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城市宛陵林场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及经验总结

2022-11-28宗寿根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9期
关键词:松毛虫防治技术

宗寿根

摘 要 松树在生长过程中易受松毛虫侵害,为保证松树健康生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安徽省宣城市宛陵林场情况,总结介绍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应用要点,总结林场“抢”“抓”“严”“全”“防”防治思路,为其他地区的松毛虫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松毛虫;防治技术;安徽省宣城市宛陵林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24

近年来,松毛虫防治是宣城市宛陵林场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加强害虫防治避免松林虫害影响,从而提升林场管理工作水平。在具体工作中,管理人员要严格依据林场最新管理要求开展松树害虫的综合防治,通过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综合防治技术的科学应用。从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综合防治松树毛虫需坚持“抢”“抓”“严”“全”“防”工作思路,確保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1 宛陵林场概况

宛陵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林场区域内平均气温15.9 ℃,年均降水量1 324.8 mm,相对湿度达79%,适宜松树生长。林场种植的马尾松林均采用植苗造林,苗木标准确定为I级苗木。近年来,松毛虫害在我国多个地区的松树林中大量出现,大面积暴发的虫害给林场松树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自2019年11月开始,林场严格落实省、市指挥部办公室防治方案,开展松毛虫害专项整治工作,结合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等虫害信息,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各种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松毛虫害防治成效。

2 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2.1 农业防治技术

对松毛虫害进行防治时,林场首先通过分析虫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制订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通过科学造林、营林提高树木抗病虫害能力,维持森林健康生长。

1)松毛虫预防。通过分析发现松毛虫易在单一林分结构和郁闭度高的森林中繁殖。林场主要种植马尾松,树种结构相对单一,因此尽管林场拥有乔木、灌木、草本、地衣、苔藓与菌类植物等丰富植物群落,依然存在暴发松毛虫害的风险。为有效预防松毛虫害,林场需通过营造混交林,大力种植其他林种,优化树种结构来增强松树林综合抵抗能力。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林场自然环境对生态林与经济林进行科学配置,做好落叶树与常绿树规划,增加林场生态稳定性。为增强林木自身抗虫能力,林场采取定株抚育技术加强乡土品种培育,并通过加强苗木管理为幼苗生长与发育创造良好条件。

2)林场经营。为抑制松毛虫生长发育,林场力求改善林区通风透光条件。马尾松主伐林龄可达30年,通过利用小块状伐木技术严格控制采伐强度,确保林木培育效果满足技术要求。此外,可通过合理密植促进林木快速生长,与适时间伐相配合控制林木郁闭度,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并为松毛虫天敌繁衍创造有利条件。

2.2 生物防治技术

在松毛虫害防治方面,林场主要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在不污染环境的同时,有效杀灭松毛虫,维护林区的生态平衡。在实践工作中,宛陵林场麻姑山分场在2020—2021年小范围暴发松毛虫害,为避免给整个林区带来负面影响,林场要求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机制进行营林管理。从总体上来看,林场采取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包含3类,分别为病毒治虫、以菌治虫和天敌治虫。

1)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松毛虫。该种病毒为松毛虫重要致病微生物,对松毛虫幼虫具有较强感染力,可通过患病幼虫排泄物或死虫虫体进行扩散,致死率较高。林场在松毛虫害治理实践中,在虫害发生区域初步投放病毒后,通过围栏或套笼集虫、集卵增殖病毒等多种方式对病死虫体多角体病毒进行收集提取。完成病毒制剂制作后,林场利用无人机在松林中大范围散播,成功杀死了大量松毛虫,短时间内降低松毛虫害的发生概率[1]。

2)利用天敌防治松毛虫害。松毛虫已知的天敌有300余种,包括杜鹃、黄鹂、灰喜鹊、大山雀、赤眼蜂和双针蚁等。例如,可利用人工筑巢吸引益鸟,同时需参考招引的益鸟种类确定布巢时间、布巢数量、巢穴类型等。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林场对优良赤眼蜂进行了繁育,并在松毛虫产卵始盛期的晴天无风天气分阶段在林间施放,每667 m2林木释放赤眼蜂3万~10万头。此外,林场采取了赤眼蜂携带病毒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提升了松毛虫害治理效果。

