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2022-11-28刘建华黄亮朝

人民黄河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

刘建华,黄亮朝

(1.郑州大学 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 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受地理条件等制约,沿黄各省(区)经济联系度历来不高,区域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山东是黄河流域经济体量最大的省份,也是黄河流域唯一一个东部省份,但其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并没有建立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1]。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山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同属黄河下游、经济体量位于黄河流域第二位的河南省,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以改革开放创新联动蓄积发展势能,全方位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生态保护示范区、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推进河南和山东两地协同发展,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生倍增效应。

众多学者分别从大都市带、大都市区、都市圈、巨型城市区、城市群、经济圈等多个视角开展了城市发展研究[2-7]。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从大城市向都市圈转变的阶段[8],肖金成等[9]认为都市圈是形成一体化城市群的重要前提条件,张学良等[10]认为跨区域、精准化的都市圈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经济圈是都市圈演进的结果,是都市圈发展进程中寻求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阶段,其不仅涉及城市的地理空间,而且还涉及城市的经济空间,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12]。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差距明显,城市群边缘地区发展水平较低[13-14]。对此,有关学者从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九大都市圈为鼎构建“核心城市—都市圈—发展轴—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15-16],但基于流域单元视角进行跨区域经济圈联动发展的研究较少[17-18]。针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以及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笔者参考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思路,对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与研究方法

1.1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

综合考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山东省《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及济郑(济南—郑州)高铁、商雄(商丘—雄安)高铁、鲁南(日照—兰考)高铁建设,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应包括郑州都市圈的郑州、开封、许昌、新乡、焦作、洛阳、济源、平顶山、漯河9个地级市(以下简称“郑州经济圈”),山东省会经济圈的济南、淄博、泰安、滨州、德州、聊城、东营7个地级市(以下简称“济南经济圈”),以及同属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菏泽,分属中原城市群的鹤壁、安阳、濮阳、商丘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济宁,共计22个地级市,如图1所示。

图1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示意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和人口(2020年分别为7.61万亿元和1.2亿人)超过成渝双城经济圈(2020年分别为6.82万亿元和1.04亿人),发展潜力巨大。郑济两市高速公路连通,未来将建设两条直达高铁,已有一定的合作基础。2020年6月济南市人民政府、郑州市人民政府已签署协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沿黄生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协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1.2 研究方法

引力模型是测度区域发展联系的常用方法[19-20],本文采用城市间高铁最短通行时间和地区生产总值复合指标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预测济郑高铁和鲁南高铁全面贯通后郑州与济南经济联系强度,公式如下:

式中:R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G为引力常数,通常取值为1;Mi、Mj为城市i、j的地区生产总值,未来年份的地区生产总值根据2020年增长率进行推算;Dij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高铁最短通行时间(从中国铁路12306官网获取),未来年份的最短旅行时间根据两市高铁实际运行距离除以时速310 km/h进行推算;b为距离指数,取值为2。

2 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意义

2.1 理论意义

(1)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看。从经济地理学空间异质性视角审视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川渝、长江中游、长三角等城市群发展具有沿江分布的特征,而黄河流域形成的都市圈多以省会为中心,沿黄城市群所包括的城市并不完全属于黄河流域,行政区划与流域界线不一致给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21]。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应注重黄河流域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行政区域单元向以黄河生态系统为主导的流域单元拓展。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城市群部分城市分属长江、淮河、海河流域,而郑州经济圈和济南经济圈紧邻黄河干流,被黄河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郑州经济圈与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一主两副”协同发展的格局。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明确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布局,胶东经济圈主要依托港口向日韩等海外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发展,鲁南经济圈主要对接淮北地区。根据肖金成[22]对城市辐射范围的界定,郑州市和济南市的城市常住人口分别超过500万人和300万人,辐射半径分别为150 km和100 km,而郑济之间直线距离为377 km,如果不能统筹这两个经济圈发展,其中间地带就会继续成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洼地。因此,打破原有城市群格局、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可以成为经济地理学中行政区域单元向流域单元拓展理论的新发展。

