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30赵健杨雪琴
赵健 杨雪琴
课程教学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首发阵地,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概念以来,国家对应用型技能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推动职业教育逐步深化教学改革。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打造集政府统筹、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于一体的多元办学格局。为深入落实新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形成政校企合力,探索多主体跨界协同的育人路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以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为基准,侧重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有效衔接,强调学生市场适应性。“三螺旋”理论是以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合作关系为基础,根据市场要求对三者进行优化组合的新型教育范式,与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备高度契合性。以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可为提高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一、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的价值主张
美国社会学博士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 Etzkowitz)指出政府、大学与企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三大要素,并据此提出“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官、产、学新型互动关系的深入阐释,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理论支撑。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意指以职业院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载体、以政府为支撑的“三螺旋”联动教学,是落实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驱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优化组合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并非仅以职业院校为核心的专业教育,而是以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根本宗旨,通过引政入教、引企入教打造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形态。参照高校“三螺旋”教学模型类别,可将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划分为内螺旋、中螺旋以及外螺旋三大维度。各维度间交叉影响、彼此重叠,具有较强的相互带动作用,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1.内螺旋:构建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链。内螺旋以知识链、素质链与技能链为主要表现形式,是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的调整与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源于人才对知识储备、综合素养、技能应用的诉求,从这一层面来看,内螺旋可通过知识、素质与技能的优化组合,构建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链,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现实境遇,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链主要有三类:一是引领学生追求知识资产的知识链。这类目标链以产业链、需求链为主线进行专业设置,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行业通用知识以及职业拓展知识,可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夯实基础。二是提升学生自身涵养的素质链。这类目标链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线,包括理想、道德、纪律、责任等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旨在培养具备过硬职业素质的技能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三是提高学生理实一体水平的技能链。这类目标链以市场、职场实践场景为主线,与企业生产经营有机联动,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特定技能、企业岗位操作技能、顶岗实习能力的新时代技能人才。
上述三类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链虽然指向不同的教育层次,但均以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即通过专业教学、技能实训与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技能应用水平、提升综合素养。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内螺旋具有课程循环、校外循环以及校内循环特征,通过“制定目标—重构内容—诊断效果—修正方法—改进目标”的教学流程,构建闭环式教学结构,实现课程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重提升。其中,课程循环特征体现为职业教育教学主体诊断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法、调整教学任务及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课程设计,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校外循环特征意指职业院校以成果导向为基础对学生展开“三螺旋”教学,使得教育教学内容与外部市场需求以及技能型社会建设诉求相适配;校内循环特征则是指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基于学生成果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度,对校内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正的变化过程。与常规教学模式仅注重学生课程知识传授相比,内螺旋所构建的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链是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教育资源、项目合作与主体关系的深度互联互通。
2.中螺旋:建设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螺旋遵循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育理念、专业设计、授课方式的有机融合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中,螺旋体现为理论形态、实践形态以及创新形态之间的联动融合。结合中螺旋教学形态,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可划分为理论教育融合课程、实践教育融合课程以及“双创”教育融合课程。其中,理论教育融合课程是指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以企业项目案例为教学资源的理论教学,可通过革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为技能人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实践教育融合课程是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以院校教学课程对标企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性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实操水平,从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双创”教育融合课程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关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教学课程,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思维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因而,中螺旋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为基础打造动态螺旋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
依附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中螺旋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全面性。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是中螺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主要体现,通过形塑“专业+创新”的融合型学习思维,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二是应用性。中螺旋一体化课程体系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还着力提高学科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适配度,以契合技能型社会时代市场发展诉求。三是多样性。对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而言,职业教育中螺旋有着相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讲座、竞赛、创业实践、讨论、课堂教学等多样性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发展诉求,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四是创造性。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中螺旋以融合教学方式为关键,立足专业知识特点,有机结合启发、讨论、实践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下的中螺旋蕴藏着内螺旋内容,可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促使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3.