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综述

2022-11-28付安玲孙艺菡

关键词:培育时代国家

付安玲,孙艺菡

国家观是人们对国家及其相关的重大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有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厘清国家性质与国家理念,引导大学生客观看待国家安全、外交、发展、统一等重大问题。 对近年来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有助于总体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研究动态和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总体而言,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一、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与本质的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从“国家一般”理论出发,对国家的起源进行了研究与剖析,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 郎丽(2021)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一般”理论中国家起源的规定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国家观是对国家起源问题的首次科学揭示,他们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一个国家起源的根本动力,把国家社会中各个阶级的对立视为国家起源的直接动力,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与阶级分化的客观历史进程[2]。卜晓东(2014)立足于当时社会背景对国家的起源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在当时,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分化,生产活动与交换活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家作为一个可以管理社会生产、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的管理机构,便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3]。

关于国家的本质,刘志明(2021)结合列宁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关于国家本质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性质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剥削阶级的国家注定会沦为在国家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针对被压迫阶级的强有力武器[4]。 郎丽(2021)在深入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本质学说具体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家的本质进行了深刻阐述,指出国家本质上不仅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维护自身权益的工具,体现了国家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也在国家的不同阶级之间扮演着利益“调停者”的角色,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二)关于新时代国家观概念内涵的研究

关于国家观概念内涵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国家意识说、国家态度说和国家观念体系三种。 许纪霖(2017)将国家观视为一种国家意识,具体包括国家主权意识、特定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政治法律共同体意识[5]。 汪先平(2011)则更倾向于将国家观视为一种态度,认为国家观就是对祖国的一种相互依存的态度,是某种程度上的“共存观”[6]。 刘苏影(2019)认为国家观是国民政治观的核心部分,指出国家观主要包含人民对国家统一以及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根本看法与观点,是国家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7]。 陈梓锋(2020)也侧重于从国家观念体系层面,对国家观的内涵进行研究,认为正确的国家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在全面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后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所形成的国家观念[8]。 郭灏(2017)将国家观分为三个方面,认为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观念体系,包括“祖国同国家相统一的本体观”“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相统一的利益观”以及“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相统一的责任观”[9]。 宋慧敏(2020)研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包含了以‘和合’为核心的包容性国家文明观、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唯物主义国家历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国家治理观、以国情为基础的特色型国家道路观,以及以和平为主旋律的国家发展观。”[10]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对新时代国家观的概念内涵作了界定,例如吕其庆(2015)通过对比横向纵向两个维度,认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的国家观应是分享国家发展喜悦、分担国家发展困难的国家观,鼓励青年大学生切实做到坚定国家自信、胸怀使命担当[11]。 李洁(2019)以实现伟大梦想、提升国家认同、找准自身定位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指出新时代的正确国家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基础,在“审视新时代中国自身发展及处理国家关系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12]。 田红芳(2020)对大学生国家观进行了针对性分析,认为大学生的国家观就是他们对于国家问题根本的观点与看法,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国家意识与国家认同,具体呈现着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爱国行为[13]。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新时代国家观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内容缺乏一定的时代性,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内涵的研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合不够紧密,关于国家观概念内涵的时代性研究有待拓展与深化。