(2)从生态文明视角看。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普遍高出两岸地面4~6 m,部分河段高差在10 m以上,最大高差超过20 m,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黄河下游地区面临洪水风险大、水资源匮乏、河口生态退化等问题,同时黄河下游地区人口、产业集中,承担着行洪滞洪沉沙的防洪功能、华北平原特殊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在防洪安全方面位于郑州经济圈的黄河下游宽河道可有效缓解济南经济圈窄河道洪水压力,在水生态方面河口生态状况会反过来影响黄河下游河道健康,因此黄河下游地区必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受行政区划的分割,豫鲁两省交界处黄河治理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难题。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打造黄河生态保护示范区,符合“生态共治、环境共保”的生态文明思想,将成为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和治理大江大河的标杆。

(3)从双核结构视角看。陆玉麒[23]提出的双核结构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由港口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双核结构。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水运的低成本使两城市之间产生密切的要素流通;另一方面,随着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高铁、高速公路等成为城市之间要素流通的主要方式。基于双核结构理论的“双城”联动可以定义为区域内的两个规模、能级相当的城市为了实现共同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跨区域联动发展,形成有序的竞合关系[24]。

由于黄河河道摆动和三角洲泥沙淤积,因此没有形成大的港口城市。尽管济南算不上双核理论中的港口城市,但其对外开放水平很高。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可通过济南经济圈连接青岛港,形成最近的出海口。此外,郑州和济南之间规划了济郑、鲁南两条高铁和多条高速公路,具有非常好的连通性,而且黄河下游适宜的中水河槽已初步形成,河槽形态正在向有利于通航的方向发展,河势正逐步得到控制,豫鲁黄河复航的河道和通航流量条件已基本满足,建设黄河下游生态航道将进一步促进郑州、济南两个经济圈的发展。因此,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构建,无论是从流域自然条件来看还是从高铁、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来看,都符合双核结构理论中“双城”联动的构成要素。

2.2 现实意义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需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形成‘一字形’‘几字形’和‘十字形’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一字形’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支持西安、郑州、济南等沿黄大城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郑州、济南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城市群,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必将产生协同倍增效应。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黄河郑州至济南段是典型的“豆腐腰”,河道上宽下窄、险工险段多,是防洪除险的重点河段;2 500多年来,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 500多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导致沿岸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目前豫鲁两省黄河滩区还居住有约190万群众,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因此,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发挥郑州在黄河流域的枢纽作用,增强郑州和济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及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现实要求。

(2)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山东省在黄河流域经济体量最大,2020年进出口总额为河南省的3倍多,河南可借助山东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山东省经济活动多集中在省内循环,与黄河流域其他省(区)没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而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是黄河流域省际贸易量最大省份,如2017年,山东省的省内贸易量达到了20.71万亿元,约为排名第二的河南省的2倍;河南省的省际贸易额为11 627.1亿元,是山东省省际贸易量的2.35倍。山东省融入国内大循环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加强与河南省合作,进而建立与西部其他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体在地理上都有一面是面向海外的,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我国西南部地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急需建设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以贯通我国东西部、连接南北方。因此,推动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建设,连接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连通我国东西部和南北方,将黄河流域域内和域外联系起来,对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

(3)促进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大循环”“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关键举措,是缓解南北方分化日趋严重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分化态势日趋明显,南方发展明显快于北方,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如图2所示,2020年与2010年相比,人口集聚度南方上升而北方下降,经济总量占比(GDP占全国比重)南方由57.08%提升到64.59%而北方由42.92%下降至35.41%。2020年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北方地区的21.03%,人口占北方地区的20.69%,在促进南北地区联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推动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进而东扩至青岛、西扩至兰(州)西(宁)城市群,形成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隆起带,有利于促进我国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图2 2010年与2020年我国南北方人口和经济占比

(4)推进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分别提出“推动省际协作和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和“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等。全国共有42处省际交界区,这些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受行政壁垒、政府之间沟通不畅等影响,其发展容易受到忽视。黄河下游地区和谐发展水平呈现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郑州和济南虹吸效应大,豫鲁交界地区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水资源匮乏,第一产业占比大,区域内部围绕水权、污染、建设项目等方面的争夺难以消弭,在保障黄河安澜、生态环境治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产业合作等方面难以有效协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高质量发展[25-26]。因此,推进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豫鲁交界地区行政区划的束缚,避免单纯虹吸效应,改变豫鲁交界地区经济发展边缘化状况,推动各城市在生态、交通、文旅等领域协作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省际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3 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可行性