外螺旋:打造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外螺旋是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外部环境进行设计与重构后的教学形态。“三螺旋”教学中的外螺旋指向教学参与主体,包括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通过打造外部环境支持系统,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分别作为教学育人主体、政策支持主体与人才需求主体,协同组成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以螺旋上升的动态教育结构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看,职业院校作为外螺旋的教学育人主体,承担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传承文化知识的重大使命,可通过制订专业教学方案开展课程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政府作为外螺旋的政策支持主体,承担引导多元主体协作、制定宏观教育规划、完善教育扶持政策等重任,可激发教育实施主体参与积极性,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企业作为外螺旋的人才需求主体,能够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前沿信息,助力职业院校科学预测、精准制定教学内容,以契合技能型社会时代发展走向。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能够将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纳入同一教育框架,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以螺旋上升的外螺旋教育环境系统推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落地。
根植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上的外螺旋具备以下属性:一是协同性。外螺旋以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为参与主体,强调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作用,这使得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得以打破传统的固有主体模式,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发挥教学育人功效、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二是非线性。外螺旋所构建的政校企非线性网状关系有力突破传统人才线性培养藩篱,以三者螺旋联动释放职业教育教学效能,为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提供不竭动力。同时,以非线性网状关系为主导的外螺旋能够大幅改善外部环境,通过营造易学氛围培养高精尖技能人才,从而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三是互助性。职业院校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优势,但在实践资源领域存在显著短板;企业在前沿信息与实践经验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专业教育资源方面存在突出弊端;政府具有统筹部署、政策扶持的作用,但存在其他主体实施依赖性问题。外螺旋将政校企有机融合,通过合作互补消除参与主体间的合作隔阂,不断更新与升华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因此,基于政校企交互联通的外螺旋能够打破单一主体存在的现实桎梏,打造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共同体,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
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构建
依托“三螺旋”教学理念开展职业教育可以打造多层次、多主体、多节点的教育教学平台生态系统,帮助学生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市场发展趋向、提高职业技能针对性。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能够有效缔结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动态合作关系,通过打造循环信息流,让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深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以市场发展走向为轴心,以政校企动态协作关系为支撑,通过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文章基于课程教学的授课流程,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五方面出发,构建契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
1.设定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目标。“三螺旋”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与实施过程的连接点,在职业教育教师推进教学进程、选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等方面发挥牵引作用。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需求,教师以院校办学定位、学生就业发展为核心,设定满足市场诉求、承接企业发展要求、实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三螺旋”教学目标。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目标既包括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技术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为基础的课程目标,也蕴含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的发展目标。从这一角度而言,“三螺旋”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技能培育置于首位,体现出技能型社会对于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目标肩负指导课程教学、制定教学策略的重大使命,以政校企有机联动为基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多元化育人合力,打造多主体跨界教学环境。
2.制定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标准。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为核心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技能以及岗位胜任力。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方案》明确指出,要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三螺旋”教学标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规划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统筹部署,能够充分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岗位的调整与迁移。可以说,制定教学标准是实现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的先决条件。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教育部共组织制定了32项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初步形成“内容完整、门类齐全、上下衔接”的教学标准体系,这为职业院校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编制“三螺旋”教学标准提供了行动框架。
3.创设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环境。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制定,“三螺旋”教学以职业院校、政府与企业为多元参与主体,构建一体化教学平台,营造良好教学环境,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以一体化教学平台为媒介,以政校联合为技能人才培养建章立制,以校企联动为技能人才培养选调定向,以政企协同为技能人才培养强本固基。在政校联合平台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立足技能型社会发展趋势,以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技能操作能力培养为核心,打造政府与职业院校深度融合的动态螺旋结构,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在校企联动平台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以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打造职业院校与企业交互的动态螺旋结构,创设产教融合型教学环境。在政企协同平台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以市场人才供需情况为导向,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角度出发,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创设多元交互教学环境,对接技能型社会建设诉求。
4.优化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过程。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过程,即职业教育教师依托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以及创新教学过程三大模块。在理论教学过程模块,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将政府教育规划、扶持性优惠政策与宏观调控机制融入教学设计体系;将企业运营计划、产业发展案例和相关领域资源嵌入教学课程体系;将智能信息平台、智慧教学系统、数字教学课堂归入课程教法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模块,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以校内技能教育、企业技能实训与校企技能指导为基础建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企业一线实践、“双师型”教师建设与校企项目合作为关键建设实景教学课程体系;以政府专项扶持条款、研发项目资助与社会服务成果为核心推动政校企成果融合、转化与推广。在创新教学过程模块,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依托创新创业精神培养、专业课程渗透和“双创”课程设置,打造专业教学体系;依托赛前培训提升、竞赛创新实践、赛后应用转化,打造赛事教学体系;依托第二课堂教育、校内“双创”基地建设、企业基层孵化,打造创意教学体系。