(三)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内容的研究

立足于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科学指导下积极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下,在民族化、国际化、时代化的基本遵循下,有效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内容的进一步落实与创新,已成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议题。 高京平、王璐(2015)以如何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风险挑战为切入点对新时期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展开分析,认为新时期国家观教育应以爱国主义为精神内核,教育内容应包括国家主权观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国家利益观教育以及国家发展观教育四个方面[14]。 冯秀军(2019)基于培养爱国报国、知国懂国时代新人的现实意义指出,正确的国家观教育还应包括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坚定自信以及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15]。 田红芳(2020)从整体性、现实性、过程性等多重维度对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观教育理应包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了解与认同[13]。 霍冬雪(2019)通过对新时代青年学生国家观教育主体性内容的论述,阐明了国家观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对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分析丰富了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层次,即个人与国家辩证统一的内容[16]。 李建军(2010)从公民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国家观战略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就是要培育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并提出应通过增强公民政治意识来奠定国家观教育的群众基础,从而保证国家精神的统一[17]。 薛洁从制度认同、身份认同与政权认同三个角度突出强调了政治认同教育在国家观念体系中的心理基础地位[18]。 有些学者则侧重于国家观教育中对国家重大问题的教育与引导,例如陈雪莹、关婧雯(2018)认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观教育应该包含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统一与国家安全的内容[19]。 石娜(2021)认为新时代正确国家观的教育内容还必须包括对国家主权与我国领土完整的捍卫以及对国家虚无主义的坚决反对[20]。 朱小娟(2019)立足于国际视角从树立正确国家观的前提、根本要求与重难点三方面阐明了正确的国家观教育需要突出国际视野与国际胸怀[21]。 刘雅君(2014)则将国家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大学生爱国意识的培育相结合,围绕当前大学生在国家观培育过程中对“中国现代国家形成的社会历史动力”“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的国家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选择与现代中国的国家道路”三个方面的理解展开调研,在对中国现代国家观历史形成过程的深入探讨中阐明了近代历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国家观教育中的重要意义[22]。 此外,兰美荣(2020)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数据主权为各国带来的安全挑战论述了数据主权安全观教育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中的必要性[23]。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内容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宏观视域的研究尚不完善,研究内容缺乏均衡性与整体性,侧重于家国情怀的国家观教育研究,而对于全球视域下中国与世界关系方面的国家观教育研究还有待加强。

(四)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术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外界环境的客观因素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丁春平(2010)针对影响大学生国家观形成的外部因素展开调研,结合大学生国家观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等传统因素对大学生国家观的影响逐渐弱化,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国家观的影响逐渐增强,同时新兴媒体对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影响力已逐渐接近课堂教学[24]。 谭国柱(2013)指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经由不良媒体的误导会对国家观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而学校与家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对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5]。 王璐、高京平(2015)以实证调研结果为依据,阐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多元文化元素对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巨大影响[26]。 郝昊、王妍(2018)深入分析了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西方思潮的渗透与涌入以及网络信息的交融与传播对大学生国家观教育造成的影响[27]。 林岳新、罗月华(2019)以大众媒介为切入点,结合媒介文化的虚假个人化、开放化、多元化等特征与青少年自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从众性等特点,认为媒介文化可能会对青少年国家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28]。 孙英浩、左欣鑫(2019)从大学生自身自觉性的缺乏方面阐述了其对于正确国家观树立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认为大学生学习自觉性的缺乏,致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理论理解不深刻,部分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他们自身研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阻碍了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培育理路[29]。 左欣鑫(2019)针对大学生自身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大学生自身理论基础、学习态度、社会服务意识、独立研究能力等因素都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30]。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看法,但是就国际多元环境对大学生国家观教育所造成影响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展开。

(五)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列宁曾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31]荆钰婷、王继全(2009)从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观是国民政治观的核心,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2]。 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当代价值,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一,国家观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国家、民族观念的理论价值。 学者们主要从国家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阐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在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孙懿(2009)以问卷调查为依据,认为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树立有助于引导他们增强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同时引导二者向正确方向发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关键作用[33]。 胡春艳(2015)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形象观教育展开研究,认为:“国家形象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成熟理性爱国主义的必要手段。”[34]商爱玲(2018)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切入点,深刻阐述了国家观教育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35]。 其二,国家观教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当代价值。 郭灏(2017)认为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有利于合理引导自身爱国行为,增进国家认同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9]。 王学俭、张羽茜(2019)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可以促进他们自觉担当历史使命[36]。 田红芳(2020)对此进行了总结,认为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国家观可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防范网络空间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消解我国社会转型期负值效应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所造成的现实阻碍[13]。 还有学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可以促使大学生把握国际形势、拓宽国际视野、拥有国际胸怀。 此外,李堃(2017)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论述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意义,认为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可以有效抵御全球化背景下隐藏的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意识形态安全,对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7]。 部分学者指出,国家观教育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效性。学者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①参见郭灏:«论正确的国家观及其在青年中的树立»,载«北京教育(德育)»,2017 年第Z1 期,第105-108 页;郝昊、王妍:«浅谈大学生国家观教育»,载«改革与开放»,2018 年第17 期,第70-73 页;周利娟:«大学生国家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年,第18 页。。

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观教育对于强化大学生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界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对民族与个人的当代价值展开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但对于国际视野下大学生国家观培育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当代价值研究还有待深入。

