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指津:伏笔
2022-11-30王学华
王学华
名家引路
小橘灯
◎冰 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
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叫我等着她。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
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母亲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
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母亲。
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橘子,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门板,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床铺上,她的母亲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砂锅,微微地冒着热气。
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母亲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父亲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母亲的枕头边。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
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父亲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母亲就会好了,一定!”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的。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妈妈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父亲一定早回来了。她母亲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选自散文集《小橘灯》)
◆技法提炼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伏筆的好处就是让读者能更好地接受,并且理解事件。除此之外,还可以让故事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使用伏笔应注意以下两点:
1.有伏必应。
例如《小橘灯》的第一段就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个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四段中,小姑娘“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伏得巧妙,切记刻意、显露。
例如《小橘灯》中一再写到天气。“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在山区(重庆郊外),阴沉的天色,迷茫的山雾,渐黑的夜晚无疑令山路“黑暗而潮湿”“路滑”,路上难行,对于一个孤身行走的女子就更可想而知,因此,小橘灯的出现就非常及时,非常可贵了。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作品赋予小橘灯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学子佳作
藏着岁月的小屋
◎王含之
村前有一间小屋,似乎已有了好久好久的岁月,它一直就那么恬静地、安详地沉睡在一条清澈的溪流前。
它似乎有一种魔力,当我坐在小屋前的石凳上时,浮躁的心就会安定下来。年久的梁柱散发着一缕淡淡的古老樟香,夹杂着四周青草的清香。于是,我陶醉在这甜甜的、迷人的气息里。
回忆是甜甜的——那时,我总喜欢跑出来,去小屋里探险。这个小屋并不神秘,但这暗暗的小屋却总有一股摄人的吸引力,令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木制的窗台,旧式的桌椅,陈旧却雅致的扶梯,空气中流动着古老的味道。
老人们也很喜欢来这里坐坐。有时,他们会聊起这个小屋的故事:这里曾是一座寺庙,后来教育兴起,在这里办起学堂,于是书声琅琅……后来,它又曾是一家小米厂,为村里的百姓们劳作,因为渐渐漏雨以致倒坍……再后来,它被搁置了,只有那些年迈的老人们偶尔过来走走,好似在同情它,又仿佛有种惋惜。
而我,一如既往地喜欢着这个小屋。伤心难过时,欢喜愉悦时,我都愿意来到小屋,对这个年迈的“老者”诉说,它储藏了我的童年,记载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但我知道,它也藏着这岁月的印迹。
如今,它重新被修整得焕然一新,在“聚光灯”下闪闪发光。它的构造没有改变,只是在表面上了些漆,屋子里的那些木条凳搬走了,换上了新的椅子。接着,村干部把图书搬来了,把电视机搬来了,把棋牌桌搬来了……这里出现了热热闹闹的景象。路过的老者见到这修葺后的小屋,不禁扬起了嘴角,眼中满是欣慰。他们有空就在小屋里聚聚,看看电视,看看书籍,玩玩棋牌,谈天说地,或者坐在小屋前的石凳上,听着溪流淙淙的声音,闻着四周青草的清香,漫谈着今古传奇。老有所乐,其乐融融,老人们感激小屋,更感激这个繁荣昌盛时代。
平凡又伟大的小屋经受了时代的沧桑,它的魅力却丝毫不受时光的磨损,如此迷人。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那是藏着岁月的小屋。
【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点评
本文以小屋的变化为线索,通过这间藏着岁月的小屋所经历的变化,写出了农村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这间小屋古色古香,在“我”小时候就存在,“散发着一缕淡淡的古老樟香,夹杂着四周青草的清香”,吸引着“我”来到小屋里探险。本文由小屋串起岁月的变迁,构思精巧。“清澈溪流”“小屋前的石凳”“四周青草的清香”都在开头出现,成为伏笔,后面部分与之照应,并赋予新的含义,拓宽了意境,使全文前后呼应,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