3.1 地缘与交通优势

河南与山东虽然毗邻,省会郑州与济南的直线距离只有377 km,但两地之间的高铁需要运行3~4 h,普通列车需要运行7 h。高铁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济郑高铁、鲁南高铁、商雄高铁的建设将促进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的区域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如图3所示,2021年郑州与济南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为394.08,若未开通新的高铁路线,则2026年郑济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将增长至594.93;若鲁南高铁在2023年全面贯通,则2026年郑济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将增长到1 553.77;若鲁南高铁和济郑高铁分别在2023年和2024年全面贯通,则2026年郑济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将增长到3 559.25。此外,商雄高铁的开通将使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南北贯通,商丘、菏泽、聊城之间通行时间缩短至30 min以内,至北京的时间缩短至2 h,极大地加速区域内要素流动、提高经济联系强度。

图3 高铁开通对郑州与济南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影响预测

在区域内部交通网络方面,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各地级市同属黄河下游区域,地域上的邻近性和良好的通达性,构成了以黄河为纽带、以郑州和济南两市为区域中心的沿黄廊道。郑州经济圈、济南经济圈到2025年将基本实现经济圈内1 h通勤、省内各地2 h通达。在外部交通网络方面,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地处中原腹地,是联系西北、西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中心,同时又是连接欧亚各国的重要区域。区域中心城市郑州是中国最大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拥有亚洲最大列车编组站和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目前“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形成,2020年中欧班列(郑州)开行1 126列,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国际网络布局,“空中丝绸之路”已连接欧美亚三大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济南作为京沪往来必经之地,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国家规划的十大区域性客运枢纽之一,2020年中欧班列(济南)开行542列,位居全国前列。

3.2 经济、科技和产业基础

2020年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为7.61万亿元、常住人口为1.20亿人、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26万亿元,以占豫鲁两省50.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两省GDP总量的59.41%,经济密度为两省平均水平的1.17倍、人口密度为两省平均水平的1.18倍。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不仅是黄河下游的经济中心,而且是高科技研发中心,众多部属高等院校与国家科研机构云集于此,拥有216所高等院校(其中郑州市67所、济南市41所)、11个国家级研究所、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同时还有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个全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个自主创新示范区、1个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位居前列,具有良好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基础。

郑州经济圈和济南经济圈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基础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020年,郑州经济圈和济南经济圈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1.16%、52.68%,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 236.27亿元、11 119.80亿元,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98 7。郑州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兴材料、现代食品与加工、铝加工制品等6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济南打造了“精品钢、装配式建筑”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3.3 农业、文化资源丰富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灌溉条件较好,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地。2020年,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耕地面积853.25万hm2,粮食总产量达7 508.53万t(占全国的11.22%),夏粮与秋粮产量均衡(二者之比为52.44∶47.56),肉类产品总产量651.67万t、禽蛋产量543.88万t、奶产量374.21万t,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属黄河流域及华夏文明最核心发源地,两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密不可分,具有加强合作的基础和动力。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具有黄河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大运河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史前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古都4个(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8处(郑州“天地之中”古建筑群、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丝绸之路河南段、泰安泰山、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中国大运河河南山东段、齐长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0项,有公共图书馆198个、各种博物馆535个,有世界地质公园4处(云台山、嵩山、泰山、王屋山-黛眉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19处(少林寺、云台山、清明上河园、安阳殷墟、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八里沟、泰山、天下第一泉、“三孔”、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4A级及以上景区218处。

4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空间布局及建设举措

4.1 空间布局

依托综合交通干线和黄河生态水系,发挥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各地比较优势,构建“一区、两核、三带”为主体的空间布局(见图4),向东对接日韩等海外地区,向西对接郑洛西发展带、黄河上游及“一带一路”地区。

