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山永固 绿水恒流

2022-12-01王琳

读者欣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治沙供图甘肃

文王琳

青山永固,绿水恒流 供图/视觉中国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时光回溯至500多年前的明朝。微弱的烛光下,一幅长达30余米的绢本设色画徐徐展开:青山绿水,层峦叠嶂。山间雄关萧寺,并精确标注出数百个地域名称,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麦加)数千千米线路上的山川地貌和道路城池,千里山河的壮丽恢宏和千年丝路的繁荣辉煌跃然于绢帛之上。

时光流转,山河巨变。

彼时的绿水青山从《丝路山水地图》中走来,镌刻在辽阔壮美的千里陇原,构筑起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见证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见证了古老丝绸之路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新篇,也见证了2600万陇原人民筑梦“青山永固,绿水恒流”的执着坚守与不变追求。

丝路山水地图(局部)绢本设色 全幅59cm×3012cm 明 故宫博物院藏

蝶变,逐“绿”而行

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再到满眼绿,一代代陇原儿女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创造了让“沙海变林海”“荒漠变绿洲”的绿色奇迹,也实现了巍巍祁连由黑到绿、再到“常青”的绿色蝶变。

亘古及今,祁连山之于河西走廊,犹如父亲般伟岸威严。它以静默无言的深情,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挡住了奔袭而来的风沙,将山顶的皑皑白雪化作甘泉,滋养着这片土地,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中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唯有用心守护,方能“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多年来,甘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教训,“刀刃向内”、举一反三,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把整治生态环境问题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结合,以更大力度开展国土绿化。此后,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基本构建,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任务全面完成,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这是一片被祁连庇护、河水润泽、绿洲环抱的古老土地 供图/视觉中国

“只要是有利于厚植绿色底蕴的事情就要克服一切困难推进,只要是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就要不讲条件坚决纠正。”问题整改的过程,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过程。甘肃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取消对限制开发区内县市区的GDP考核,在对各级各地年度考核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最大限度破解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严守底线、不碰红线,呵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全省陇原儿女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追求。

如今,望山,已是绿染祁连;看水,又见河润陇原。

凝望着这片被祁连庇护、河水润泽、绿洲环抱的古老土地,逐“绿”而行,以绿建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如一个令人魂牵梦绕的念想,像一幅至美的画卷,在巍峨壮丽的祁连山下徐徐展开。嘉峪关、金昌、玉门、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一座座美丽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壮阔而兼有秀丽,现代而不失古朴,时尚而富有活力。天空的蓝、草木的绿、河水的清互为背景,互相依存,呈现出一幅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漫步于城市中,就是徜徉在绿色生态里。街道旁繁花似锦,草木葳蕤,鳞次栉比的楼宇、绿荫苍翠的园林、纯净清澈的湖泊,化作浓墨重彩,勾勒出城市的诗情画意;湿地里飞鸟翔集,生机盎然,雀莺在枝头婉转鸣唱,黑鹮在芦苇间悠闲踱步,白鹭在空中迎风盘旋,天鹅在湖面翩跹起舞;湖光秀美,波光潋滟,湖畔边年轻人跳跃着、奔跑着,彰显着青春的活力,孩子们放风筝、玩泥巴,释放着童年的天性;优美的旋律一阵阵响起,无论是随音乐翩翩起舞的大妈,还是一招一式练着拳的大爷,脸上都洋溢着从容自信的笑容。广场上歌声不断,这歌声唱出了对家乡的赞美,也唱出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更唱出了对如今美好生活的热爱。

如今,伴随着祁连山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向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绿色生机在陇原大地上蔓延,越来越多的绿色故事在祁连山下传播。

张掖—宜居、宜游、宜学的“湿地之城” 供图/视觉中国

金昌的优质苜蓿草喜获丰收 供图/视觉中国

金秋,多彩祁连风光如画,大漠深处草木葱茏。从天空俯瞰,一条南北长10千米、东西宽8千米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像一座威武的绿色长城,在八步沙屹然挺立,保护了10万亩农田免遭风沙侵害。在这条“绿色长城”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扎根戈壁、艰苦奋斗的豪迈书写,也是陇原人民对绿水青山、幸福生活恒久而执着的追求和守望。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走进八步沙林场,回望41年的治沙之路,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探索坚守,到第二代治沙人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的新模式、新技术,三代人在与风沙旷日持久的抗争中,不断改良治沙技术,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千米,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创造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奇迹,更铸就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八步沙林场时强调:“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不负总书记的殷殷期望,今天,2600万陇原儿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树立起大漠深处一座永恒的绿色丰碑,更让建设绿色家园的梦想世代传递下去。

