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政观引领下高校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湖北科技学院的探索
2022-11-30刘侣萍
刘 英,刘侣萍
(湖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创造性地阐述和解答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内容,形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新思政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具体内涵可从四个维度把握:一是在育人任务上,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在育人目标上,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在育人内容上,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四是在育人方式上,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新思政观”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应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在“新思政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应该积极回应时代关切,落实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责主业”,[2]在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本文所研究的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是指在“新思政观”的引领下将党旗领航、文化浸润、实践体验、网络育人和学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系化”思维构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体系,主要致力于改变当前部分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的现状,提升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科学化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感与实效性,以期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模式,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4]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和“立身之本”。[5]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6]同年9月,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提纲挈领的提出了九个坚持,其中第二个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7]。这一系列相关论述阐明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也为新时代立德树人赋予了新内涵。立德树人所立之“德”,就是指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8]所树之“人”,是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8]关于“立德”和“树人”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针对如何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他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7]“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8]综上,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内容必须实现由单一到多维的转变。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规划,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整体协调推进多种育人举措,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育人目标的需要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明确了时代新人的地位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6]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他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9]他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10]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讲话内容,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实施多种育人方式和途径,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合力育人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学生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当前,无论从时代新人所肩负的时代责任还是从应具备的品质与素养来看,都需要高校在育人理念、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的长效机制”。[11]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努力构建“一体化”综合性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质量,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需要
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内容上,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育人工作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四个坚持不懈”,即“一是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二是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四是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5]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了培养时代新人的“六个下功夫”,明确了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坚持不懈”和“六个下功夫”的重要论述,为新时期高校如何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在新思政观的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不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任务,而是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职责,不同育人主体都要发挥育人优势、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高校辅导员作为全员育人主体中的重要一员,一方面应做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及其他育人力量之间协同工作,另一方面,更应聚焦自身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主责主业”,即“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2]总之,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把握时代特点,顺应时代潮流,不再仅是直接单一的思想政治内容,而是要不断深化拓展,将价值、文化、实践、网络、管理等多维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合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整体式、协同性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实现入脑入心。
(四)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育人方式的需要
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改进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关键。在育人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此外,他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决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到“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表明党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途径、新方法。“三因”理论强调根据学生成长新需求、时代发展新变化、思政工作新形势,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突出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工作高度融合”侧重从创新工作载体角度,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融入、嵌入、渗入”则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间接式、多样化和隐蔽性特点。习总书记关于育人方式的系列重要论述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高校辅导员需要构建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才能满足一体化育人的需要,如果没有育人内容的系统构建,任何形式的表达都将显得是空洞的。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将党旗领航、文化浸润、实践体验、网络育人和学风建设等多维要素融入育人内容并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工作载体、改进教育方法等方式,提高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最终实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亲和力、吸引力的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举措
为顺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湖北科技学院结合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按照“一体化”育人的理念,提出“思想领航五大工程”的新思路,通过统筹推进“党旗领航”“文化浸润”“实践体验”“网络育人”“学风建设”五大工程,以主题班会、周日点评、讲座报告、参观实践、网络推送、社团活动等为依托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求通过创新育人模式、改进方式方法、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努力开创新时代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局面。
(一)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坚定理想信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始终坚持把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人工作的第一任务。一是深入进行理论宣讲。组建“优秀辅导员讲师团”“大学生骨干宣讲团”“青年讲习所”,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为学生思想“铸魂”;高质量举办“大学生价值引领与素质提升”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二是持续开展教育活动。开展“湖科青年学习青年习近平”系列活动,从“学思”“践悟”“笃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与信仰对话,向榜样学习;以学习英雄模范为载体,构建“学英模”“画英模”“唱英模”“访英模”“树英模”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打造富有湖科特色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以“书记讲 讲书记”党史学习教育宣讲、“百年党史百人讲,百堂班课润初心”微班课、“致敬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演讲比赛、“一·二九”爱国长跑、“国旗下的巡礼”等思政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重要纪念日中蕴含的爱党爱国教育资源,引导广大学生知党恩、颂党情、跟党走。三是加强典型选树引领。坚持开展“一学两树、正面激励”活动,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师生以学启思,用行践言,其中有被誉为“当代青年道德符号”的“千名大学生接力敬老”优秀集体,有“用稚嫩‘脊梁’背起新时代的师生情”的95后大学生,有再现“人链救人”精神被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吴超,有“南鄂楷模”自强自立学生涂绍维,有“鄂南捐髓第一人”沈路明,有“湖北省最美新生标兵”袁文飞等等。通过实施以上“党旗领航工程”,积极引导学生讲政治、讲政策、讲正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二)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实现以文化人
