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立与运行实践研究
——以电梯使用安全为例
2022-11-30田海丰
田海丰
(青海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西宁 810000)
0 引言
风险是指安全事故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1]。人类认识安全风险问题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我国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风险管理是一个永恒的科学问题,风险管理的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安全管理实质是风险管理的过程,目前广泛采用的是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响应控制的循环不断更新完善,以达到改善安全环境条件、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的目标[2]。
电梯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特种设备,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涉及人身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探讨电梯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建立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提升管理效能和保障电梯的使用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1.1 危险的演变过程
事故致因理论认为能量的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的根源,为了防止事故就必须对危险源、有害因素设置有效的防止意外释放的防护屏障[3]。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危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认识得十分清楚,也不一定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安全管理重在预防,建立和落实好预防工作,事前减小安全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是安全管理的最好方法。从预防的角度来看,认识不到即“想不到”就是最大的危险。
另一方面,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危险因素或状态,但是由于存在侥幸、松懈、麻痹大意等不良思想,超出个人的职责、能力范围不能有效管控,或是受到人员、技术、资源、经济等外部环境条件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或是措施不当使防护屏障实际处于无效状态,最终酿成安全事故的事件屡见不鲜。
从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从认识与实践2个方面分析危险的来源,可以概括为来源于人们在安全风险管理中“想不到”及“做不到”2个方面。危险的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危险的演变过程
1.2 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1.2.1 基于PDCA管理模式构建双重预防机制
实际上在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想不到”及“做不到”致使风险管理不善而产生安全隐患。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表明,只要有一个隐患被忽略,就有可能诱发严重事故[4]。因此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构建一种隐患或缺陷漏洞查找及修复机制能提升风险管理的效果。
新《安全生产法》颁布以来,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安全越来越重视,构建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既是法规的规定,也是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相关文件尚未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实际运行中没有将两项工作进行有机联系并相互促进[5-6]。探讨和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高对其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上普遍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列入安全风险管理理论范畴,PDCA管理模式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按照PDCA管理循环流程进行风险分级与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时,管理者通过对安全风险隐患的一系列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策划(Plan)、有效的实施与运作(Do)、不断检查与纠正/排查治理(Check)、评估与不断改进管理措施(Action),使风险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实施[7]。基于PDCA管理模型建立双重预防机制PDCA管理循环运行图如图2所示。
图2 双重预防机制PDCA管理循环运行图
1.2.2 双重预防机制的特征对比
为了对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有进一步的认识,从定义、性质、工作流程、管理阶段等多个方面对两者特征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特征对比
1.2.3 双重预防机制的意义
有风险就有事故发生的可能,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将预防事故的关口前移,就能有效地将风险置于受控的安全状态。然而在实际中由于人们的认识和管理经验不足、管控措施不力,即“想不到”及“做不到”问题,会造成危害能量意外释放导致事故发生。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是将风险分级管控作为第一道防线,一旦出现风险管控漏洞缺陷,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后续的补救措施构成第二道防线。从图2中可以看到,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发现和消除一些新的危险源(危险点)或有害因素,对提高预防效果十分有利。双重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能更好地解决安全风险管理实践中“想不到”及“做不到”的问题,更好地管控风险和消除隐患,从而提升整体预防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电梯使用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应用实践
随着电梯日益增多且向高速度、大吨位、个性化方向发展,危险源能量也不断增加,电梯在使用中由于部件不断磨损、电气元件老化等,造成电梯本体机构及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电梯作为与乘客密切接触的设备,使用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使安全风险增大;使用环境的多变、复杂也伴随着风险增大、隐患增多。按照安全管理相关要求,使用单位需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配备必要的安全管理人员,在使用中做好检查工作,通过检查发现电梯本体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环境,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理论与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实践相结合,保证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高效运行,形成两道相互补充促进的安全防线,从而更好地保障电梯的安全使用。