振兴,以“绿”富民

从戈壁荒漠到绿洲良田,当满眼的绿色在甘肃大地铺陈开来、不断延伸时,陇原人民不仅书写了绿色传奇,也探索出了一条“增绿”和“增收”互相促进的富民新路。

黄花滩生态移民新村 供图/视觉中国

生态美,产业兴。如今,祁连山下的沙海中生机盎然,榆树、沙枣树、梭梭树迎风而立,黄羊、金雕、野兔时常出没,溜达鸡、大鹅、鸵鸟悠闲散步,柠条花、沙棘花、红柳花傲然绽放,葡萄、红枣、山楂挂满枝头,肉苁蓉、枸杞、甘草郁郁葱葱,苏武沙漠大景区摘星小镇、沙漠戈壁农业示范园建成运营……当绿色在大漠深处奇迹绽放,希望也在百姓心中升腾。

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在大力开展荒漠化治理的同时,甘肃人民迈出了大力发展沙产业、敢向沙漠要效益的新步伐,积极推进防沙治沙与沙漠生态经济、沙漠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义务认领植树造林基地等模式,推广应用“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等新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防沙治沙,探索和打造“甘肃模式”。张掖成为我国最早试验、研究和开展沙产业实践的地区之一,武威市被确定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民勤县被列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荣获首批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一个个治沙基地、产业园区、沙漠景区如同一串串明珠,在河西走廊的戈壁沙海中熠熠生辉。

“有了‘绿’着的八步沙,才有‘活’着的黄花滩!”曾几何时,这片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紧邻八步沙林场的武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还是一片戈壁荒滩。如今,这里已成为承载着当地老百姓生活希望的美丽家园。

武威古浪县明长城在高速路旁蜿蜒而去 供图/视觉中国

作为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易地搬迁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困境的最有效途径。2012年以来,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依托八步沙林场和生态移民政策,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阳光新村、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人。放眼望去,以富民新村为代表的移民区,一排排安置新房拔地而起,一条条农村公路宽阔平坦,一幅幅宜居新景映入眼帘。建温室,种果蔬,修暖棚,养牛羊……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十二五”以来,武威市累计搬迁高深山区、沿沙旱区群众4.42万户17.02万人。易地搬迁不仅解决了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培育产业难等突出问题,更实现了老百姓脱贫致富和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双促双赢。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对武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鼓励当地发展富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如今,走进武威大地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示范点,一座座“旅游村”“小康村”“文明村”蓬勃发展,改革的气息、发展的印记无处不在,成为祁连山下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2020年11月,甘肃宣布本省最后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至此,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7262个贫困村、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以来,甘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就业帮扶作为着力点,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以“牛羊菜果薯药”等优势特色产业构建起的“甘味”农产品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2415元增加到2021年的10079元,年均增长超过20%,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渠道更加稳定,广袤的陇原大地呈现出“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满眼绿色在张掖大地上铺陈开来 供图/视觉中国

秋景美如画,沃土孕希望。走进位于祁连山下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万亩藜麦醉人飘香,高原夏菜喜获丰收,雪域藏乡绽放生机。这里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如今已是风景秀美的“中国高原藜麦之都”“高原夏菜种植示范基地”,吸引着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五彩斑斓的藜麦 供图/视觉中国

祁连山下,万亩良田焕发勃勃生机 供图/视觉中国

每年秋天,天祝县松山镇数万亩丰收在即的藜麦五彩斑斓、蔚为壮观。被誉为“谷物之王”的藜麦装点了雪域高原的别样金秋,也赋予这片古老土地新的生机。近年来,天祝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建设以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区域布局,推动形成“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条。藜麦粥、藜麦饮料、藜麦饼干……产业园里,各种加工包装好的藜麦产品,源源不断装箱销往广东、上海等地。莴笋、荷兰豆、娃娃菜……一车车通过精加工、打包保鲜的高原夏菜,被络绎不绝地运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全县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乡村记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和当地民族风情交相辉映的观光基地,带动当地村民多渠道增收。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接待游客8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32亿元。天祝县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双龙村创建为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这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远处,巍巍祁连重现祥和美丽;脚下,万亩良田焕发勃勃生机。从一座山的蝶变到一座城的崛起,再到一片土地的新生,笃行不怠的陇原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坚定信心和奋斗姿态,实现了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的双促双赢,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以“绿”富民的大美画卷。

开放,因“绿”而兴

紧盯“双碳”目标,恰逢“绿色机遇”,祁连山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兴起。“风光无限,因绿而兴”的甘肃,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了“金山银山”。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今天的祁连山下,绵延千里的古丝绸之路与横贯西北的兰新高铁交相辉映,绿水青山的大美画卷与经济发展的蓬勃图景和谐共生,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古今的梦想—开放包容、互利共赢。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

