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障碍与破解对策
2022-12-01杨国斌
杨国斌
(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一、残疾人障碍与无障碍
残疾人是目前国内社会对身体有一定缺陷者的普遍称谓,“残疾人是一个由于身体残缺与功能障碍而有着特殊困难的社会群体。”[1]
如何理解残缺、残疾与残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笔者理解为:残缺、残疾或残障主要指因身体机能残缺导致行为能力一定程度受到限制,不能够像健全人一样活动和生活,其在社会中的角色行为和充分参与社会活动也受到限制。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残障受机能局限影响,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其对身体残障者能力发挥有重要影响。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残疾人适应社会能力,帮助其发展。若社会环境条件不利,会对残疾人能力发挥形成障碍。
所谓障碍,百度百科释义为一是阻挡前进的东西排除障碍;二是 [Hinder;Obstruct]:阻挡,使其不能顺利通过,身体及精神的成长都受到了障碍 。结合本文主题,可以理解为,残疾人障碍是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原因,造成出行等活动限制,进而产生社会的一定程度排斥性歧视的不公平,对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包括造成获取教育资源不利。
所谓无障碍,英文相关词汇:barrier free、Accessibility、barrier-free design(无障碍设计),根据相关文献,笔者理解为,无障碍专指制度属性和环境属性。即日常生活中的公共服务环境建筑、设施和设备等的使用,要充分考虑社会中的残障人群和老年群体等特殊人群,为他们的出行或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人性化服务,或营造温馨、舒适,而又安全方便的环境条件。引申出的相关词汇有: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施,无障碍出行,无障碍交流,无障碍服务等等。
对残障者而言,无障碍环境能够帮助其改善身体机能限制。现实中无障碍环境,既包括无障碍物理环境,也包括社会、人际等人文环境。可以说,无障碍环境对身体残障者参与社会活动、平等融入社会至关重要。而这些“障碍”的解决,残障者自身难以做到,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当然因本文研究的局限性,文中涉及的障碍和无障碍概念,主要是指远程教育中影响残障者学习的相关因素。
二、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实践简要梳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教育事业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办好特殊教育”。党和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爱支持,促进了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好特殊教育”既是希望,也是任务要求,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研究。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内蒙古学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学院或学院)近些年的办学,能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政策要求,结合内蒙古地区的实际,在运行机制、系统建设、教学管理和特色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践。
内蒙古学院在办学初期,积极与自治区残联、呼市和旗县区残联沟通联系,形成比较好的办学合作关系和运行机制。内蒙古学院在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政策支持上下了较大功夫,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年来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内蒙古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政策基础条件。
内蒙古学院在办学基础设施上充分考虑了残障学员的“无障碍”要求,学院校址选在一楼,对原教学楼室内外进行了“无障碍”修建改造,并配备轮椅等辅助设备。在招生时确定培养对象以残疾人就业比较集中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学院办学切入点。开设社会工作、数字媒体和广告学等需求量较大,适合残疾人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城区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基本上获得专科以上学历。学员通过两年多的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训,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学院在教学管理服务上,选派学校有爱心、专业知识强的专任教师担任课程教师,为学员提供线上和线下教学支持服务。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和学员学习需求,利用社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等实践实训基地,通过参观调研、座谈、访谈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员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格毕业实践报告和论文写作环节要求,严把写作过程落实和质量保障,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内蒙古学院在教学管理中,关注残疾人学员的精神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日常谈心谈话以及家访等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方式,使得每个学员变得积极开朗,增强了学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为学院教学活动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内蒙古学院积极发挥系统办学优势,利用与自治区残联良好的办学合作关系,将残疾人远程教育向全区推进。目前已在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等设立学习中心,同时将办学覆盖到部分旗县区。截至目前,内蒙古学院在全区培养残疾人学员1000人左右。残疾人远程教育在内蒙古地区办学取得成绩是显著的,那么,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办学又面临哪些“障碍”?
