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11-28王中颖
■ 王中颖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新时代,探讨“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探索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具体表现,也是思政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矢志不渝,坚守信念
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思想的清醒,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以董必武、陈谭秋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活跃在鄂豫皖边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在大别山地区生根发芽。大别山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怀抱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不畏牺牲,奋力抗争,几十万英雄儿女用鲜血铸造了28年红旗不倒的光荣历史。
(二)不畏艰险,顾全大局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军民将革命胜利放在首位,从大局出发,服从党的命令,严守党的纪律,不畏艰险,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民党以优势兵力发动的全面进攻,中原区部队从大局出发,在极端不利条件下发动突围,期间为了掩护主力转移,皮定钧旅孤身向东突围,成功造成敌军的误判,为主力争取了宝贵时间。1947年,中共中央将大别山地区作为实施战略反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此时的刘邓大军虽然尚未从上一场战役中修整过来,但面对中央的命令,仍然义无反顾地向大别山地区进发,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在大别山20 多年的斗争历史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别山军民服从党的领导,从革命胜利这个大局出发,在关系革命成败的危急时刻,敢于牺牲,挺身而出,勇担重任,彰显了大别山军民不畏艰险,顾全大局的优良品格。
(三)同舟共济,团结一心
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一心为人民谋利益,注重维护人民的利益,通过土地革命,使得鄂豫皖苏区的人民分得土地,日常生活中帮助百姓排忧解难,并在部队内执行严格的纪律,严禁侵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为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由于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才能在国民党的长期围堵之下,汇聚起生生不息的革命力量,万众一心,前仆后继,英勇战斗。
(四)开拓创新,勇当前锋
在斗争十分艰难的时期,面对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大别山军民不仅敢于战斗,更善于战斗,能够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战斗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取得战争胜利的新道路,“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的游击战术正是徐向前在指挥战斗时总结出的。面对孤立无援、物资不足的局面,刘邓大军能够自己动手,解决衣食问题。大别山军民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别山战争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革命胜利之路,克服重重考验,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二、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立根固本,筑牢信仰之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调动全民族的力量,攻坚克难,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升人民福祉。这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支撑,更需要有牢固的精神保障。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时代,思想理念的传播跨越国界,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因此立根固本,筑牢信仰之基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树人要以德为先,要用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培育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别山精神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将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之中,为大学生补足精神之“钙”,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二)丰富资源,开拓育人渠道
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军民在28 年抗战过程中形成的,大别山这块红色沃土,经历了大小数十场战役,记录了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战斗、生活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随着大别山地区的开发,这里的红色景点、博物馆等资源相对成熟且丰富。如果将这些红色资源有效整合,并提炼升华,将极大地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开拓育人渠道。并且大别山的文化资源具有本土特色,贴近生活,易于感知,通过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首首红色歌曲、一处处战争遗迹,让在现场并身处新时代的大学生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识到美好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砥砺初心,提升育人质效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发展将迎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要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之中,践行初心使命;要和全国人民一道,将青春汗水挥洒在祖国的沃土上;要有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决心,迎难而上。传承大别山精神,就是要将其精神内核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将这份精神力量外化为行动,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热血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三、大别山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如何提高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问题,是如何触动灵魂激发行动的问题。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要在全面掌握大别山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以贴合年轻人、贴合时代的方式,将大别山精神自然融入思政教育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走进课堂,传承红色精神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起到了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作用。在思政课堂讲授大别山精神符合课程授课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同时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既能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又能提升思政课的内涵和针对性。大别山精神进课堂首先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入手,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课程中引入不同时期大别山斗争故事,或以专题的形式讲授大别山精神。其次辅导员老师应召开以大别山精神为主题的班会或活动,例如故事分享、主题辩论、朗诵比赛、红歌比赛等,让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加深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最后大别山精神应融入专业课课程思政中,大别山精神内涵丰富,历史久远,典故众多,可以在大别山精神中找到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大别山精神有机结合。
(二)深入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从实践中得来。推进大别山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要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认知,在行动上向榜样看齐,提升思政教育的转化效果。带领学生走进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大别山革命遗迹,那里有丰富的图片、实物、影像和声音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别山的峥嵘岁月;邀请或走访革命先烈的后代,近距离听他们讲述革命的故事,强化对大别山精神内涵的理解;组织学生志愿服务队,帮助革命老区人民解决困难,这既是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真诚回馈,同时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别山精神,传承大别山精神。
(三)拓宽渠道,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人们沟通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短视频平台、微信、微博等开始并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新媒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为人民的生活、娱乐、学习提供了便利。但这些平台同样对一些图谋不轨、包藏祸心的有心人士开放,歪曲事实的言论、负面消极的信息、不经验证的谣言造成的舆情越来越多,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正在面临挑战。因此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让主流价值观占领新媒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革命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平台传播的主旋律。在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大别山精神时要采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录制短视频、制作微电影等,用大学生熟悉的方式讲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其对大别山精神的亲切感,从而强化其对大别山精神的认同,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报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