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
——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视角

2022-12-01乌云高娃

农村实用技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婷 婷 乌云高娃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1 内蒙古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国家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工作要求,围绕“人才培训、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保障”工作重点,推动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战略目标任务,自治区党委农牧办、人社厅等部门,重点围绕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激励、评价、保障、服务等方面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工作任务分解表》,着力从加强各类人才培养,畅通人才服务机制,加强人才激励保障工作等方面,提出了18项重点任务、45条具体措施,力求落责任、有进度、见实效。[1]2021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继续从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力服务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三个机制”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工作任务分解表》各项工作。该任务分解表指出,要建立农村牧区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农村牧区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计划培育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2.17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23万人次,培训补贴支出8157.3万元。加大农村牧区各类电商人才的培训,开展电商培训1.07万人次、带动就业1200余人、孵化电商670多个。[2]要加大农村牧区人才服务机制,加大对返乡创业的农牧民及大学生等各类人才的服务工作力度,为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创业培训5000余人,为农牧民工创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近1000笔,发放金额1.7亿元。全区共培育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基地45家。[2]继续有效推进“三支一扶”、社区民生、选调生选拔等各项工作,截止到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1.41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开展新一轮“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开展了“草原之光”硕士创业行动、科技特派员对口服务等活动。对25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给予支持经费375万元。各地区选派科技特派员4000多人,创办企业400多家,成立专业合作社700多个,推广新技术1000多项。[2]

总体上看,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国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工作的意见,围绕人才培训,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保障等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与当前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牧区振兴的宏伟目标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直面挑战、抓住机遇,不断推进农牧业人才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2 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2.1 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2.1.1 农牧业人才短缺严重

人才是农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资源。当前,各类各层次农牧业人才短缺是内蒙古农村牧区振兴面临的主要难题。本土农牧业人才资源不足,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牧民、承接“农文旅”融合发展、电商产业发展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稀少。能够长期扎根于农村牧区,服务于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科技特派员、农牧业专家更是甚少。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介绍,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地区已经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全覆盖。当时内蒙古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915个,农业技术推广员6870人。但事实上,这一组数据远不能够满足当前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3]笔者在赤峰地区调研中也了解到,赤峰市S苏木大概有12000多头大畜,87000只小畜,但与之相匹配的乡村兽医只有22人,且其中没有拥有职业兽医资格证书的,懂专业的职业兽医人员。多数乡村兽医人员不懂真正的兽医技术,致使这些人才难以真正满足当前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1.2 人才培训难以满足农牧业发展需求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工作任务分解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培育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2.17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23万人次。[2]从该工作任务分解表可看出,内蒙古自治区各类人才培训的力度逐年加大的态势。当然,如果与内蒙古当前538.67万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4]的庞大基数进行匹配时,这一培训力度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农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难以实现大面积覆盖。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当前能够参加培训的基本上是中年以上的各类农牧业人才,30岁至40岁之间的年轻人参加培训的现象很少。这不仅不利于农牧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很难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2.1.3 农牧业人才结构失衡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地区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真正留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的人员越来越少。且从事农牧业活动的基本上为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农牧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现象也较为严重。不仅如此,当前农牧业生产活动领域文化水平高,真正懂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农牧业人才越来越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农牧业普查公报,截止2016年底,全区农牧业生产经营人员为579.59万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12.44万人,36至54岁之间的人数为283.07万人,55岁及以上的人群为184.07万人[4],占比分别为19.4%、48.84%和31.76%;受教育程度构成上,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占比为5.17%、38.72%、46.55%、7.32%和2.25%。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中专以下学历的比例高达90%。这很难满足当前乡村振兴及农牧现代化对农牧业发展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2.1.4 农牧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虽然高度重视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的完善问题,但留住人才难,人才流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当前,农村牧区年轻人中真正留下来安心从事农牧业的已经越来越少。比起留在农村牧区,他们更愿意选择进城打工。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大学生,不愿意回农村牧区创业。我们在调研中也看到,当前农村牧区兽医人员严重短缺,但愿意去农村牧区从事兽医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来少,他们中多数人认为,回到基层从事兽医工作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甚至有的人认为,回到农村牧区就业后将来成家,子女教育都成为问题。经过三支一扶、社区民生、选调考试等途径流入农村牧区的大学生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强。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各类人才评定过程中仍然存在的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现象,使得很多真正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基层的“本土专家”“新型职业人才”很难脱颖而出,难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农牧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了当前农村牧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

