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内涵、价值指向与世界意义

2022-11-30于小植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于小植

(北京语言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083)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

201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随后,在2015 年3 月的博鳌论坛、2015 年9 月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2017 年1 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以及党的十九大等一系列重大场合中,习近平总书记都重申过“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2018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 周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1]“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出明确阐述,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2]的世界。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 多次反复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 年2 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 届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其中;2017 年3 月17日,“命运共同体”概念被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言以蔽之,就是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即是以人类整体为中心、以共同复兴为导向,以和平、发展、合作为原则,最终构建大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全球视野下打破“零和”博弈思维的创新理念,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全球视野,契合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

首先,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等以“天下”代表人类一体的意识自中国古代便已有之。当然,彼时因对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缺乏了解,所以古代中国的“天下”概念仅指代本国疆域及周边有限的范围。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便是“天下”的核心,天下为公、天下一家的意义趋同于当今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治理的意义趋同于当今时代的“世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古代中国“天下”意识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创新。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包含的“和合”思想也是深植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传统智慧,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倡导和谐、追求和睦,无论是“亲仁善邻”[3]“协和万邦”[4]的追求,还是“泛爱众,能亲仁”[5]“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6]“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7]的倡导,以及“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同泽;与子偕作;与子同裳;与子偕行”[8]的美好期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大爱大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谐、和睦、和平、合作、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和合”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时,提出伙伴关系要“平等相待、互商互谅”[9],文明交流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9],生态体系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9],也是对和平、仁爱、天下一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内涵深广,其中优质的思想理念在当今世界仍具有普遍有效性,是中国文化的珍贵宝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作用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发展的方方面面,而经历了社会革命、改革、发展时期,中国文化不仅获得了全新的发展,还形成了现代背景下有着中国特色的优秀民族精神与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当代文化精神之中,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的世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无疑为不同文明提供了相处之道,那就是以“和而不同,兼收并蓄”[9]的理念进行文化交流,最终实现文明的交融与共同进步。这是中国古老文明中“天下”情怀的现代延伸和创新发展,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不仅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昌盛,更进一步追求全人类的福祉。将“地球村”上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把对世界状况的比喻式描述升华为宏伟的奋斗目标,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思维;同时也是中国基于传统文化给当今世界文明交流提出的有效发展策略,为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平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与世界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曾以“三个决心”表明中国未来发展得政策走向: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9]中国的发展不会给世界带来“威胁”,相反,中国发展得越好越能够为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文化交流消除不同文明间的误解和分歧,强化认同,谋求共识的最大化,不同于西方超越、取代式的思维方式,中国的包容、涵容的思维方式可以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向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获取应得的权益,尽到应尽的责任。中国已经走过“世界加工厂”的阶段,逐渐向创新型国家转变,显露出走向“最先进”国家行列的曙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心,有力回击了国际社会“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误解性舆论。

总的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涵,就中国自身而言,就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而言,就是站在世界的立场,秉持人类意识,“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10]“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1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概念,而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地不断被丰富、被赋予新的内涵的动态概念。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提出“相异的文化有可能构成一个共同体系吗?”[12]的疑问。固然,不同的民族国家隶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但人类命运整体上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并不存在冲突的必然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前提更不是排斥或取代其他国家文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一个文明综合体,国家文明的表达取决于其文化的构成元素,“多样性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共同体的变迁,历史上各种共同体存在形式的变迁都体现为一种文化变迁。伴随着自然共同体、奴隶制共同体、封建共同体、货币共同体出现的都是反映这种共同体的实际样态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式”。[1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命运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促进不同国家文化融合创生的价值指向。历史上,不论是印度佛教,还是西方文明,中国都采取了开放的吸纳态度,同时,中国文化也远播至日本、韩国乃至西方各国,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文化无时不在彼此借鉴、相互影响之中。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如果将人类文明的优秀基因与进步元素进行选精择萃、兼容并蓄,以超越时空国度的方式关注人类命运的整体发展,必将带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4]“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15]人类文化是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感召各国人民树立共同拥有的意识和观念,感召各国人民共同努力面对和解决共同难题,一起建设好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9]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致力于推进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和共同进步,目的就是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文明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促进各国互相尊重和彼此平等,反对文明等级论和文明冲突论的价值指向。我们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阐释和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而不是把中国的价值理念强行的对外输出,原因在于理解和认同是共同建设的前提条件,而这需要经历多频次、深程度的交流后方能达成,而平等和尊重是其中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6]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只有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等互助、同舟共济、共生共赢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防范风险,最终赢得共同的发展机遇。只有坚持与世界各国互相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才能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要立足国情,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有准确地判断;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以建立起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应的能够获得国际认同的当代文化,即一种能够在未来具有与欧洲、美国同样文化影响力的大国文化。同时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集思广益、兼容并蓄,在与其他国家的平等相处中求得发展。