三、残疾人远程教育持续推进面临的“障碍”分析
办好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存在一些障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比如向全区推进,特别是向旗县区拓展延伸相对缓慢;自治区党委政府有关残疾人远程教育的优惠政策需要进一步具体落实;学院生源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及偏远地区的学员很少;培养对象主要是肢体残疾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其他类型的残障者较少;具有特教背景专业教师队伍不足和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全区推进与覆盖的政策环境问题
事实上残疾人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支持与社会帮助,以内蒙古地区为例,残疾人远程教育政策环境条件落实存在以下问题。
1.办学意愿的上热下凉障碍
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在2007年启动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依赖于自治区党委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近些年向盟市推进缓慢,究其原因,一是与一些盟市学习中心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办学情况不够,未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有关,对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政策和办学经费的支持不够有关。二是一些盟市电大本身办学积极性不高,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一些盟市电大认为办残疾人教育需要修建或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而要很快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有一定难度。招收的残疾人学员人数相对较少,经济上不合算,嫌麻烦。有些盟市电大设立学习中心之后没招几届学生就停办了。目前自治区残联的一些培训项目向下延伸和任务完成也存在类似问题。
2.校园办学环境条件障碍
无障碍设施设备环境条件是开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必要的基础条件,考察内蒙古学院的自身建设情况,感觉近些年发展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会严重影响学院办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对盟市设立的学习中心考察发现,总体而言硬件条件相对简陋,与残疾人远程教育条件要求有一定差距。“实地考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残疾人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情况,总体看学校对硬件设备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针对视障、听障等群体的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和配备不够精细,无障碍环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残疾学习者接受远程高等教育的客观障碍。”[4]
3.残疾学员就业障碍
残疾人远程教育属于成人教育,对就业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但是,教育与就业是相互关联的,对残疾人教育培养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最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能够创业自立。现实中许多来学院参加学习的残疾人学员,对未来的就业抱着很大希望,也希望学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但目前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对残疾人学员就业的关注,也缺乏相应的政府政策支持,实际能帮助学员解决就业问题的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学员的上学积极性,也导致一些学员毕业之后,仍然要在学院重新注册学习的现象。
此外,社会宏观层面的排斥现象,公民道德修养及对残障群体的包容等对参加人群体学习获取社会资源影响同样很大。
(二)残障学习者自身“障碍”
1.获取教育资源障碍
现实中,残障人士因自身生理缺陷,导致其产生心理自卑、相对封闭现象,也存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所排斥或边缘化的情况。由于残疾“标签”作用,一些残障者认为自己无能、无用,认为自己学习之后也难以被社会认可,存在学不学习没啥用的心理。近些年政府虽然对残疾人教育非常重视,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现实中对残疾人教育资源排斥依然严重,据统计,残疾人中小学生水平占到75%,接受高等教育比例更低。
2.社会排斥与身体伤痛障碍
残疾群体所面临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努力无关。周林刚(2004)认为,社会排斥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因为自身生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边缘化地位的机制和过程。[2]“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内蒙古学院为例,残疾人学生辍学率为11.6%。经对辍学学员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学员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在校期间将学院当成了他们获得温暖和帮助的家园。然而,面对伤痛和经济、学习以及就业方面的压力,部分学员最终选择了放弃学业。”[2]
3.经济条件限制障碍
通过对内蒙古学院残疾人学员家庭成员及收入状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员因为身体缺陷,导致被劳动力市场排斥,难以获得长期稳定工作,工资待遇比较低。残疾家庭不只是一人残疾,往往是多人残疾,大多生活比较困难。残疾学员日常除了要忍受伤痛折磨,长期不断的治疗使得医疗费开销也非常大,家庭负担沉重。上大学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项奢侈消费。许多学员参加内蒙古学院的学习是因为能够“零费用上大学”,若收取学费,他们可能要被排斥在大学校园之外。
(三)学校服务能力的“障碍”
学校是远程教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能力直接影响远程教育教学效果。
1.差别化、个性化支持服务障碍
考察内蒙古学院学习支持服务,特别是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情况发现,肢体残疾学习者对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的要求并不明显,比如学习网站和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等。而听障者、视残障者,以及重度残障对差别化支持服务的依赖非常高。比如听障者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手语交流非常必要。学校若不能够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学习者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适合视障、听障和肢体重度残疾学习者的学习资源非常有限,视障听障这部分学习者,虽然依靠父母、兄弟姐妹等陪读,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或减轻部分学习障碍,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2]实际上有许多上学意愿很强烈的视障或听障学员,因无法获得相应的支持帮助,而被拒之门外。
2.具有特教背景专业教师不足障碍
考察内蒙古学院和全区学习中心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团队现状,从教师专业背景角度看,具有特教背景,或受到过相关教育教学培训的很少。以内蒙古学院为例,学院专业教师主要来自学校教学部,这些教师虽然基本能够满足专业课日常线上和线下授课辅导需要,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学院教学以及教学管理配置有一定特教背景的专职教师和管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否则的话,无论是针对听障、视障等学员日常管理沟通、授课辅导,还是给他们提供具有特色的个别化支持服务都难以做到。若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具备残疾人教育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残疾人心理,掌握与残疾人群体沟通交流方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3.专业建设障碍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的办学采取系统模式,内蒙古学院的办学按照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统一设置的专业进行教学管理,学历教育权限有限。十多年的办学发展,并未建设自己独立设置和管理的专业,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缺憾,对学院今后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目前学院开设专业相对比较少,开设的社会工作专、本科,主要培养对象主要是肢体轻度残疾的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内蒙古学院想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数字媒体和广告学专业招生不是很稳定,有时影响这些专业办学的连续性。学院几乎没有专门开设针对视力残障者和语言残障者等群体的专业,这一短板会影响学院招收培养残疾学员对象类型的多样化和均等性。残疾人远程教育要探索个性发展,论证开设新的、有活力的专业迫在眉睫。