2.1 电梯风险分级管控方法与要求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电梯风险管理中只有得到准确的风险分析和评价结果,才能制定好的安全控制措施,才能切实降低安全风险。现行的电梯风险评价依据有《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安全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GB/T 20900—2007)等相关标准。通过对电梯使用安全风险进行准确的分析,用定量化风险值评定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等级越高,管控级别越高”的原则进行分级管控,使管理人员与风险相匹配,将各项需要控制的风险合理分配给管理人员,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实践中若按4级风险管理,可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管控级别分别对应单位级、安全主管级、部室级、班组级。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选择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基本顺序为:实现某一本质安全性、采用安全风险防护装置、使用安全信息、附加风险预防措施、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安全教育培训措施。然而电梯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实现消除某一危险隐患和减小某一遗留风险时,往往需要在使用中同时采用多种安全技术措施。
2.2 电梯隐患排查治理方法与要求
电梯隐患排查工作应按照相关法规、安全技术规范等要求,确定排查的内容、方式及标准等。隐患排查可按照日常检查排查、专项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的排查等方式开展。排查过程中若发现电梯安全隐患,应闭环管理并报告单位相关责任人。对于一般隐患能立即整改的应立即整改;对于重大安全隐患应立即停用电梯,通过挂牌督办等方式消除隐患后方可使用,确保运行中的电梯各项性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3 电梯使用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和落实的保障措施
3.1 组织与职责
实施双重预防管理机制应有组织上的保障,电梯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各岗位人员在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査治理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应明确,各岗位人员应尽职尽责。电梯使用安全管理按照4级风险管控时,在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的各岗位职责如表2所示。
表2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3.2 发挥监督管理作用
1)电梯安全运行与广大乘客密切相关,每位乘客都是电梯安全的监督员,发挥主人翁意识,形成最广泛的监督。
2)电梯使用中应加强双重预防工作的监督制度建设,如采取安全风险隐患报告、公示等制度,自觉接受上级管理单位、监管单位、社会及公民的监督。
3)负有监管职责的单位应发挥好监督管理作用,形成高效的监督工作格局,通过及时将安全失信行为曝光等措施,促进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
3.3 建立动态管理制度
电梯使用单位应形成定期(如一年一次)组织对双重预防机制的运行成效情况进行评估的制度。通过动态管理发现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修正偏差,从而达到持续改进提升的目的。在动态管理制度约束下,对各类风险点持续管控,才能更好地保证双重预防机制高质量运行。
4 提高电梯使用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4.1 解决“想不到”问题的措施
1)建立完善培训与宣传机制,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思想。做好电梯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做到懂安全法律法规、懂安全技术、懂安全管理;开展电梯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等宣传活动,让更多乘客了解和掌握电梯安全知识。通过培训与宣传,使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认识到安全风险隐患如何防范和控制,提升广大乘客对电梯安全风险隐患的思想认识,从而避免不当的乘梯行为。
2)深入检查排查,提高工作的有效性。通过互查、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形式,打破仅依靠电梯使用单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更加全面地识别安全风险隐患。通过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检查范围全覆盖、无死角,使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显现出来。
3)按照安全监管部门及上级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要求,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类似问题。如按照《关于开展电梯鼓式制动器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治理的通知》(市监总局特设函[2021]564号)要求对照查找,就有可能从中排查出自身“想不到”的某些电梯存在制动器卡阻的隐患。
然而受到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隐患都能被及时、充分地识别出。在进行电梯使用风险隐患识别的过程中,既要防范过于常见以至于容易被忽视的“灰犀牛”风险,也要通过持续改进尽可能发现极其罕见、出乎意料的“黑天鹅”风险[8]。
4.2 解决“做不到”问题的措施
1)在安全管理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警钟长鸣,经常性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学习,克服思想上的麻痹、侥幸等不良情绪,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人、财、物等各方面的保障和营造良好的乘梯环境。
2)切实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建立与制造厂家、电梯维保公司等各相关方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采取有效的组织、管理、技术、经济等措施,形成合力,切实解决由电梯使用单位单方面无法解决的问题。
3)以技术进步为引领,通过技术改造或更新来消除危险。如电梯底坑积水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实际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在前期设计考虑排水设施;②增加排水泵或水位预警装置等;③联系制造厂家,增加或更换防水开关,加强对排水设施的管理。随着安全技术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采取适当技术措施就能从本质上消除安全风险隐患。
5 结语
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电梯的应用十分广泛,使用中通过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效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解决“想不到”“做不到”的安全问题,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成效,达到预防和减少电梯使用安全事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