(六)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路径研究

当前学术界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现状的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对策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体可分为优化理论教育、优化实践教育与优化网络教育三个方面:其一,国家观理论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凝聚民族共识、提升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对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培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在优化理论教育的培育路径方面,张宥(2013)以政治与伦理的相互结合为研究视角,认为应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继承我国“家国一体”的传统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作为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理论落脚点[38]。 杨春、付天阳(2016)强调,大学生的国家观教育必须做到重点突出,“突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理论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地位”[39]。 郭灏(2017)认为应加强新时代青年的党史国史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理论传播的方式,推动青年在学习党史国史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国家观的相关内容[9]。 冯秀军(2019)则侧重于挖掘唯物史观的现实价值,指出正确国家观的确立必须合理运用唯物史观这一理论武器,引导大学生提升理论素养,正确认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问题[15]。 其二,社会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的重要途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效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国家观培育的现实作用。 在优化实践教育的培育路径方面,张宥(2013)认为应该结合学校的教学实际,形式灵活地开展“四个认同”培育的实践活动[38]。 杨春、付天阳(2016)列举了多种深化国家观教育的实践途径,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关于树立正确国家观的知识竞赛、报告讨论会等深化大学生对国家观的了解,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加大学生对我国正确国家观的认同[39]。 其三,当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观培育提供了新场域,依托网络平台在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下增强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的实效性已成为新时代国家观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优化网络教育的培育路径方面,兰美荣(2020)将数据主权安全观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认为应该将数据主权安全观教育融入国家观教育之中,搭建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化教育平台,构建比较完备的制度保护体系[23]。 还有部分学者从媒介文化的角度对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培育路径展开分析。 例如杨春、付天阳(2016)重视媒介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认为国家观教育要将传统方式与当下流行的新媒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发挥校园媒介的教育功能[39]。 林岳新、罗月华(2019)通过对媒介文化“虚拟性”特征的深入分析,指出当下针对新媒体应该加强管理、优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28]。

此外,大学生处于国家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自身国家观的形成并不是个体主动的建构过程,国内社会氛围与世界发展形势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建塑过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孙英浩、左欣鑫(2019)强调社会氛围育人的重要意义,认为应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重视国家观教育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教育的氛围”[29]。 李文杰、林岳新(2020)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需要为青少年正确国家观的培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同辈群体环境[40]。 与此同时,在国际社会中,伴随着各国高度融合的国家利益,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深化,但在此背景下逆全球化、霸权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也日益凸显,新的时代条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观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基于此,学者们结合我国国情与世界形势对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培育进行了阐述。 王学俭、张羽茜(2019)在遵循时代化、国际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应该通过整合时代体验厚植大学生国家意识底基,通过构建价值共识强化大学生国家意识支撑,通过顶层设计与现实保障的有机结合夯实大学生国家意识架构,通过历史使命与人类担当的紧密联系拓宽大学生国家意识视野[36]。 这些现实路径的提出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的实效性,为国家观培育实践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冯秀军(2019)认为,大学生正确国家观的培育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形势,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未来发展态势;必须引导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15]。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路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对于在国家观教育过程中融入时代体验、优化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研究仍需继续推进。

二、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创新的前景展望

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创新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与高度上都拥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应立足现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创新发展。

(一)增强国家观教育的均衡性与整体性,丰富研究内容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应重视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大对中国与世界关系视域下国家观教育的研究力度,在国家观教育中坚持立足中国视角与兼顾全球视野的辩证统一,有效拓展国家观教育的国际性视野,深化国家观教育的整体性研究。

(二)促进国家观教育与时代特征深度融合,挖掘时代价值

国家观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家观教育的深刻内涵,完善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学理构建,将国家观教育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时代价值。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民族理论研究的紧密结合,拓宽研究范式

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基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民族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在国家观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加深对当今国际形势与时代趋势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国家观教育中传统政治文化研究范式与国际政治研究范式,为国家观教育研究理论与实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提供新的理论支点。

以上三个方面将成为这一课题未来展开研究的重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与本质、新时代国家观的概念内涵、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内容、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的当代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的培育路径六个方面。 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梳理,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继续开展大学生国家观教育需要通过深化国家观教育理论研究,开掘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通过丰富国家观教育实践,拓宽大学生国家观教育研究的覆盖广度;通过重视大学生国家观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国家观培育的思想高度。 在创新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观教育培育路径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将会在正确国家观的引领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最终成长为可以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培育时代国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NDS OFF THE WHEEL
把国家“租”出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