增长的数量型发展方式接近生态容纳极限,农民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无法发挥出品种全部产量潜力,全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此外,黑龙江省在农业生态资源利用方面较为欠缺。由于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耕地总面积可达1 583.9万hm2[11]。然而,黑龙江省人口外流已成常态。2019年,全省农村常驻人口1 466.8万人[11]。人口少、土地多,致使全省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浪费与低效,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全省森林、湿地资源也面临过渡开采的问题。
2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
2.1 管理现代化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遵循科学的管理方式。
第一,在人地关系上,发达国家通常主张集中土地,通过规模经营实现集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从而实现节本增效。例如,法国耕地资源较少,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不利于农业提质增效,于是,1970年后,法国政府出台“离农补贴”鼓励农民离开农村,或鼓励农村年轻人从事二、三产业相关工作,随后组建非营利性的“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将土地集中连片后出售给有经营能力的农场主,全面提升土地产出效率。日本的人地关系也较为紧张,日本的解决措施也是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生产法人集中。1961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基本法》,致力于促进土地流转。在《农业基本法》的倡导下,农户经营规模由1960年的0.99 hm2增加到2011年的2.92 hm2。
第二,在生产管理方面,生产服务组织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主要依托各类生产服务组织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生产资料供应、融资保险、代耕代种、疫病防控、技术指导、产品代销等专业化服务,从而提升农民决策效率。例如,美国的农场主合作社和农业行业协会、法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日本的农协等多是在政府支持下发展壮大的民间组织,大幅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了生产主体与市场对接,行业组织甚至能够影响政府农业决策。
第三,在农业从业人员管理上,发达国家重视推进农民职业化,虽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从业人口的数量在递减,但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却在提升。目前,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生产人口普遍低于2%。其中,美国农民职业化程度很高,约有20%是大学学历;日本在9年义务教育期间就设立农业知识学科,在高中阶段设立农业职业高中,务农者中职业高中毕业生达到80%以上;法国农业执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农民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取得合格文凭和证书才能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支持;德国也是施行农业资格准入政策,农民必须参加专业培训执证上岗,在德国农民是社会最富裕人群之一。
2.2 科技现代化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动力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以工业化、化学化、生物化共同驱动的农业科技进步史,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信息技术及遥感测控技术等新技术模式已在发达国家农业普遍应用。而以美国、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这些国家普遍拥有雄厚的资金基础,可以从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中获取相应的科研基金支持,科技推广和教培服务体系十分完善。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基本达到60%,而发达国家是8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0%~40%,而发达国家高出我国一倍。以作物单产为例,1995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7 125 kg·hm2,我国为4 920 kg·hm2,相差2 205 kg·hm2;美国大豆平均单产2 370 kg·hm2,我国为1 665 kg·hm2,相差705 kg·hm2。2018年,美国玉米平均单产11 865 kg·hm2,我国为6 105 kg·hm2,相差5 760 kg·hm2;美国大豆平均单产3 465 kg·hm2,我国为1 785 kg·hm2,相差1 680 kg·hm2。在此期间,我国玉米、大豆单产水平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大。美国良种对单产的贡献率为65%,我国良种贡献率为45%,这其中固然有两个国家产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科技应用水平的差距[25]。
2.3 产业现代化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手段
农产品加工业是发达国家产业现代化的发力重点,农产品加工业能带动农业实现增值,因此发达国家70%的农业投资都集中于这一环节,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是农业产值的2~4倍,精深加工程度在90%以上,农业利润的80%都来自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例如,美国玉米湿法加工产业每年可以实现产值110亿美元,玉米朊粉和玉米朊饲料每年的出口额超1 000亿美元,玉米加工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食品、有机酸及其他用品等4 000多种,其资源利用率达99%;法国农产品加工业占其工业产值的20.3%,从业人数占工业从业人数的20%,畜产品的80%和种植品的30%都由食品工业部门加工;日本食品加工业年产值2 500多亿美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15%[25]。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二次以上深加工率仅20%左右,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更是低到0.5∶1[11]。
2.4 产业生态化是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发达国家极其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争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便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德国早在1924年就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不允许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种植方式采用轮作或间作,给予土地一定的修养与恢复时间;定期为土地增加腐殖质以保持土壤肥力。以色列的淡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匮乏,为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以色列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滴灌和微量灌溉技术,将植物和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按时按量直接输送至其根部,使单位土地面积和单方水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色列还重视废水的再循环利用,通过过滤装置对废水进行降污、降菌处理,再次用于农田灌溉。日本在生态农业方面推出了三种模式:一是再生利用模式,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再利用;二是有机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施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物质;三是稻作—畜产—水产三位一体模式,在水中同时种稻、养鸭、养鱼、繁殖固氮蓝藻,形成生态循环。
