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2-11-30

关键词:红色基因政治

王 倩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成为全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抓住青年这个重点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对红色基因的融入做了学理上的思考与实践上的探索。

一、红色基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深化

(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

教育的核心命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为谁培养人”,换言之是使命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充分发挥功能与担负使命是辩证统一的,引导、激励、凝聚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红色基因融入可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引导、激励、凝聚等功能的实现,进而完成教育的使命。一是促进引导功能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文化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信息传播迅捷化条件下,“铸魂”和“蛀魂”、“实心”与“空心”、“有序”与“无序”并存,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消除颜色革命的余波,需要一百年来积淀的红色基因“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1]。二是促进激励功能实现。作为精神动力的红色基因具备独特优势,辅之以榜样示范、情感和责任意识的激发为内容,有助于受教育者精神层次的提升,进而激发其参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促进凝聚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吸引受教育者,把分散的思想整合,把离散的力量聚合,实现凝聚功能。红色基因具有道德涵养和道德凝聚作用,凝聚思想、人心、力量,吸引并影响着无数中华儿女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伟业。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

根据党和国家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备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红色基因融入,一是可以塑造有正确价值观的大学生。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价值追求蕴涵红色基因之中。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在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大学生因为缺乏一定的鉴别力,可能无法分清“香花”和“毒草”,因此在价值选择上有可能会走偏,而红色基因的稳定性可以让大学生不走歪路、不走邪路、不走回头路,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可以塑造有精神动力的大学生。当代大学生中存在“游戏一族”,他们缺乏相应的精神动力,而红色基因融入就能够以“正能量”形式充溢他们精神生活,为他们提供奋斗的精神动力。三是坚定大学生的信仰。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红色基因承载着历史与现实。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历史的方法,如阶级分析法、辩证思维法,知识与方法的结合会增强他们对党史的认同,坚定其信仰。

(三)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怎样培养人”指的是方式方法。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红色基因融入可以促进其方法创新。红色基因是潜在的、隐性的,单纯的灌输教育不具备“穿透”红色基因物质和精神外壳的力量,需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关教育。革命传统、精神谱系、红色资源中蕴涵着红色基因,传统的传承、谱系的延续、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时候需要“力行”,因此需要采取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延展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含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场所,让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学、沉浸体验学。红色基因承载着历史与现实,历史已经过去,但可以采取技术手段重现,采取VR、模拟仿真等进行场景重现、事件重塑,让大学生能够“穿越”过去,获得历史体验。采取技术手段重现或采取“互联网+”的方法越来越成为一些高校开展“精准思政”的选择。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构建红色基因网站,打造红色基因融媒新媒平台,让这些网站及平台成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依托。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主导与主动相结合的原则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一个自觉的实践过程,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德育教育任务的中心环节[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外在和内在的关系,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教育研究者,都重点关注。既然是融入,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应该是主导与主动相结合的原则。主体和客体谁主导谁主动,内在和外在谁主导谁主动,必须厘清,实现红色基因从“主体主导”到“客体主动”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从自发的实践到自觉的实践的转变。“主体主导”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作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主导、推动红色基因规范、正确、快速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客体主动”指的是在“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发挥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化、因势而新,把红色基因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实现大学生的主体转变,激活他们主动用红色基因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二)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抽象与具体关系是辩证的,“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3]。文化基因本身是隐性的,如何让隐性的基因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而影响大学生,指导他们行动,需要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因为红色基因属于社会意识,精神层面社会意识要有具体物化的过程,物化成文字、影像、建筑等具体的物体,这样才能被学生所看见、所听到、所感觉,进而进入脑中,刻在心上。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通俗化、大众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科学分析红色基因的内涵和外延,这是抽象的过程,此过程可以保证红色基因先进性、革命性和准确性。具体指的是,在红色基因宣传、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把抽象的概念用生活化的语言,鲜活化的文字传播到受众的心里,化抽象为具体。大学生接受抽象的观念后,内化为心中的信仰,外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完成抽象到具体的第二次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频道相同”“话语相同”,同声共气、同频共振的和谐关系。

(三)融入与验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4]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需要去评价、需要去验证,经过评价和验证的过程,再反馈,进而控制,融入过程才能形成闭环。融入与验证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融入的效果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坚持一个“引领”,促进自发向自觉转化,推深融入的深度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比以往更复杂,西方一些群体和国家披上“民主”“自由”“民权”的外衣贩卖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甚至通过抹黑、歪曲、篡改历史,妄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毒害当代大学生。对于上述意识形态中的斗争,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能开展有针对性、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容易被“带偏”。教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及时针对非主流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对大学生因外部环境导致的对红色基因认知弱化及时纠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激励功能,第一时间引导学生对各种思潮做出准确理智的分析,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内驱力,促进红色基因进头脑、见行动。

(二)抓好两个“阵地”,做到线上与线下结合,拓展融入的广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红色基因融入的“主阵地”。一方面,要让红色基因“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头脑”,科学、系统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巩固课堂教育“主阵地”,思政教师是第一责任人。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促进红色基因与时代主题相结合,推动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传承者”和“学习者”的角色结合起来,扮演“传承者”角色时,全员、全程、全方位把红色基因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扮演“学习者”角色时,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树立“问题意识”,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升自我,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保障教育教学实效。在具体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关爱学生发展,让学生感受红色精神的独特魅力,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00后”更是“E一代”。网络中的人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更是“中间商”,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时代,人们在网络中生产信息、消费信息、传播信息。“消费者”“生产者”“中间商”三重身份,使得信息碎片化、传播迅速化、内容多元化,我们生产、消费、传播的信息是否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权威“发声”“监管”和“掌控”。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所以我们要有效占领网络思政“新阵地”,积极开展红色网络平台建设,认真做好红色教育渠道拓宽工作,让“主阵地”上的知识、价值在“新阵地”上得到巩固和强化,用“新阵地”中的方式方法、资源助力“主阵地”中课堂教学,使互联网的主流用户——大学生获得红色力量,奠定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坚实的基础,拓展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

(三)发挥多种“力量”,形成合力,提升融入的契合度

高校思政是小课堂,社会是大课堂,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红色基因的物化形态等公共资源大多由政府掌握,因此要发挥高校和政府的“结合力”。第一,高校和政府应该步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营造红色基因融入的浓厚氛围。第二,高校应该发挥“智库”功能,参与到红色基因建设上来。红色资源的挖掘、精神谱系的归纳总结、红色人物事迹的研究等方面离不开高校,高校应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回馈给社会、政府。第三,政府应增加政策性投入和资金投入到红色基因的物质形态保存维护当中,同时与高校形成联动机制。高校组织宣讲团到各级政府、各个社区开展红色基因宣讲,政府利用自身的优势,组织先进模范、优秀党员、老红军老革命、时代楷模等深入高校开展宣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第四,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对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和验证,促进融入过程形成“闭环”。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发挥中小学教育和高校教育的“协调力”,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5]一方面,教育是一个系统,要在中小学教育中把红色基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娃娃抓起”,也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红色基因的融入才不会被消解,目标和方向上才能一致,效果上可以提升融入的契合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沟通、协调、步调一致,高校应充分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做一次红色寻访、阅读一本红色书籍、做一次红色调研等,促进红色基因融入。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政治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追忆红色浪漫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