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促进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指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17]“和”的思想理念与方式方法,蕴含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之中,折射在中国人的社会活动之间。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和”的文化理念引领了国际新秩序,可以作为中国联通世界各国的纽带,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不仅要解读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和”文化的精髓,还要将与“和”文化相关的故事、生动的事例或文化实践以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讲述,在世界范围内,传递“和”文化、弘扬“和”文化、践行“和”文化、发展“和”文化,以各种活动承载“和”文化,让其他国家了解以“和”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乃至生存都息息相关的现实存在,这对于化解世界各国的矛盾与分歧、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以及繁荣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在科技、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都处于深度融合之中,可谓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当前,经济发展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气候问题、重大疾病问题等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的发展难题,各个国家都急于找出解决方案。然而,这些难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需要世界各国联起手来共同应对。2020 年3 月12 日晚,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通话时表示,“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18]

美国文化批评家贝尔提出“文化本身正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19]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资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的关切和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9]时代之问的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意义在于为人类的光明未来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具有稳压器的作用,减弱了世界的不确定性。

对中国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建构之中,而是进入了切实地实施阶段。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大格局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意识”,具有“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0]8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147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当代外交策略而提出的,先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入手,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再由“周边命运共同体”延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点及线,再由线及面的建构思路。

与以往的世界秩序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特征在于“多中心”。例如,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现路径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世界秩序,而是由作为新崛起的世界大国中国发起倡议,倡导沿线各国以共商、共建、共用、共享的国际交往方式,科学地进行资源整合,平等参与、和合共赢,在“共同体”的理念下重启文明创新、和平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关于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内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精神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这一基本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契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认同提供了助力和支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经济上的互动,也需要国家彼此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文化不仅是外交政策的构成部分,更是突破政治、经济等领域障碍的重要工具。中国以往的外交经验表明,文化交流能够在国家间的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合作往往与文化交流相伴而行,文化交流的活跃程度往往与经济合作的频繁程度成正比,为了率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一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惠及沿线国家以及沿线国家人民的务实性的经济合作方案,同时积极展开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即是说,“一带一路”建设不只是经济贸易层面的互通联合,也是文化层面的融合互鉴,通过文化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阂与对立,达成认同和共识,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碰撞融合既是文明互鉴的过程,也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分为经济共同体、科技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等不同层面,其建构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由点及面、由近及远、以区域带动整体、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全球公共化领域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是在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探究与处理人际与民族的各种问题,调适人与人、人与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以唤起共同回忆、减少不确定因素、产生文化认同。以文化、经济为导向,世界发展趋势之一即是世界一体化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可以增加世界各国之间的互信度,还可以为各国间的合作建设提供共同的价值标准,增强世界各国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因此建构关乎全人类命运的现实有机联合体,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交流、经贸合作迎来全世界的共同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不同文化主体之间更好地交流对话、互动融合。文化交流能够促进对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理解,以文化为纽带,谋求共建精神共同体。倘若共同体内各个国家的人民受到彼此融合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和约束,认可彼此融合的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凝聚力将得到增强,因为主权认同和文化认同是国家战略伙伴认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国家战略合作中能够发挥基础和导向作用。

总的来看,当今世界局势复杂多变,多极化格局日益显现,但谋求国家和平安宁、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因此,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不可或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民族复兴”。[21]“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依据。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与世界的交流对话中,在汲取了古代中国大同、包容的治理理念,并总结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宝贵经验之后,为世界的共同发展贡献出了构建文明进步、合作共赢、解决共同难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一理念讲求胸怀世界、共同前行,彰显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大国风范。可以相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目标及共同践行的愿景,而这一愿景将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诚信、友好的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