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美感的造型特点比较
2022-11-28李向东
20世纪是世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下对人们的启发。这种不断走出传统、不断走向现代的新形式促进了艺术的丰富和发展。女性形象刻画在艺术史上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油画、雕塑以及中国仕女画都是阐述女性美的高峰,其内涵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不尽相同。
周璇和玛丽莲·梦露都是20世纪中期家喻户晓的女明星,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家,但这两位红极一时的女子都用其传奇梦幻的经历去影响了一个时代。红颜虽然逝去,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并没有抹杀掉她们在时代里遗留的浓墨重彩。二者经历不同,演绎不同,在当时社会和后期艺术表现中的风格也千差万别。她们是时代缩影里渺小的一粒,但也表现出二十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美有极大的差异,在塑造女性形象美感时,造型特点各不相同。从周璇和玛丽莲·梦露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窥探这一时期的艺术发展。
1 20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形象审美差异性分析
大众审美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时代、社会、阶级、民族等都是个体审美差异的组成因素。以周璇和玛丽莲·梦露为例,两人处于不同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各异,民族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也大相径庭,这几个方面使得20世纪中期东西方审美具有很大差别[1]。
1.1 社会意识形态
周璇作为中国早期的两栖明星,对文艺界诸多的贡献。她的艺术作品早已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敌伪时期社会动荡,汉奸频出,许多人为了保命投身敌营。周璇不愿意受日方控制,宣布息影,坚定自己的爱国之心。在歌曲中蕴含爱国情感,影片里表达抗敌内涵,将生命献祭给艺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为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
而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尤其是二战时期,大量美女宣传画被制成征兵海报,吸引和鼓励国民参战,提升职业热情。这种宣传海报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1954年,玛丽莲·梦露一场“一切皆有可能”的劳军演唱会更是引起极大轰动。性感纯真的表演风格促使她成为好莱坞巨星,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文化。作为家喻户晓的女明星,其作品备受追捧,海报张贴随处可见,影响力可见一斑。
1.2 文化艺术发展
20世纪美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别以现代美术和后现代美术为主流。现代艺术侧重情感的表达,后现代则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发展。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广告艺术的发展,迎合社会审美的美女形象受到强烈追捧[2]。
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出现并盛行,艺术家们将艺术和工业科技相结合,通过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和媒介去表现大众理解和熟知的形象[3]。比如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通过重复排列、制版印刷的方式创作了《玛丽莲·梦露》,用美国市民文化生活中的热门人物去讽刺一种盲目无知、跟随潮流的社会状态,以此反映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4]。
受西学东渐影响,西方商业宣传的形式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流行起月份牌画,这种商品广告画成为一种特色商业美术品(图1)。
民国初年,随着宣传画的普及,开始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表现。民国时期是新旧交迭、百花齐放的时代,社会风气进一步开放,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街头出现各类美女海报,画中美女以生活环境为衬托,衣着典雅妆容精致,一派欣欣向荣,具有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后来关紫兰、潘玉良等民国女画家接受新文化教育,完成了“闺阁画家”向“新女性画家”的转变。她们的作品有“美人”为题材,色彩艳丽,风格多样,丰富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样式[5]。
1.3 自身性格形成
传奇人物大多命运多舛,周璇和玛丽莲·梦露的人生也并非完美圆满。两人都有一段悲惨的经历。这些经历造就了她们自身的性格。她们都是坚韧顽强、独立自由的新时代女性。
大众对女性审美的变化随社会实践变化。周璇所处的尚是觉醒与释放的时代,刚刚从封建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作为新时代潮流风尚的引领者,她有着中国古典女子的温柔婉约,一颦一簇兼具传统的优雅美和时代的潮流美。
