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农”融合发展研究
2022-11-28吴江萍
吴江萍,刘 萍
(湖南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一、引 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农业、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大势所趋,也是国内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社会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体育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体育社会组织的兴起、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群众健身意识的增强、市场化的进入等,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对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景观资源及乡村体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整合,如何将农村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如何加速构建“以体促农、以旅兴农、体旅农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对于完善农业产业链、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传承农耕文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体育的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振兴,通过体育产业开发,既可以盘活当地的体育和自然资源,又能够引来大批游客进行食宿购等“一条龙”服务,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就业和增收,构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邵凯等通过案例分析、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总结体育产业在我国广东、山东和贵州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发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2]。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陈志军等选择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三个村镇作为实证研究区域,通过问卷搜集数据,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机理,发现旅游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从而实现乡村振兴[3]。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能够优势互补,带来乡村收入增长。农业和旅游业在资源、技术、市场和功能方面优势互补,二者的融合发展可以带来直观的经济收入增长[4]。黄祖辉等采用2005-2018年中国816个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收效应越来越强[5]。乡村体育旅游是“体旅农”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方汪凡等指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促进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和引导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6]。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也是“体旅农”融合发展的形式之一,刘若骞等调研了湖北、青海、贵州、云南等省的十多个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从区域的视角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进行研究,发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已然成为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7]。
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关注较多是“体旅农”融合发展取得的进展,指出“体旅农”融合发展存在的瓶颈,主要研究了乡村体育旅游综合体、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项目、田园综合体等“体旅农”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的现状和前景。较少从产业层面分析“体旅农”的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体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农”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体旅农”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及“体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提出我国“体旅农”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体旅农”融合发展基础
当前“体旅农”融合发展环境良好。在供给侧,政策支持、科技进步、人才回流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需求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体育旅游、田园休闲旅游等项目越来越流行,对“体旅农”融合发展的需求大幅增加。
(一)政策支持
“体旅农”融合发展在农村“三产融合”等相关政策中有所提及。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提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进一步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的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
“全民健身”等相关政策也将“体旅农”融合发展作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2017年1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全民健身持续向农民覆盖和倾斜,农民体育工作既要坚持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根本目标,又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规范和引导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2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促进体旅融合,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摩托车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引导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和体育旅游发展等相关政策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体旅农”融合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二)技术支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21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联合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我国(内地)在世界132个主要经济体中排第12位,在中等收入国家群体中排第1位,也是中等收入国家群体中唯一排名进入全球前30的国家[8]。
