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内心,背调单位
2022-12-01崔天琪
文/崔天琪(本刊特约作者)
在找工作过程中,我踩过坑也走过“捷径”。
就业流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确定方向、简历投递、复习笔试、准备面试、接受offer、政审体检、协议签订等。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复习笔试的困难和艰辛,但在确定求职方向时,甚至在单位发了offer后,如何了解尽量详细的信息、如何权衡也不容易,而且一不留神就会踩坑。
确定就业方向看似简单,实则须在了解各个行业的情况后,不断审问自己的内心,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是不是能忍受它的某些“苛刻”之处。在提前规划求职方向上,我并不是一个正向案例,最初我认为初、高中老师、高校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些行业都是老一辈口中的“稳定工作”,对于校招应届生来说大多会解决北京户口和编制问题。我也提前通过一些方式如百度、知乎、小红书搜索关键词,或者咨询在此行业的师兄师姐,了解了它们的工作强度和具体工作内容。
初、高中教师工作相对“单纯”,就是教书,但要与众多学生打交道,每一位学生背后又是至少一位家长,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要有耐心、有爱心能够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还要做到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水平的孩子一视同仁,还要打磨教学水平做到因材施教。工作强度不低,一般是7点多上班,5点下班,可能会有轮班监督晚自习。当然寒暑假是极为吸引人的。
高校辅导员要管理的同学一般在200人左右,同样是一份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而且要保证自己手机24小时开机,做到尽可能在学生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近些年辅导员岗位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基本都要求硕士学位,辅导员有双线晋升途径,可以往行政方向发展,也可以申请读博(国家有相关倾斜政策)然后做思政教师。
公务员大家都比较了解了。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相比,竞争相对较小,上岸率较高。银行与前面的工作相比,收入的天花板很高,我参加的一次校内招聘宣讲会上,某头部股份制银行表明,新人第一年如若按照规定完成相应业务,就可以达到年薪30w。但应届生入职银行都要经历在网点坐柜台的历练。
我没有审问自己的内心,渴望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类型的工作,到底这些工作是否有让我无法接受的地方?在9-11月份,我同时复习辅导员政策、行测、申论还有银行考试内容,甚至还要半夜12点之后在教室里录制应聘教师的讲课视频。每天四五个小时的睡眠让我黑眼圈逐渐加重,靠咖啡保持清醒,心脏偶尔漏跳的拍子是身体对我的警告。
我的几位同学比我做得好,他们通过提前实习确定了一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同学小A她之前在初、高中进行过实习,切身体会过当老师的生活,也见过各位优秀教师在实际课堂上的授课。所以她相对容易获得了招聘方学校的认可,她也“认可”了学校。同学小B则是研一在某头部互联网进行实习,她觉得实习很快乐,大厂氛围很“年轻”,但是工作理念和强度不是她能够接受的,于是她快速排除了互联网大厂的选项。而小C通过暑期实习更加确定了想要留在互联网工作,表现较为优异,很快就拿到offer。
11月逐渐有一些中学向我投来橄榄枝,12月建行北分、工商北分以及建行吉林省分行的管培等纷纷发放offer。明明应该开心不是吗?接受了任何一个offer我都可以停止煎熬,但我内心深处是抗拒的,因为我不确定我是否喜欢这份工作。
12月份,复检顺利通过的我,根据邮件位置来到某行北分签约会,这个签约会是在一个银行网点的二楼。上楼前,我进入大厅想感受下未来可能的工作氛围,看着玻璃墙里面的工作人员,又看了看没有任何盲点的监控器,再加上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银行柜员发布的负面情绪,我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想每分每秒生活在监控器之下。和高薪相比,我更加渴望自由。
我当时在做抉择时,就托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打听是否有媒体报社行业的工作人员,室友学姐是人大新闻的博士,从行业发展以及工作内容上帮我做了详细的讲解,一位阿姨是在北京经济相关的行业报社工作,大概介绍了一下她身边编辑的待遇。
走进签约会场,坐在了靠门的位置,工作人员在一旁介绍工作内容和待遇,以及签约注意事项,我完全没心思去了解,满脑子都是对未来监控器下柜员生活的焦虑。于是,我放弃签约,直接走出会场。
坐公交回学校的路上,心中有些惋惜,毕竟offer是精心准备笔试加上至少两轮面试才拿到的,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没有为了某些客观条件,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在排除自己不想要的之后,我快速调整好心态,主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笔试复习起来也变得容易,都是考行测和申论。不久,我拿到了几家单位的offer,其中有北京市属事业单位的编辑岗,也有部委直属事业单位的行政岗,还有一家央媒(报社)记者岗位等。
接下来是offer抉择时刻,我把自己的需求列成一个表格,比如单位情况、户口、薪资、稳定度等,接着便是根据这些线索深入细致了解单位。在百度百科上可以搜到单位官方的介绍,比如单位级别、领导人、组织架构。也可以直接搜索此单位官方网站,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在中央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的机关赋码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网(http∶//www.gjsy.gov.cn)上搜索单位全称或者统一信用代码,可以了解到其信用程度,是否存在纠纷,以及它是否有国家补助。
其次就是通过相关评价来认识单位,微博、小红书、知乎搜索单位名称,可以看到很多前辈的评价和工作后的日常分享,通过他们的照片、截图和文字,可以较全面了解这个单位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等“私密”信息。比如,如若一个单位的工资不按时发放,就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上抱怨。一人两人的抱怨可能是偶然状况,但要是刷到很多博主的抱怨,就要引起重视了。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了解到食堂的价格和味道、办公环境的好坏、领导是善解人意还是苛刻至极、上下班时间、工作强度,甚至单位搞什么样的团建活动之类的信息。
当然,网上的评价有较多的个人情感因素,仅供参考,不能因为几个人说单位不好就轻易放弃,也不能因为有网友说待遇好就果断选择。大家的学历、家庭背景不同,对于同一工作的认知肯定也会不同。此外不同部室、不同岗位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如果能问到在此领域或相近单位工作的朋友则是最好的。我当时在做抉择时,就托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打听是否有媒体报社行业的工作人员,室友学姐是人大新闻的博士,从行业发展以及工作内容上帮我做了详细的讲解,一位阿姨是在北京经济相关的行业报社工作,大概介绍了一下她身边编辑的待遇。
还有的信息需要直接向单位刨根问底,如见习期和转正后薪资待遇、是否有住房补贴或者公寓、未来发展晋升途径等。这些问题都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和未来发展,入职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当然单位常常不喜欢你问得这么细致,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技巧,比如在问薪资时,可以说“我提前了解到北京事业单位的薪资转正后到手平均有7000,贵单位可以达到平均水平吗?”因为直接问相关薪资,单位是不会给出准确数值的,把问题变成一个“yes or no”问题,就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