四、破除残疾人远程教育“障碍”对策
根据前文所述,如何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精神,将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工作做好,需要发挥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破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一)政府政策支持与引导
残疾人教育事业本身带有公益性,政策支持非常关键。“残疾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和水平,看似反映的是学校层面的办学能力和服务方面的问题,因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实质上反映的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政策的重视程度。”[3]梳理内蒙古学院办学历史,办学能够持续推进发展离不开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和201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两个文件,《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其中特别强调“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对在内蒙古学院学习并取得毕业证的学员给予全额补助。呼市残联为本市学员解决书本和学杂费,同时在招生和就业上也给予相应支持。这些政策保障了学院办学的顺利进行。2016年底,内蒙古残疾人联合会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两个文件精神要求,自治区特殊教育形成“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通畅便利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自治区残联对参加残疾人远程教育的全区所有学员提供学费补助。此外政府在就业政策、公民道德培养等制度建设和安排上尽量减少因政策制定而造成对残疾群体的不利影响。为此,内蒙古学院一方面在集中力量抓教学管理、落实教学过程,保障教学质量下功夫;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残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取政府信任与支持,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提供宏观政策支持保障。
(二)构建残疾人远程教育全区系统运行机制
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要在全区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机制,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也很紧迫。运行机制的建设涉及残疾人远程教育中如何确定电大系统、各级残联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分工,及职能作用的发挥。实际操作中,建议考虑在自治区级成立一个由政府部门、残联和电大参与其中的组织机构,发挥在全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真正实现将党委政府政策支持与学校具体办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协调发展。全区办学继续发挥已形成的残联系统和电大系统“双轮驱动”优势,双方协商制定自治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阶段性目标与任务,以及各级残联和电大的办学职责和任务,在办学规模、全区覆盖,以及向各盟市、旗县区推进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利于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三)设立“无障碍”条件准入退出机制
残疾人远程教育无障碍条件建设,并非只看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是否完善既是办学的基础条件,又能够反映出办学者的办学理念,以及对残疾群体的理解和尊重,应当予以重视。针对目前全区残疾人远程教育“无障碍”条件,内蒙古学院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盟市、旗县学习中心建设的管理,尽快推出“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全区学习中心建设标准,改变过去先办学、后建设的情况。对全区学习中心重新进行考核评估,无障碍坡道、通道、教室、厕所等设施无障碍是必备的条件,必须符合办学规范要求,实施优胜劣汰机制。另外,针对目前听障者、视障者辅助学习技术和设备的不足,可以采取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或通过购买等方式解决。
(四)提升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水平
内蒙古地区教学实践证明,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团队是实现提升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为学员提供相关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保障。残疾人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厘清学院培养目标,分析培养对象类型和不同需求,最终确定学院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要确定专业管理团队构成与各自职责,从管理团队的构成看,应包括课程专业教室、视障、听障方面的特教教师、心理辅导师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第三,学院所需教师从校内,或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所需有特教背景或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教师或管理服务人员来解决。针对教师队伍和人事管理体制目前现状,也可通过与社会高校、职业院校和特教培训学校合作,获取教学管理的支持,共同建立教学管理团队。通过向社会招聘有特教背景或相关专业知识的志愿者,也不失为一条建设学院教师团队的好途径。对目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的学习培训、轮训也非常重要。发挥教师团队作用,提升团队残疾人远程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建立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制度,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集体学习备课,分享教学经验,共同商讨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避免残疾人远程教育“闭门造车”,应当走出去,去其他省市电大、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和特教学校等学习考察;请进来,请相关专家来做专题讲座,借外脑学习提高。组织开展教学管理团队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团队建设探索好的策略方法。
(五)积极开展个别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
个别化教育是适应并发展学生个别差异的一种教育,其本质是依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采取适应其特点、有利于其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以全面发展。[4]党和国家一直对特殊教育高度重视,教育部等部门先后颁布《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突出特殊教育的差异化、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其中重要内容。如何为残疾人远程教育中的学员提供有特色的个别化服务支持是一个重要课题。个别化服务在全日制普通院校中也有应用,但并不多。而对特殊教育培训学校来讲却是教学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残疾人远程教育开展个别化服务即是个难题,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或在说线教育,如何为残疾人学员提供个别化服务,查阅现有的文献成果资料,可学习借鉴的不多。因此,残疾人远程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要立足于现在,放眼未来发展,以及培养学员类型的多样化特点,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远程教育个别化支持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们的特色教学支持服务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能继续上一个新台阶。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是新时期的一个大课题。内蒙古地区残疾人远程教育发展任重而道远,对所面临的“障碍”,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