互联网、物联网和轨道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互联网、物联网、轨道交通、空中交通、资源与环境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乡村快速及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加速赋能农业产业化、数字化发展,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各地开始积极引进前沿技术并同本地的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高效转化融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及要素生产率,构建现代农村产业结构与经营体系,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互联网技术跨越式地沟通了全国各地的信息,为“体旅农”产业宣传推广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途径。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农村电商环境日益完善[9]。此外,轨道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山区闭塞的大门,打通了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提高了乡村地区群众的普遍收入,也满足了城市地区人群的休闲与健康需求,助力乡村振兴。
(三)人员保障
由于政策利好及乡村业态的复兴,部分乡村劳动力选择回流创业,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员保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0年1月发布的《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近年来,返乡入乡创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有效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稳定扩大就业效果逐步显现[10]。据统计,2020年,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到1010万人,比2019年增加160万人,同比增长19%;并且,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层次有所提高,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项目中,85%以上属于一二三产业融合类型,广泛涵盖产加销服、农文旅教等领域。总的来说,在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返乡创业,三产融合项目受到返乡创业人员的广泛青睐,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员支撑。
(四)经济基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2000多年前《诗经》中的悠悠吟唱,诉说着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1年,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了18.5%。2019年、2020年我国人均GDP连续突破1万美元,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较上年增长4.7%,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人民生活质量跃上了新台阶。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健康、情感等。因此带有乡情与乡愁等情感因素的乡村地域文化逐渐受到城市化人群的青睐,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作为健康产业与幸福产业,成为新时代的热门产业,新时代背景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五)市场广阔
主观层面上,现代生活中,人民群众对于各种文娱产品的内在需求日渐增加,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消费需求偏好个性化、多元化,以及享受型、体验型需求增加,为市场创新与产品研发提供了明确的全要素需求导向,进一步助推了“体旅农”融合发展。在健康需求方面,由于现代化的工作特点及生活习惯,人们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2020年又受到疫情严重影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及重视程度较以往大幅提升。因此,在消费需求多元化及个性化的背景下,打造“体旅农”融合发展的多元产业链,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现实需求。
客观层面上,充裕的假期为居民参加文娱活动提供了机会。根据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三次修订)可知,当前我国居民全年放假时间为107天,这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旅游活动、农事体验等多项活动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时间。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经济需求、健康需求、娱乐需求要求“体旅农”多业态尽快实现创新融合发展,“体旅农”融合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
三、“体旅农”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体旅农”产业融合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管控放松、市场需求等因素的推动下,体育、旅游、农业产业层面出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化的现象,并逐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再生,推动产业链延长及产业升级,最终形成更大更复合的经济效应新业态。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代做好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总抓手。因此“体旅农”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必须以农为根基,以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要目标,即实现农村、农业、农民与体育旅游深度协同与内生式发展[11],“体旅农”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见图1。
图1 “体旅农”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一)从农村角度梳理“体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第一,“体旅农”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包括体育设施、交通网络设施、餐饮住宿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以及科技服务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第二,“体旅农”融合发展助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统筹整治与绿色优化,加强农区改造、闲置土地利用、绿化美化等生态保护措施,改善村容村貌,重塑乡村形态,推进生态振兴。同时,旅游的本质特征要求“体旅农”融合发展需遵循差异化发展原则,乡村特色与体育旅游的互融共生离不开特色文化,包括乡村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文化等,实现“体旅农”融合发展需要对独具地域吸引力的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宣传,这不仅对我国各族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作用,更是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发展,塑造文明乡风的有效途径。第三,“体旅农”融合发展是乡村地域系统与体育旅游系统耦合联动、内连外通且互融共进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聚合形成的新型交叉系统,具有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对乡村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向而言也更好地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发展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助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成,有利于形成乡村协同治理新体系,促进乡村有效治理[12]。