3)利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害。可使用细菌类药剂防治松毛虫,且在24 ℃以上的气候条件下,白僵菌生物防治效果更加显著。根据松毛虫害发生情况,林场在每年11月中下旬和次年2—4月,以人工方式大面积喷洒含有白僵菌的生物粉剂,喷洒量为3.75 kg·hm-2,成功将虫害发生率降低90%。

2.3 化学防治技术

林场针对个别林区大面积发生松毛虫害的情况,主要采取了化学防治技术。具体来讲,就是通过使用化学药剂消灭害虫,避免虫害在林场大面积暴发。在实践工作中,林场主要使用了人工机械喷雾、无人机喷雾和涂毒环防治等技术。

1)采用人工机械喷雾方式进行药剂喷洒,主要针对的是越冬前的松毛虫幼虫。由于越冬前幼虫尚未上树,同时具有虫龄齐、体格小、抗药能力较弱等特点,此时喷洒专用药物进行治理不仅可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还能减少药剂浪费。在实践工作中,林场在3—4月安排人员利用机械设备在地下施药,在树干基部半径30 cm范围内喷洒浓度25%氧化乐果2 500~3 000倍液,使幼虫大面积中毒、死亡,有效防止树木受到侵害。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加入0.06%硫酸铜作为诱发剂,显著提升杀虫效率。

2)在每年6—9月,松毛虫主要分布在树冠部位,并在树冠下部或叶片上产卵。针对这一情况,林场在5月中旬采用机械喷洒方式按照1∶3 000质量比均匀在林区喷施1.8%阿维菌素乳油,抑制松毛虫生长、繁殖。在6月上旬,林场通过无人机喷洒1.8%阿维菌素66 mL/667 m2,有效防止松毛虫大面积暴发。此外,在松毛虫发生严重且长势弱的林地,可增加使用25%灭幼脲50 g/667 m2。从防治效果来看,使用喷洒化学药物的方式,综合防治有效率在90%以上[2]。

3)考虑到松树体量较大,使用无人机或地面喷雾技术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有效杀灭所有松毛虫,因此林场采用了涂毒环技术对树干上的松毛虫进行治理。具体来讲,就是将滑石粉、石膏当作载体,在树干距离地面6~7 m位置涂抹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倍液,沿树干涂多个闭合毒环,环间距离为10 cm,防治松树上下部分松毛虫。松毛虫接触毒环后即刻死亡,综合防治率在70%以上,但在雨季则不推荐使用涂毒环技术。

2.4 物理防治技术

林场在采取物理防治技术时,主要采取了翻落叶层、刮老树皮、灯光诱杀等方式对松毛虫进行治理。

1)通过对松毛虫生物特性展开分析,发现松毛虫可在枯死木中繁衍和越冬,因此为防止虫害蔓延,需做到集中杀灭害虫和统一处置枯死木。松毛虫每年繁衍一代,幼虫潜藏在枯枝落叶层中越冬。翌年春季,林场可采取扒树盘方式消灭松毛虫,即在树干半径30 cm范围内使用工具将落叶层与植草覆盖层翻出,使松毛虫自然裸露出来,通过自然低温方式杀死松毛虫。随着气候逐渐回暖,当平均气温达10 ℃、越冬幼虫即将上树为害林木时,林场可在树木胸径1.3 m处轻轻刮去翘裂老树皮,并绕树绑扎透明胶带,防止幼虫钻入树木。

2)采用灯光诱杀方式杀灭松毛虫。林场通过在林内布置黑光灯,利用松毛虫成虫趋光性进行诱杀,通常每667 m2布置1~2盏黑光灯,即可有效对松毛虫成虫进行诱捕。同时,可采取人工摘除卵块方式治理松毛虫害,降低下一代松毛虫虫口密度。在害虫羽化时期,林场可在林间布置杀虫灯、黄板等装置高效捕杀害虫,以有效减少害虫数量,同时不会给周围环境带来污染。

