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市化石地博物馆:宣传教育凝心铸魂 共建团结和谐家园
2022-11-29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文·图 / 玉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长尾纳罗虫化石
澄江帽天山化石地古生物群属于寒武纪早期生物,地质时代为 5.18 亿年,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动物化石宝库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以下简称“化石地博物馆”)依托澄江化石地而建,是中国唯一一个建在遗址上的化石类自然博物馆,总投资 6.6 亿元,占地约 200 亩,于 2018 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是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近年来,化石地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自身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与科普教育有机融合,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阵地。
完善创建机制,汇聚创建合力
坚持加强党对创建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由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方法、压实责任。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抽调科室骨干5 人充实创建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6 次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党委书记主管主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科室协同推进、各族职工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以学文件、看课件、听讲座、写心得等方式组织全体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提升民族工作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职工中入脑入心。以“全民国家安全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国家宪法日”等为契机,深入学校、企业、遗产地、周边村组等地开展志愿宣传服务活动18 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份,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国家法律法规的掌握水平。
厚植家国情怀,构建绿色家园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澄江化石地的保护工作,2004 年关停了价值200 亿元的帽天山周边14个磷矿采矿点,建起 18 平方公里的地质公园;2012 年,澄江化石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全球仅有的 3 处化石类自然遗产之一。正因澄江化石地的存在,中国关于早期生命的相关研究大量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走在了世界前沿,为中国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澄江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化石地博物馆高标准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自然博物馆,凸显“生命起源地、生物多样性、命运共同体”科普宣传教育作用,结合馆藏化石文物资源,利用高清数码、4D 成像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全国各族游客形象展示地球生命起源进化历程。讲解员反复打磨修改讲解词,以人民群众听得懂、感兴趣、易接受的质朴语言,讲好中国科学家发现“寒武纪大爆发”实证的传奇故事和在早期生命研究领域所作出的世界级贡献;讲好澄江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保护“地球生命摇篮”帽天山而主动关停采矿、开展植被恢复等甘于牺牲、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强化各民族对“古生物王国”荣誉的自豪感,不断厚植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坚定“五个认同”。同时,化石地博物馆以三叶虫、恐龙等古生物灭绝的事例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深化各民族对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引导各民族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共同守护绿色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来。
扩大宣传教育,打造文化品牌
化石
序厅
作为“地球生命摇篮”的澄江市,留下了大量古生物活动的足迹,化石地博物馆通过广泛利用线上线下宣传媒介和举办交流研学等特色活动,助力教育基地文化、精神内涵“走出去”,不断扩大“澄江化石”文化品牌影响力。比如,编印《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全国素质教育工程教材;在学习强国APP 推出“澄江化石笔记”专题;联合央视记录频道、新华网推出“中秋节·月光下的遗产地”等系列节目;开展“当科幻遇上澄江化石”“当抖音网红遇上澄江化石”等活动,推动“澄江化石”为全国各民族所熟知,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制作澄江化石VR 电影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承办“纪念中国世界遗产30 周年”专题研讨会、“寒武纪大爆发”国际研讨会等活动,在全球不断擦亮“澄江化石”金字招牌。以COP15 大会为契机,投资3600 万元,完成主馆展陈及景观绿化提升改造,展示澄江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成为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构建“地球家园”等生态文明重要论述的先行典范。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五一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将宣传教育展示活动延伸到景区、乡村、重大活动现场,举办各类科普活动 50 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 1万余份、覆盖 2 万余人,为保护世界遗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聚起广泛人心合力。值得一提的是,化石地博物馆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将博物馆建成全省重要的中小学交流研学基地,持续促进各族青少年在交流研学中实现跨区域交往交流交融;与本市各中小学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作共建制度,累计开展宣教活动“进学校”46 场次,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宣传教育,不断树牢各族青少年正确“五观”,以学校辐射家庭,促进各民族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讲好“四个共同”,促进交往融合
澄江市不但是“地球生命的摇篮”,而且是云南境内重要的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化石地博物馆专门设置“山水澄江”展厅,依托馆藏古生物化石标本、古滇国青铜器、近现代革命史料、民族珍品关索戏等各类藏品 6 万余件,集中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发展脉络,进一步加深各族人民对“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挖掘、征集、捐赠等渠道充实馆藏数量,开展“永远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博物馆+民族团结”特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4 场次,全面反映澄江市成立 70多年来,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在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引导各民族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博物馆建成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主阵地。同时,不断提升博物馆文化综合体影响力,先后开发绝版木刻、陶器、瓷器等 13 个系列的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创意产品,促进各族文化实现创新性交融、创造性转化,实现了澄江化石地科学价值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扩大社会效益,为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自 2020 年8 月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澄江市化石地博物馆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累计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80 余万人,已成为全国各民族了解生命诞生和演化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云南对外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良好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