(二)从农业角度梳理“体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第一,“体旅农”融合发展呈现多主体多亮点多功能样态,辐射带动作用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有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及形成农业产业集群,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兴旺。第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体旅农”融合发展能够直接将农村传统农业经济带入农村服务经济阶段,由农业居于首要地位阶段跨过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及成熟阶段,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仅打破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直接由第一产业转变成为第三产业,也打破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第三,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更离不开农产品标准化与品牌化。“体旅农”融合发展有利于地区品牌形象的建立,地区品牌影响力能够直接提升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建立地区与产品联合品牌,扩大农产品销售路径、提高农产品总收益。
(三)从农民角度梳理“体旅农”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
第一,“体旅农”融合发展能够带动形成健康服务新业态,增加乡镇居民收入的同时提升乡镇居民健康意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第二,我国大约70%的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农村地区,已建成的旅游景区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13],实现“体旅农”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农民的创业率、就业率、致富率,如流转土地用于开发旅游项目,农民即可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经营农家乐、销售特色农副产品等均可获得经营性收入,“体旅农”融合发展进一步丰富农民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生活富裕。第三,当前,农村人口文化素养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且人口结构出现“刘易斯拐点”,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所在,“体旅农”融合发展可为农村吸引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外来人才、推进服务乡村地方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引进创新型技术等,对乡村振兴的长远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产业振兴与教育振兴,可减少劳动力大量外流,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体旅农”融合发展的路径
(一)规范“体旅农”治理模式
“体旅农”融合发展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将“体旅农”融合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体旅农”融合发展需要多个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村现代化不只包括“物”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并且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实现“体旅农”高效融合发展,政府、各级部门、社会组织和广大村民都应参与其中。
首先,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政府应对“体旅农”进行深入科学调研,基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农情以及现实需求制定发展目标、实施标准、评价量表,科学的发展目标是“体旅农”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厘清“体旅农”融合发展相关部门的职权边界与职权内容,加强市场监管,维护秩序公平,进一步为市场主体放权赋能,激发“体旅农”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其次,各级部门要在“体旅农”融合发展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之后,体育部门、旅游部门、农业部门、交通部门、规划部门等应实行联合管理模式,或设立专门机构将各部门资源力量汇聚进行统一沟通部署,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治理,形成综合效应。同时,乡村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社会组织在“体旅农”融合发展体系中具有连接政府、社会、群众的纽带作用,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进乡村体育社会组织、农业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壮大,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简化注册审批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沟通合作,最大效度发挥其纽带作用[14]。最后,要调动乡村村民在“体旅农”融合发展中的自治热情。建立乡村“体旅农”融合发展自治平台,明确责任、义务与权力范围,激发村民自治热情,营造良好自治氛围,发挥乡村治理主体的能动性,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打造高效营商环境。如上海市宝山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社区通”网上工作系统,党员干部和村民实名认证,书记当“群主”、党员为中坚、群众为“铁粉”,干部群众便捷互动,群众需求精准把握,群众问题快速处置,网上网下践行群众路线,提升了党建引领下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再如湖北省秭归县面对人员居住分散、村委会服务半径大、群众利益协调难等问题,将行政村适度划分为若干个村落,实现党小组在村落内全覆盖,以村落理事会为自治主体,强化村落管理制度保障,吸引群众有序参与“幸福村落”建设,真正让村民自治落地生根,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神经末梢”管理缺位和失灵问题。
(二)挖掘“体旅农”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是乡村的底色,传统农耕文化可以增加“体旅农”项目的文化底蕴。首先,在满足村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对特色农耕环境、农耕仪式、节庆活动、农耕活动等地域特征鲜明的农耕文化进行农业景观开发及旅游产品设计,将其穿插到乡村体育旅游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及经济价值,也可以增加乡村体育旅游活动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建筑遗产发展旅游业。乡村文化建筑的乡土性与多元化是乡村独特文化的符号标识。浙江金华的诸葛八卦村便是开发和利用乡村文化建筑遗产的最好例证,诸葛八卦村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且建筑格局呈“八阵图”样式,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独特的建筑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及历史爱好者。最后,要深入挖掘、整理、抢救民俗体育项目,开发运用其文化内涵,结合地域特征将其与旅游业、农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乡村体育旅游品牌,带动农业农村农民向好发展。可以借鉴一些城市挖掘“体旅农”文化内涵的成功案例,譬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举办射箭、摔跤、赛马、棋艺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促进了“体育+旅游”“旅游+马文化”“旅游+养生”等多元产业融合。浙江省莫干山镇庾村的莫干山跑山赛将“干将莫邪”的文化元素融入体育赛事中,称每位选手为“林中侠客”,并颁发特制的“干将莫邪”奖牌,将文化元素与体育元素融合,有效提升了莫干山旅游文化及体育赛事的品牌知名度,促进了莫干山“体旅农”产业融合发展。山东临淄将蹴鞠文化与齐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打造以足球文化为标识、足球产业为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并形成“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并成功带动了“体旅农”相关产业发展。