玛丽莲·梦露成长的社会更加开放,虽然荧幕形象性感,但不矫揉造作,具有天真单纯之感。在电影《七年之痒》中她匆匆按住裙摆的娇媚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图2)。但被塑造为“金发无脑美人”和性感尤物,梦露开始厌倦这种重复并且没有艺术突破的性感表演,开始对自己的形象塑造有了较大程度的自主权[6]。
两位不同风格的摩登女郎通过表演去传达身体在审美创造中的主体位置。即“没有身体,就没有审美创造、没有表演、也就没有角色,更没有观众眼中的人物形象。”
2 东西方女性形象在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象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观念通过艺术创作表现。艺术创作的内容、形式等会影响艺术品的语言表达。形体、空间和语言表达是雕塑的核心语言,作为一种三维性的艺术,以雕塑的形式去表现周璇和玛丽莲·梦露在审美印象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客观把人物衣着的暴露与内敛、性格的开放与含蓄形成鲜明对比,将两种不同经典延续的“世纪美”展现出来。
2.1 雕塑形体
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传达艺术品的色触质,还蕴含艺术家的创作情感。雕塑之形人人可观,但形体之美难以形容。以形写神,最终达到形神兼具的目的。凹凸之间,以简约柔美或性感热情的形态表现去同一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大眾的审美差异性。
塑造周璇的这组整体吸取中国古代元素,座椅为中式高背椅,线条笔直流畅,民国女子身着旗袍,交领高筒,盘扣暗纹,衣褶自然具有垂感。其造型简约凝练,略以夸张构图拉长身材比例,身姿挺直、脖颈纤长,左腿交叠于右腿之上,右手抚腿,左手作脸状,面容低垂,眉眼含笑,气质清雅,内敛闺秀。玛丽莲·梦露这组则相对开放热情,扇形高背椅为背景,整体以曲线造型,裙摆摇曳,弧度自然。梦露形象以《七年之痒》中臀部后翘、身体前倾捂住裙子的经典动作呈现。她双手交叠压住飞扬的长裙,身体曲线细腻丰满,腿部贴合,双脚分开,具有朦胧性感之美。脸部上扬,角度完美,金发碧眼红唇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2.2 雕塑空间
雕塑作品中形体与空间是相互补充,互相支撑的。通过空间关系去探究雕塑艺术,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两组雕像的身体和面部的朝向不同,形体的扭转进一步体现空间层次。构图是雕塑创作的重要环节,既依赖于艺术家创作的内容,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两个关于20世纪中期东西方女性美审美差异性对比的作品采用夸张式构图,整体拉长比例,椅背均采用高背椅(图3)。通过点线面元素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运动过程。比如中式高背椅的直线与外国扇形高背椅的曲线、旗袍衣褶垂落的线条笔直与无袖连衣裙的裙摆圆弧,都是将线融入进雕塑中。两位优雅的女性以不同的姿势坐于高椅上,既能表现出女性人体的线条美,又能从略微夸张的比例中增强视觉冲击力,反映同一时期不同文化发展下的审美倾向。
2.3 雕塑创作中的语言表达
雕塑创作除了要把握形体和空间关系,还要融入创作语言。作为静态的艺术,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无法为自己发声。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会赋予作品强烈的主观情感,每一处都有其特定意义。
以玛丽莲·梦露和周璇为中心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旗袍、中式家具等中国传统元素和连衣裙、扇形椅等西方现当代元素相碰撞,将民国新思想女子的毓秀内敛与好莱坞时代巨星的热情奔放交迭。中国元素中以直线为主,骨法气韵兼具,抒发人物气质;外国元素中以曲线位置,充分表达出任性活跃,张弛有度的内涵[7]。
人物的面部或肢体动作变化可以传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每个时代和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情,塑造人物表情最终目的是为了传达某种情绪,赋予艺术灵魂。周璇和玛丽莲·梦露生活的环境并不安稳,经历社会变革时代的人内心并不似表面单纯天真,而是沧桑世故的。虽然面部带笑,姿态娇媚不知世俗,但早已历尽千帆,洞悉命运。
3 结论
20世紀艺术是对传统艺术的反思和发展。20世纪的西方艺术百花齐放,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先后出现。20世纪的中国美术也出现了巨大转变,新中国前后美术发展各有活力。艺术家通过丰富艺术形式和内容,进行主观情感表达,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具有多样性。通过对比女性形象美感的造型特点,能够更清晰直观的感受到20世纪中期东西方人们对女性形象审美的差异。
“时代成就英雄”,无论以何种姿态出现,蝴蝶煽动翅膀的那一刻,世界已经以此改变。
引用
[1] 王玉芳.20世纪中国比较美术的回顾与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曲凯音.百年中国女性审美价值标准变迁的文化评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121-125.
[3]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20世纪60年代美国波普艺术的社会图像学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1.
[4] 孙峥.让我成为你的镜子——解读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J].荣宝斋,2016(5):264-271.
[5] 邵雅沁.关紫兰人物绘画探究(1927-1941)[D].南京:南京大学,2018.
[6] 周舒燕.性感美人的假面——重审玛丽莲·梦露的银幕形象[D].广州:中山大学,2010.
[7] 张蕾.点线面的表达在展陈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向东(1995—),男,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