图4 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一区、两核、三带”空间布局

(1)一区。一区即建设省际交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黄河下游金三角(濮阳、菏泽、聊城)建设[26],充分发挥豫鲁两省交界地理优势和区域融合发展的桥梁作用,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深度合作,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为省际交界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引领。

(2)两核。两核即围绕郑州、济南两大核心,培育现代化经济圈,着力提升其影响力、聚合力和辐射力,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合作,带动黄河流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3)三带。三带即沿黄生态经济带、沿郑濮聊济高铁发展带、沿郑开菏济高铁发展带。①沿黄生态经济带。推进入河排污口、黄河滩区环境综合整治,系统保护沿黄湿地群落,同时,积极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开展郊野公园、生态防护林保护提升行动,聚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②沿郑濮聊济高铁发展带。紧抓济郑高铁建设机遇,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构建豫鲁合作北部通道,通过郑西(郑州—西安)、郑万(郑州—万州)、西兰(西安—兰州)、兰新(兰州—新疆乌鲁木齐)高铁等,打开山东通往中西部地区的高铁通道,使其成为沟通黄河下游和中上游的重要纽带,推进鲁西崛起、中原振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③沿郑开菏济高铁发展带。把握鲁南高铁建设机遇,通过与京沪高铁、郑徐高铁和建设中的商雄高铁等国家干线铁路实现互联互通,构建豫鲁合作南部通道,加强鲁南地区与中原经济区的合作交流,助推豫鲁两省高效便捷地承接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区的产业转移。

4.2 建设举措

(1)加强豫鲁毗邻地区发展。规划先行,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豫鲁两省联手上报国务院,争取把构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规划,组织编制“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推动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出路是合作联动,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各地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和完善政府之间的协调沟通机制,增强区域合作意识。把握经济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共同支持濮阳、菏泽、聊城等城市共建科创平台,共享创新成果,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和创新体系布局,推动濮阳建设豫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分类推进周边市(县、区)加快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巩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形成豫鲁省际交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郑州经济圈和济南经济圈协同发展提供桥梁。

(2)保障黄河安澜和生态共治。按照国家生态格局要求,出台豫鲁跨省黄河防洪规划,实施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合理编制沿黄滩区综合治理规划,统筹左右岸、衔接滩内外、协同产城人,以打造“幸福河”为目标,以沿黄河道、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为基础,以重构高滩、中滩、嫩滩空间格局为抓手,构建黄河下游综合生态廊道,从根本上破解“二级悬河”、游荡性河势等不利河道形态;建立统一联动的豫鲁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设立统一的水生态治理标准,确保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集中安置滩区居民,完善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滩区生产生态产品,促进滩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湿地产业等转型。

(3)巩固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郑州经济圈和济南经济圈东西向有济郑、鲁南两条高铁连通,南北向有商雄高铁连通,应巩固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格局,打通“断头路”,完善豫鲁省际衔接路段,推进G240、G327、沿黄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以郑州、济南为枢纽连接黄河下游区域的陆路大通道;提升郑州航空港枢纽地位,增强济南、菏泽机场功能,推进鲁豫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持续改善航空网络通达性;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建设集运输、仓储、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议豫鲁两省政府积极对接并向上级部门报告,通过航道疏浚、河势控制、碍航建筑物生态改造、港口码头建设等方式协同推进豫鲁黄河复航及生态航道建设。

(4)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豫鲁沿黄科创大走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营造优良创新生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好“黄河人才计划”,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柔性引入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推动平台、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出台政策推动济南信息技术产业、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等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向黄河中上游扩展;合作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创建农业区域品牌,发展现代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新兴材料等产业集群,开创沿黄地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5)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强郑州济南双城经济圈各市合作交流,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平台。讲好“黄河故事”,加大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传承挖掘和保护利用力度,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河口国家公园、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等重大文旅工程建设,提升“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华夏文化、齐鲁文化”的认同感和感召力。联合举办高端文化活动、重大展会、重大赛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推进农旅、林旅融合,共同打造文旅品牌、精品旅游线路,推行旅游景点一票通,实现旅游协作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黄河流域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