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地方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举办“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万人经典颂读活动,在全校营造诵经典、传美德、颂改革的浓郁氛围;组织大型现实题材黄梅戏《桃花开了》等“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荆楚戏曲艺术,引领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依托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开展鄂南雕花剪纸展等活动,使地方文化进校园、入课堂、登舞台,促进文化教育和道德养成得以完美融合。二是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有效利用“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节点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举办“心有英模心向党”绘画作品展,通过300位英雄模范的肖像素描,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之情。在鄂南烈士陵园、汀泗革命纪念馆、何功伟纪念园等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通过“五四表彰”“百生讲坛”“星耀湖科”等活动,培养、选树和宣传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自立自强、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道德风尚。四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校园文化品牌。一方面,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加强专业楼、实训楼、教室等各类场所的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借助井盖涂鸦、校园雕塑的有意识建构,将价值理念、道德走向以暗默的方式赋予建筑设施、景观布置、色彩匹配等空间信息。另一方面,加强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按照“有精致产品、有独特工艺、有高端品牌、有国手名匠、有作坊文化、有社会影响”的标准扎实推进医心科普工作坊等13个学生工作坊和社团工作坊的建设,打造出一批具有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满足学生不同的文化需求。
(三)实施“实践体验工程”,促进知行合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学校坚持将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专业教育与实践养成深度融合,整合实践资源,搭建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一是构建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专业优势特色,精心培育星火支教团队、绿舟环保团队、WE爱在一起团队、正音扶贫团队、关爱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服务团队、农村卫生健康宣传团队等,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心助学、关爱老人、环境保护、禁毒防艾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二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持续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从理论普及宣讲、国情社情观察、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爱心医疗服务、禁毒防艾宣传等方面组建实践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活动;另一方面,探索实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追寻习近平总书记成长足迹”“重走复兴之路”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三是打造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举办创业大讲堂、创业专家门诊、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英雄湖北行等系列活动,着力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结合、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四是搭建校园文化实践平台。学校为学生搭建诸如“科技文化节”“毕业文化季”“社团嘉年华”等具有湖科特色的育人平台,通过开展“妙手绘春”医学绘图大赛、“彩绘湖科”创意涂鸦、“医路向党”医学科普讲解大赛、“急救总动员”等品牌活动,展示湖科学子风采,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形成了“校有体系,院有品牌”的模式。
(四)实施“网络育人工程”,提升工作效果
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网络”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学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创新推动网络育人,通过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培养网络力量,不断探索新时代“互联网+思政”网络育人新模式。一是构建网络育人矩阵,拓展育人平台。学工部专门成立以系统开展网络思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目标的“滋雨学生工作坊”,开辟思政教育网络新阵地、新载体,落实其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开展融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通过采用轻松愉快、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方式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与团委、宣传部、研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成立新媒体联盟,形成网络育人联动机制,广泛利用官方“微平台”,开辟“第三课堂”,建立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宣传阵地,用“网言网语”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筑牢思想价值引领的网络空间。二是打造网络育人作品,丰富育人内容。学校按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网络育人理念,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优化网络育人作品供给,丰富网络内容。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活动,强化大学生网络文明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倡导校园文明道德风尚。三是建强网络育人队伍,培养网络力量。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一支由辅导员、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骨干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定期开展网络技能培训,提高网络应用素养,重点培养一批“网红”辅导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同时,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构建网络思政工作长效激励机制。
(五)实施“学风建设工程”,确保学习质量
高校学风建设不仅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校风和学风既影响和决定着、又反映和体现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成效。[5]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管理者,在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营造学习氛围等方面,发挥着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学校通过典型引领、竞赛促进、教育提升、管理保障等举措完善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一是选树典型,引领优良学风。以评优评先为契机,开展先进班集体、文明寝室、三好学生等优秀典型评选活动并隆重表彰,同时利用学校“线上+线下”媒体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发挥大学生朋辈示范引领效应,以榜样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学习氛围。二是组织竞赛,促进优良学风。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以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定期举办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三是开展教育,提升优良学风。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为培育优良学风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十多年来,学校持续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思想、学业、身心、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参加人员覆盖全体学生,从一年级至毕业年级递进开展。让青年大学生的学涯、职涯、生涯有机融合,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三年来,学校共对近万余名学生开展了生涯设计教育,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激发自身潜能,进而为提升优良学风奠定基础。四是加强管理,保障优良学风。学校严抓日常管理,注重课堂、考场、寝室和网络四个阵地建设。创建学风考评制度,严把上课考勤和课堂纪律关,学生会专门成立考评部负责对各班级到课情况进行全程检查,检查结果与先进班集体评选挂钩。建立学业监督与帮扶机制,关注学业困难的学生,实行学业预警谈话,开展“学霸帮帮团”“爱心服务社”“两自习一辅导”等师生帮扶活动。健全考试管理机制,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加强诚信考场建设,对学生考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倡导文明寝室建设,引导健康上网方式,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立、管理上自律、思想上自省的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严格规范管理,为形成优良学风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高校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效及反思
高校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从近年来湖北科技学院推进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施情况来看,该体系在“新思政观”的引领下,基于“体系化”思维,通过价值、文化、实践、网络、学风五个不同维度的育人要素合力作用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师生协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一方面,提升了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一体化”育人体系的实施使辅导员的育人目的更明确、育人内容更丰富、育人方式更多元,整体来讲,育人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松散转为系统,由随机变成制度,减少了育人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了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有效强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体化”育人体系创新了大学生思想引领新形式,构建了大学生思政工作新平台,扩大了大学生思政工作影响力。通过“全方位育人”使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挥助力成长润物无声的作用,切实提升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推进辅导员“一体化”育人体系构建,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提高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科学化水平,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在“新思政观”的背景下,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应以着重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导向,坚持“体系化”思维,对育人工作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并在充分挖掘各育人要素独立育人功能的同时,实现各育人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调推进,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体系中各要素的育人合力作用,努力造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