(三)培养“体旅农”复合型人才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返乡创业的人员有所增加,为“体旅农”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员保障,但是伴随“体旅农”融合发展的进程加快,复合型人才匮乏问题逐渐显露,而人才是“体旅农”实现可持续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口结构失衡、人口教育程度较低、人才专业水平及综合素质偏低、涉农人才同质化、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仍然存在。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2016-2019年间中等职业院校缩减815所,在校生人数减少约22.54万人[15],“体旅农”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凸显了乡村地区教育培养系统的人才供给与乡村“体旅农”产业系统的人才需求存在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供给质量有待提高、产教脱节、思想异化等矛盾。因此,要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人才培养与供给体系应与“体旅农”融合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第一,应加强政府系统、教育系统与乡村产业之间的信息传递,政府依据乡村产业需求为教育部门提供短期+长期的人才需求报告,面向“三农”搭建“政策链+教育链+产业链”的“三位一体”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为乡镇教育方针的具体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依据,同时,依据报告需求增设涉农院校及“体旅农”相关专业,实现对乡村人才需求的精准把控与精准供给。第二,拓展学科建设思维,建立融合体育、旅游、管理、农业的跨专业培养模式,提高乡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深化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到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中,包括学校多学科专业指导、企业实践基地、研究示范平台等,实现跨界综合培养模式,为复合型人才的长效高质供给提供坚实保障。第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用好人才的前提,乡村地区要加大对人才要素的政策倾斜与投入,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人才充分的归属感与获得感。如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搭建孵化共享平台、搭建校地合作平台。2020年,晋江市设立1000万元农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建立高素质农业农村“双创”团队38个、大学生经营规模农场50家,实现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万元,同比增长9.2%。
(四)繁荣“体旅农”产业市场
产业政策具有引领市场导向、弥补市场失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等作用,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尤其离不开产业政策支撑[16]。推进乡村地域“体旅农”融合发展既需要重视宏观政策制定,也需要重视微观政策落实;政策制定既要注重整体性,也要注重针对性;政策落实既要求衔接性,也要求灵活性,要充分把握国情、乡情、农情,明确“体旅农”融合发展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发展目标、推进流程等,做到宏观系统把控,微观精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体旅农”互融互通互联。首先,应充分依托乡村独有的资源。乡村地域系统是在乡村地域内,由地域内的自然环境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人力储备、文化资源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开放系统[17]。“体旅农”融合发展应充分依托本地全要素生产资源,如乡村自然环境、区域条件、特色农产品、地域文化等,发挥比较差异,打破行政壁垒,挖掘各要素的内在耦合机理,打造优势互补、内外联动、内生式的差异化产业融合业态,提升品牌效应。各要素交叉耦合发展能够产生强大动能促进乡村经济整体稳定发展,如举办马拉松赛事,可将地方博物馆、地方特色产品展销处、特色景点等作为起点或终点,通过赛事带动本地及周边旅游、农产品销售业发展,实现“体旅农”产业融合发展效应。部分乡村地区可依托创意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推广农耕体验、节庆采摘、科普教育等业态。生态优美、环境宜人、多温泉小溪的乡村地域,可发展运动保健康复产业、运动健康管理服务业、养老业等,提供“吃、住、游、康、养、健”一体化服务,进而放大“体旅农”产业融合效益。其次,要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设施、运动健身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服务的整体体验感,为“体旅农”实现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一批生态综合示范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乡村休闲旅游点和精品线路,并持续举办生态体育旅游节、中国-东盟山地马拉松赛、攀岩精英挑战赛、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促进“体旅农”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
(五)共建“体旅农”生态乡村
首先,政府在产业规划时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尚未开发的地区,要坚守生态底线,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资源开发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质量的绿色标尺,开发过程中要注重设计创新与原始生态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对开发空间的绿化美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对于已经开发的地区,应根据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实际情况,探寻环境治理科技跨代利用的治理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与效度,提升环境修复能力,改善农村生态及人居环境。其次,各级部门要自上而下加强对建设“体旅农”生态乡村的监管。政府应确立以生态保护为评价杠杆的政绩观,设立各级环境保护巡查部门,层层落实,严守绿色乡村底线,以确保各级部门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的充分落实。还可以开设环境污染群众举报投诉平台,更新信息搜集渠道及反馈途径,开发一套制度化、立体化、智能化的生态信息系统,创新信息管理处理模式,推动现代互联网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广域运用[18]。并且,要积极宣传绿色发展的观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优美、环保舒适、绿色健康的理念融入乡村建设当中,树立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的绿色观念,推进乡村生产及生活体系的资源化利用与旅游化开发。如成都大邑县祥和村的稻乡渔歌田园综合体,它已经成为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生态村标杆。这里以农业为基础,建设3000亩稻鱼稻鸭稻果共生、有机黑稻种植等种养试验田,使得鱼类亩产增加4倍,水稻增产100~150千克/亩,并建设智慧农业体系。同时,挖掘祥和村村落原始文化,运用美学理念对乡村风貌进行整体设计,先后获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都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十大最美川西林盘”等多个头衔,年接待客群达32万人次。
五、结 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旅农”融合发展聚集了体育、旅游、自然生态等元素,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中国乡村重要的发展方向。“体旅农”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必须以农为根基,以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要目标,注重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创新治理模式,充分运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当地的文化内涵,培养专业的人才,实现农村、农业、农民与体育旅游深度协同与内生式发展,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研究“体旅农”融合发展,对于繁荣乡村旅游产业市场、共建“体旅农”生态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