2.2 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2.2.1 传统农牧业思想的束缚仍然存在

当前内蒙古地区,绝大多数农牧户仍然在采取单独的家庭经营模式,且多数农牧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牧民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先进的农牧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他们也不愿意,乃至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促使他们走出农村牧区接受先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即使一些合作社、农牧业大户和当地农牧企业负责人也缺乏学习先进的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致富的开放意识。农牧业经营人员中 “读书无用论”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这无疑制约农牧业经营人员接受现代先进农牧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制约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不仅如此,当前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即使去了农村牧区,很难将其课本上所学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甚至,当前很多大学生仍然认为,农村牧区的工作就意味着脏、苦、累,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牧区工作,即使去了农村牧区干上一两年就换工作,造成农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2.2.2 人才振兴的资金投入不足

内蒙古大部分农村牧区位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首要任务还是“保工资、保吃饭、保运转”为主的状态,难以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培训各类农牧业人才,为农牧民工作提供创业贷款,培育农牧民工返乡创业园、孵化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等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地方政府无法足额提供有关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农牧业人才振兴的各项费用,导致各类农牧业人才培训工作难以大规模,系统地展开,各类创业园、卵化基地难以落地。不仅如此,财政配套资金的缺失,各类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地方政府提供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难以对各类农牧业人才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人才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2.2.3 人才服务激励保障制度不健全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虽然围绕“人才培训机制、人才服务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三大机制大力推进了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但与实际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地方政府有关人才培训,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卵化基地的建立制度不健全。各地虽然也开展着有关农牧业人才培训,建立了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卵化基地,但制度化、法治化的各类人才培训制度机制还未建立,阻碍了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三支一扶、社区民生、选调生、农业特派人员、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等方面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也是各异,且各类保障措施不到位,相关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如,按照当前的配套保障措施,通过三支一扶、社区民生途径考入到基层的人员,因没有较高的薪酬待遇和稳定的未来发展保障,很多大学生完成服务期后基本不在农村牧区停留,而选择在城市就业或者选择参加各类考试等方式。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各类人才评定考核环节,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现象仍然存在,致使能够扎根于农村牧区的,服务于农牧业发展的本土人才很难脱颖而出,这些加大了当前农村牧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度。

3 优化内蒙古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农牧业人才队伍在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优化,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地方政府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对农牧业人才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思想认识,将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类农牧业经营人员,农牧业人才也要转变观念,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以更好地投身于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要积极抓住政府层面提供的农牧业人才培训,农牧业创新创业基地的机遇,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尤其是农牧业合作社、农牧业大户和当地农牧企业负责人要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要与当地地方政府沟通、合作,共同营造一种重视农牧业人才,重视农牧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消除传统农牧业观念和思想上的障碍,为农牧业人才振兴,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更多的精神动力。

3.2 加大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

根据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部署,加大乡村人才振兴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门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建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用于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农业推广技术人才,各类电商人才及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方面,为农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其次,加大农牧业人才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牧民创业贷款额度,培育农牧民返乡创业基地、卵化基地,为返乡农牧民创业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不断改善提升三支一扶、社区民生、选调生等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薪酬待遇、社会保障及发展空间,为返乡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保障。最后,加大对各类农牧业人才的激励保障力度。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的农牧业核心技术人才,选拔当地各类农牧业人才走出当地,到发达农牧业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加大对农牧业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优秀的农牧业人才根据其业务贡献,在职称晋升评定上给予倾斜,为农牧业发展留住优秀人才。

3.3 完善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政策

要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当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服务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等三个工作领域,开展农牧业人才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政策。首先,建立健全村振兴带头人,农业推广技术人才,各类电商人才及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方面的各项制度政策。同时,尝试产学研结合的农牧业培训制度模式的探索。政府部门通过发挥好引导、规范乃至提供资金、管理服务等方式,建立多层次的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共治的产学研农牧业人才培训基地,充分调动社会各个层面力量加入到农牧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中。其次,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并优化农牧业人才振兴的创业贷款及政策支持机制,返乡大学生薪酬待遇、社会保障政策机制等各类农牧业人才制度政策,为各类农牧业人才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及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最后,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各类农牧业人才薪酬收入制度和保障激励制度,以确保优秀农牧业人才按其劳动和贡献的比例获得相应的报酬。制定并优化农牧业人才外出培训学习制度,职称晋升评定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工作贡献奖励制度等各项管理、服务、激励保障制度,为农牧业人才振兴,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实现农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猜你喜欢

农牧业牧区农牧民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新巴尔虎左旗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新常态下农牧业品牌化的现实意义
关于加快建设农村牧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