总体来说,20世纪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后,在以农机、肥药、种业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快速提升的生产力使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同时也造成了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和二、三产业流动,土地逐渐向少数具备先进管理水平的生产者集中。生产力的发展必定会引导新的生产关系萌生,为了适配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方式,发达国家构建了成熟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生产环节都有相关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节约了社会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国际市场极具竞争力。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普遍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土壤环境、农业生产各环节以及农产品安全建立了一整套国际标准。而且,发达国家重视农业保护,在政策上、金融上、法律上都对农业给予倾斜。生产主体专业化、生产流程标准化、生产服务组织化以及产业链条一体化是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3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农业发展依托于农村地区广袤的自然与生态资源,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将会作用于农村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渐深入,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的收入、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的产业等方面都会得到正向影响,从而拉动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也将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农村强、农村美、农村富,农业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会进一步提升。因此,在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而是要在依据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省情、民情和农村地区的特点,抓住关键点,达到精准施策、以点带面、上下联动的效果。黑龙江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抓手在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体系。
3.1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于优化农业生产关系,实现由粗放经营向专业组织化经营过渡。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3.1.1 在人地关系方面,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一方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深入开展“三权分置”,坚持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重点开展“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将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化。主要目标是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产资料向少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更高效的生产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收益,而农民通过其资产收益权享受生产增值分红。“三变改革”有利于促进将传统农民从土地生产中解放出来,推动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流动;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向农村投资,对农村资源进行整体性开发。
3.1.2 在生产管理方面, 大力实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要依靠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介入,在这种模式下,农户等经营主体仍然保有土地的经营权,他们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将农业生产的全部环节,或者是耕、种、防、收的任一环节或者部分环节,交由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重点对象,整个生产环节中,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只需要定期缴纳相关的服务费用,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如种子、化肥等,都由生产性服务组织提供,而土地最终的产出仍然归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所有。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既帮助农户省心、省力、省钱,又能依靠服务组织的专业性提升生产效率,是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初级形式。目前黑龙江省内已出现能够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服务型组织,可进一步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从而提升省内的农业服务化水平。一方面,持续加强省内农业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探索政府购买新方式、新方向;另一方面,在省内重点扶持培养农业专业化服务类机构和企业,也可以依托省内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让企业与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共同培养和构建服务主体,从而为农户提供更加高效、更为专业与科学的服务形式。
3.1.3 在农业从业人员管理上,积极培育高素质农业人才。发挥农业大省的聚合作用,多省联同构建农业人才实训基地,支持全省农企和各级市县乡镇每年选派杰出员工和创新创业新农人进行跨省培训,学习全国先进思想和技术。制定农业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遴选对象,重点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农业创新人才和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学历+技能”为导向,以省内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依托,开办农业专业成人教育、线上教育等方式,鼓励省内农业劳动力进行系统学习,提升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素养,做好实地研学工作,实现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的全面武装。同时,可以与省内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等合作,定向培养一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人员,要求其毕业后选择省内各级市县进行签约服务。在电视、报纸、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开办农民培训专栏,聚集国内外前沿技术或思想,邀请专家、学者或农业能人分享、交流经验。完善各级市县乡人才培训平台和人才培训中心建设,结合农业岗位需求和生产实际,开展定制化、专业化、特色化培训,提升农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3.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速推进农业生产设施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基础薄弱,这就需要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集中解决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矛盾,并引导社会资本向关键领域投入。
3.2.1 提升农机制造和装备能力,支持现有农机制造业提档升级。集聚农机创新、研发资源,联合大中型农机生产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共同攻关农机关键技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农机领域扩大招商力度,鼓励优质农机龙头农企投资或落户黑龙江,鼓励现有农机企业加大研发、提升产能,力争实现主要农业机械类型全部省内生产,保障省内农机器械充足供给。此外,建立健全省内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以经济优惠和政策倾斜提高农机普及率;建立健全省内农机维修网络,尽可能覆盖更多乡镇,并扶持能够提供区域农机维修服务的农企发展。
3.2.2 强化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加快构架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聚焦农业发展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予以立项支持,推进农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农业院校等对竞争性科研项目的建设力度,以奖励后补助的形式鼓励其为农业全产业链提供技术输出,包括关键领域技术攻关、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配套技术支持。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创办职业农民教育和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培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产业技术工人。推进农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围绕种业领域,加强科研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对育种进行支撑,利用最新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子辅助育种、基因技术、精准基因突变等方法为优质种质资源的培育保驾护航。围绕生猪养殖业领域,加强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控,提高疫病自检率的同时完善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及专业设备,完善猪舍的设施条件,定期进行消毒杀菌、清理卫生、生猪清洗等环节,运用科学饲养方法进行科学喂养,保证生猪的生长环境和质量。围绕特色种植业领域,从育种选种、种植栽培、储存运输、生产加工及质量把关等环节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品种资源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移动端农业科技和农业信息推广普及应用,力争做到网络村村通,农业信息服务手机端全覆盖。