5.实施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评价。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教学成效的深入考察,通过评估教学计划践行状况、分析教学内容吸收程度、评价教学过程感知水平,考量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成果。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评价以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公众与政府为核心主体,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对课程教学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职业院校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以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为根本导向,通过健全诊断性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估以及侧重终结性评价,对技能人才培养成效予以综合考评。企业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从企业岗位职责、人才选拔机制、工作胜任标准角度出发,对职业院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适应性进行评估,以充分对接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社会公众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瞄准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需求,根据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对职业院校办学定位、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政府方面,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以行业评估组织、企业高级专家与院校管理层级为基准打造专业性评价联盟,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业性、适应性与应用性培养情况展开评价。
三、引领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三螺旋”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路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融入“三螺旋”理念逐渐成为职业院校未来教育的新教学范式,由此衍生的“三螺旋”教学模式也将随之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关键着力点。职业院校在实施“三螺旋”教学模式过程中,应当深刻体悟技能型社会建设对于职业人才的新要求,从教学资源库、教学合作联盟、教学项目平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层面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能人才。
1.建设“引+调”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以多元主体互惠互利为目的、对海量资源进行储存管理的一体化资源管理体系,具有高效存储、便捷调取、服务教学等功能,可为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因此,建设“引+调”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有利于对接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需求、畅通职业教育资源流动渠道,为实施“三螺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向外借力,引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职业院校应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以职教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为宗旨,依据结对帮扶机制建设政校企教育孵化基地。以此为基础,在政府引导下引入外部优质教学资源,为搭建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入生机。二是对内改革,调整现有教学资源,建设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职业院校应从自身校情、市场人才需求情况等角度出发,建设校地合作框架,根据校本课程体系、政府发展布局调整现有教学资源配置方案,建设互惠互利教学资源库。
2.创建“校+厂”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是国家基于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产教融合具有提高职业院校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优势,可为产业市场输送具备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从这一角度出发,创建“校+厂”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有利于实施“三螺旋”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育人成效,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一方面,建立“校中厂”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所谓“校中厂”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指以职业院校为首发阵地,借助VR技术、虚拟仿真技术、5G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示范实训教学。职业院校可结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推动教育与产业要素资源集聚融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等的支持下创建“校中厂”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稳步提升“三螺旋”教学模式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厂中校”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所谓“厂中校”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指以企业单位为核心腹地,通过一线技师讲解、实地参与训练、岗位技能实践等形式开展的新型教学范式。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创建“厂中校”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有机衔接教育链与产业链,提升岗位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政府应立足国家战略规划,制定“校+厂”管理政策,通过协调校企合作难点、提供“牵线搭桥”服务、进行产教融合型企业布局等措施,为创建产教融合教学合作联盟、服务技能型社会提供助力。
3.搭建“专+兼”“双师型”教师教学项目平台。职业院校应对接技能型社会人才供需要求,在充分考虑职业教育职业性、教育性属性的基础上,从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的角度出发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项目平台。具体来看,一是搭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学项目平台。职业院校应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现状搭建“课堂讲座+教学演练+企业专家反馈+再次教学演练+教学反思”的螺旋式教学培训项目平台,以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为核心建设专业教师队伍。二是搭建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教学项目平台。职业院校应聚焦技能型社会发展进程,搭建“教学实战+学生反馈+教学反思+专家讲解+小组经验分享”的螺旋式实践研修项目平台,以产业支撑为基础提高兼职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同时,职业院校应立足院校系统化讲授与企业实操训练的优势,通过互聘导师队伍、联合开课等措施搭建研发项目平台,以强化成果转化效率为核心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项目平台,深入落实“三螺旋”教学模式。
4.打造“诊+改”良性闭环教学评价体系。新职业教育法明确强调,“要支持和引导学校全面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多元内容、多方参与的现代职业教育评价方式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打造“诊+改”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加速“三螺旋”教学模式实施进程、建立良性闭环教育新生态,为构建技能型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一是政府应遵循需求导向、成果导向原则,借助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课程教学效果调研数据,并据此汇总相关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成效进行专门性评价。二是企业应以岗位职责、职位要求标准为基准,评估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水平,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细致分析研讨。三是职业院校可基于政府部门与企业单位出具的评价结果,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与院校阶段性教学任务确定重点诊改内容,并从专业建设、教学管理、课程教学等维度制定教学诊改制度与实施方案。四是各级教学主体可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对诊断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而打造“诊+改”良性闭环教学评价体系,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技能型社会建设有效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