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阳大秧歌

2022-11-28李世惠

走向世界 2022年38期
关键词:舞队大秧歌场子

李世惠

600年来,海阳大秧歌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其它艺术门类也产生深刻影响,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006年5月20日,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阳大秧歌的产生与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经济状况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海阳南临黄海,境内多丘陵,系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织融合之地域。海阳人民勤俭,朴实,“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民俗醇朴,士习娴雅……彬彬乎质有其文” 。朴野、犷直、娴雅的古风民俗,为海阳大秧歌的生成、延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和氛围。

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初期。据海阳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抚诰封武略将军。洪熙一年(1425),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衍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这说明:最迟在公元1425年,秧歌就已经在海阳凤城落户、“舞唱于庭”,迄今至少近600年的历史了。

从正月初一秧歌祭祖开始,海阳人几乎每天敬神,这些敬神活动都需要秧歌来参与,这自然就促进了秧歌的不断发展。海阳人对祭祀礼仪的重视,以及海阳用秧歌祭祖的民俗,成为海阳秧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动因。

与此同时,海阳秧歌又兼采众长,不断吸收各种艺术精华。早在200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这也为海阳秧歌后来在音乐方面借鉴黄梅戏、鼓戏等音乐唱腔开创了先河。不仅如此,海阳秧歌还把武术元素吸纳进来。海阳素有习武健身之风,清乾隆年间,盛行八卦、螳螂拳术。经过秧歌艺人的提炼加工,有些武术动作被男性角色吸收运用,逐渐形成新的表演风格。海阳大秧歌中的“乐大夫”有“螳螂门”和“八卦门”之分,即指其借鉴不同拳术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海阳大秧歌表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打鱼狩猎、农田耕作、大夫行医、货郎卖货、锢漏锯缸、艺人卖艺的,还有扮演戏剧佳话、民间故事的等等。这些秧歌贴近生活,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的喜怒哀乐,风趣诙谐、轻松活泼,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喜庆和乐趣,深得大众的喜爱。

表演形式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主要表现欢乐和激昂的情绪;小场子是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表演质朴优美、耍逗有致,生活气息浓厚。

海阳大秧歌的阵容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执事部分,乐队和舞队。执事部分(由三眼枪、彩旗、香盘、大锣组成)排在秧歌队伍的最前列;随后是乐队(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最后是舞队,一般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老头与老婆、锢漏与王大娘、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或戏曲杂扮者。乐大夫是舞队总指挥,走在秧歌队的最前面,承担着指挥秧歌、活跃气氛以及点报节目的作用,是秧歌队伍中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

海阳大秧歌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大”,故而称为“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阵容庞大。一支秧歌队可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仪仗、乐队、舞队角色众多繁杂,不怕人多,多多益善,男女老少皆可参与。

海阳大秧歌表演场面宏大。角色多、阵容大,表演的场地自然就要宽敞,耍小场尚需几百平方米,耍大场则需数千平方米,再加上观众,那场面宏大而壮观。

海阳大秧歌表演气势大。无论是阵势排列、场面调度,还是音乐伴奏,都十分大气、大方,可谓气势磅礴,震天动地。特别是礼仪表演,表演者要进行大幅度地“跳跃”、“抖肩”,这是其他秧歌所没有的。音乐伴奏则是擂大鼓、击大锣、敲大钹,铿锵有力,气势雄壮。

海阳大秧歌这种“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海阳朴野犷直的古风和大度豁达、心胸开阔的气质,展示出海阳劳动人民的气魄与胆略,是海阳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乐观浪漫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因此,海阳大秧歌以其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被全国众多舞蹈学院列为汉族民间舞蹈的必修課程;海阳也因大秧歌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8月,海阳大秧歌“扭”进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精湛的表演令世人惊叹。海阳大秧歌已“扭”出了海阳,“舞”向了全国,步入了世界。

“没有秧歌不叫年”,这句流行语表达了海阳人民的心声。“演秧歌、看秧歌”不仅已成为海阳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成为海阳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海阳人民的精神象征,海阳市地域文化的亮丽名片。

A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yangkos in Shandong, Haiyang Yangko Dance has been listed 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folk dances of the Han Ethnicity in many dancing institutions in China. As a result, Haiyang is named as the Township of Folk Art in China by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in China for its yangko dance. In August 2008 Haiyang Yangko Dance was staged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Olympics, leaving the world amazed by its marvelous performance. It goes throughout the nation and into the world beyond Haiyang.

“A Spring Festival without the yangko dance is not complete.” The popular saying expressed the feeling of Haiyang people. It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activity for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Haiyang people and part of their life to perform and watch the yangko dance, which becomes a spiritual symbol of the Haiyang people and a bright card for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Haiyang City.

猜你喜欢

舞队大秧歌场子
姐妹舞蹈队掠影
宋代“元宵舞队”在郎溪梅渚镇“降福会”里的延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海阳大秧歌为例
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
夏夜蛙鼓
《武林旧事·舞队》之“大小全棚傀儡”等名目研究述议
大秧歌扭起来
土默川大秧歌
每个人都是自我经历的囚徒
不参与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