3 林场松毛虫综合防治经验

结合宛陵林场松毛虫害综合防治经验可知,松毛虫害防治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加强对松毛虫发生原因展开分析,从而采取各种科学、针对性的手段预防虫害,有效强化林木管理能力。在松毛虫害防治实践中,林场重点落实“五字诀”工作方案,即“抢”“抓”“严”“全”“防”。

3.1 抢防治时间

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因素相关,因此虫害的预防应考虑时间问题,通过及早采取措施达到有效预防松毛虫的目标。在实践工作中,为达到抢时间的目的,林场通过研究松毛虫发生规律、为害症状等,及时根据季节环境因素对防治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在春季通过检查及时发现虫害发生苗头,在越冬幼虫钻入树木之前采取扒树盘、刮老皮等方式杀灭松毛虫。在夏秋害虫羽化时期,根据松毛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及早喷施药物等方式有效预防,使得林场对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能力明显增加[3]。在药物防治工作中,林场严格落实“白+黑”“晴+雨”工作模式,合理安排工期,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贯彻落实。

3.2 抓防治质量

在《松毛虫害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下,林场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措施,做好松毛虫害防治工作。严格抓好各环节监督工作,尤其要抓好疫木处置工作,及时对林木进行修剪,确保防治措施的应用效果达到预期。例如,防治方案在林分郁闭度控制上就提出了明确质量标准,当林分郁闭度超过0.8时,应开展第1次抚育,做好松树的合理疏伐;在林分郁闭度再次超过0.8时,进行第2次疏伐。在生长疏伐方案的应用过程中,林场严格按照《安徽省森林抚育技术导则》对栽植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估。通过做好松毛虫害预防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提升林木培育效果。

3.3 严控运输管理

林场加大力度管理感染松毛虫的林木,如严禁私采林木,严格做好木材运输和利用工作,使得松毛虫害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林场对木材市场进行了综合管理,通过协调各级管理部门,实现对木材市场加工点的全面检查。例如,在源头上提升林木松毛虫害管理能力,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遵守产地检验规范,做好林木苗圃松毛虫害检验;在苗木运输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检疫审批流程,做好复检工作,坚决避免松毛虫害发生。

3.4 全天候进行管理

林场要求监理公司落实责任,实施全天候、全过程管理,使得防治工作质量达到预期标准。例如,在林场新树种培育工作,林场加强对松毛虫害的预防与控制能力,构建了保障性苗木基地,实施全天候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虫害;通过培育优良抗性品种防治松毛虫害。为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林场对苗木基地加强了管理,如做好造林整地工作,清理杂木与灌木等。实践表明,科学整地、对林地进行修复能够提升苗木质量,增强苗木抵抗虫害能力[4]。

3.5 做好预防工作

在松毛虫害防治过程中,林场考虑到经营需求,每年都会开展林木砍伐、加工等活动,而工作人员在虫害区频繁出入,易导致松毛虫害传播蔓延。鉴于此,林场加强了对林木的检验检疫工作。例如,林场加大了对松树毛虫害的检疫力度,加强对经常发生虫害的区域巡视力度,并改善监测技术,提高林场管理工作的效率[5]。在管理过程中,林场对木材产地进行定点检疫,加强对林木仓储、加工与销售环节的管控,使得林场安全性得以提升。

4 结语

在对松毛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时,林场结合虫害发生规律做好农业防治工作,同时联合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手段,最终通过采取“五字诀”工作方案落实相关工作,保证技术应用取得理想效果,进而提高林场虫害综合治理能力。宛陵林场在松毛虫害综合防治中取得了理想成效,提出的虫害防治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萌萌,王佳昌.园林植物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1):126-129.

[2] 李建华.森林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J].乡村科技,2022,13(3):88-90.

[3] 赵静.杨树主要蛀干害虫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20):96-97.

[4] 杨丽元,刘仁军,赵筱菲,等.油松蛀干害虫及其寄生蜂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1,37(4):701-708.

[5] 王中林.蛀干害虫象甲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J].科学种养,2021(1):39-40.

(責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松毛虫防治技术
是谁吃了松毛虫
松毛虫防治理论研究综述与防治对策
松毛虫家族覆灭记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蚂蚁大战松毛虫
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