今天,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古老辉煌的河西走廊已成为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和中国西部重要的管廊带,是中亚和新疆的油气资源进入内地的中转站,是油气产品进入川渝、中原等地区的重要集散地,也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驱车行进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县,一排排巨型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这是甘肃新能源发展的“风光”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再生能源的推广,瓜州立足优势资源,成为全国风电装机第一县,吸引了全国各大知名发电企业纷纷前来投资开发。正在施工中的瓜州北大桥国投第七风电场400MW项目,是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二批瓜州县320万千瓦风电建设内容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同类型风机整装建设规模最大的风电场,设计安装64台6.25兆瓦风机,刷新了当前全球在建陆上风电机组的最大叶轮直径纪录。

在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瓜州县,一排排巨型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 供图视觉中国

超级镜子发电站 供图/视觉中国

祁连山下,茫茫戈壁,一边“追风”,一边“逐日”。

走进甘肃省敦煌市光电产业园区,被称为“超级镜子发电站”的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戈壁滩上闪耀,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蔚为壮观。电站内1.2万多面定日镜,以同心圆状围绕着260米高的吸热塔环立。通过远程控制,这些在仰俯角度不同的定日镜会将太阳光反射到吸热塔上,再通过塔里的熔盐把热量储存下来,推动汽轮机发电,依靠自主研发的光热发电技术,让“光”变成“电”,输送至千家万户。镜场总反射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年发电量达3.9亿千瓦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减排量及消耗过剩产能量环保效益相当于造林1万亩。这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电站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建成规模最大、吸热塔最高、可24小时连续发电的100兆瓦级熔盐塔式光热电站。

而这只是甘肃聚焦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肃突出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以风机、光伏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氢能制造、大数据产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相关产业链,全面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全国首个百万吨级页岩油开发示范区,打造出河西走廊新能源“陆上三峡”,初步形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2022年上半年,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网总装机容量的49.56%,新能源利用率达93.1%;新能源发电量突破26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100万吨。全省以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1293.4亿元,同比增长9%,生态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产业构建的重要引擎。

肃南草原,土地肥沃,畜牧业发达 供图/视觉中国

与此同时,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甘肃积极谋划“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沪”等新能源特高压外送通道,全力以赴外送电量支援东中部发展。目前,甘肃电力已外送至20个省(区、市),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力送出基地。预计到“十四五”末,甘肃新能源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新能源电力外送中东部20多个省市,实现由“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迈进。

伴随着全省发展的“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电子商务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绿色产业,也在祁连山下的广袤草原上落地生根—

“哎,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姑娘我心中歌儿多……”深秋时节,走进祁连山下的肃南草原,蓝天碧草相接,牛羊点缀山间,悠扬歌声阵阵,构成了一幅美丽富饶的画卷。

位于祁连山北麓的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境内草原广袤,土地肥沃,畜牧业生产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肃南培育的高山细毛羊肉质细腻、风味鲜美、营养丰富,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却囿于地理位置偏远,养在深闺少人识。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加牧民收入,肃南县秉承“政府监管、企业兜底、牧民受益”的运营理念,探索建立了以“祁连山下好牧场,我在肃南有只羊”为主题的裕固共享牧场,以“互联网+订单畜牧业”的新型模式,通过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结合的营销方式,大力打造“智慧牧场、绿色牧场、趣玩牧场”。

搭乘着互联网的“数字快车”,牧场可“共享”,千里“云放羊”。打开手机,在微信上搜索“裕固高原绿色牧场”小程序,认养一只肃南甘肃高山细毛羊,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牧场”。通过羊羔身上佩戴的智能追溯项圈,就可以实时掌握和观察羊羔的生活轨迹、生长状况、免疫信息等。这种利用互联网与现代畜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物—共享牧场,通过“云端认养”方式,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绿色新鲜羊肉、草原悠闲生活的创意体验,同时也让肃南县的绿色农畜产品走出了大山,搭建了从草原到消费者直达终端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描绘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甘肃图景”……

裕固人家 摄影/钱英文

这就是因“绿”而兴的甘肃,抢抓用好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做活“生态+”大文章,积极构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等十大绿色生态产业,充分利用中欧、中亚、南亚通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加快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促双赢。

“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当茫茫沙海被片片绿洲取代,当千沟万壑被绿水青山代替,当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变,绿色成为甘肃发展中最为鲜亮的底色。踔厉风发的甘肃,在绿色家园中追逐梦想,在绿色生态中找到希望,也在绿色发展中闪耀荣光。

苍穹之下,这条伟大的祁连山脉和这片广袤的陇原大地,越发历久弥坚。

因为深远,所以绵亘万里;

因为绿色,所以丰饶美丽;

因为开放,所以生生不息……

乌鞘岭长城,位于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镇乌鞘岭段。乌鞘岭为祁连山脉有名的大山之一,汉长城位于明长城东部。供图/视觉中国

生态祁连 供图/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治沙供图甘肃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岁供图》 马菁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甘肃卷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弹劾
图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