3.3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短板集中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方面,而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是建设农业强省的核心内容。从发展现状看,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价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且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全省建设需率先打好产业基础,而后再激活后发优势。
3.3.1 通过延伸价值链优化产业结构。一是不断调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值为发力点,推从农业由关注数量向关注质量转型。其中,种植业要坚持“稳粮优经扩饲”三元发展方向,建设种业强省,不断扩大绿色及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抢占国内高端商品粮市场。高值经济作物要通过建设配套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区域化发展布局。饲料作物要通过开发修复利用盐碱地和实施粮草轮作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畜牧业要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学习借鉴美国家庭农场式以粮饲畜、以粪养地的农牧循环模式,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规避重金属污染;大力拓展林下经济规模,在可操作范围内尽量进行制度松绑;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业,打造国内优质高端淡水鱼品牌。二是提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原粮属于必要需求品,价格受国家强调控,市场议价能力弱,天然不具备商品属性,增值能力有限,这是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需尽快转变“原产原出”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初级农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价值潜力,实现省内就地转化增值,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只有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弱化黑龙江省地缘劣势。做大做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程,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农产品创新创业产业园区,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对标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其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为依托,以其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为指导,鼓励并吸引国内外知名农企落户黑龙江,支持并引导本省龙头企业技术、设备、产能更新,提倡并带动本省其他农业企业实现精深加工转型。推动农业交叉融合、跨界融合,拓展农产品应用范围,除生产农副食品外,加强农产品与日用品、家居用品、服饰用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关联度,实现农产品加工升级。
3.3.2 以全产业链思维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根据各地的资源比较优势发展农业生产,形成区域专业化的生产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生产布局“小而全、大而全”状况。充分发挥原料产地优势,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洽商国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来黑龙江省投资建厂。鼓励和引导省内工商业等各种非农经济体向农业生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及农业周边产业转移或转型,鼓励和吸引互联网巨头企业在黑龙江省搭建数字化农业生产服务平台、电商平台和物流平台。由政府牵头或支持民间团体组建各类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协会,强化资本集聚和产业组织度。引导初级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向县域聚集,高端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或研发型企业、生活性服务业向中心城市聚集,打造完备的大农业产业系统。
3.3.3 强化农企建设和品牌建设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黑龙江省共有1 703家农业企业,其中只有6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占比不足3.7%,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26]。提倡全省农企密切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灵敏捕捉市场需求,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以政府部门为支撑、农业品牌专业化机构为依托,逐步培育出集设计、发布、展示、推介、培训、咨询等于一体的农产品知名品牌孵化服务平台。加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联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依托供销系统体制优势,实现发展潜力大的品牌与供销合作社农产品经营业务嫁接。使用特定品牌,构建企业联盟,实现区域内同类产品、同类品牌、同类企业融合发展,实现品牌、资源、资本、市场及人力等方面的“统一”。同时,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有关政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政府官员“不想事儿”“不担事儿”“不做事儿”、行政人员以懒政怠政应付企业需求等问题和现象,重新树立黑龙江对外政治和经济形象。
3.4 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生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并重点保护好省内珍贵的黑土地资源。长期以来,全省坚持垦荒拓田,持续加大对草原、土地、丘陵及湿地等资源的开垦力度,将其建设成农田。草原、土地、丘陵及湿地等资源萎缩,黑土地保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4.1 强化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有序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水浇地面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稳定性。建议以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有利于组织实施和土地集中整治。
3.4.2 加速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持续推动农业投入减量增效,推进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倡用有机肥、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传统高污染、高残留农药和化肥,构建农业“三减”零增长示范村镇和产业园区。持续保持农业环境友好清洁,围绕地膜、农药包装、重金属、禽畜粪污和秸秆等农业污染物和废弃物进行重点整治,实施农业污染物和废弃物回收与处理工程,增设大型能源利用集中处理中心,实现农业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二次利用。
3.4.3 重点保护黑土地资源。一方面,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立法作用健全省内法律法规建设,推动黑土地保护、黑土地利用等立法,完善司法程序和流程,及时处理黑土地滥用、黑土地破坏等诉讼案件,维护国家土地财产。另一方面,构建并推广本省黑土地的“龙江检查模式”,以双鸭山市六级田长“三位一体”制度为实践样本,开展黑土地保护“田长制”试点,全面完善本省黑土地监察和监督机制。其次,借助科技研发力量,与省内重点农业院校、农科所合作,共同搭建黑土地资源重点实验室,结合专家指导,在实验中不断探索提升黑土地地质、防治黑土地肥力流失等有效方法。加快推进全省黑土地治理工作,合理布局作物种植区域和面积,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玉米秸秆深翻还田、米豆轮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