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28孙念霞梁娟方文悠汪电雷
孙念霞,梁娟,方文悠,汪电雷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随着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食品在满足人们感官和营养需要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不仅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障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是当今社会的重点及迫切任务。剖析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不仅暴露出食品从业者对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法规等专业知识的缺乏,更加暴露出其诚信度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唯利是图等思想道德问题。因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作为将来食品行业的中坚力量,提升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不仅需要培养“懂技术、会加工、强检测”等专业能力,更需要不断培养“社会责任教育”的能力。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1]。专业思政概念是在2018 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是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化与拓展,也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食品专业教育的整合是基于大环境的新课程教育体系。本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不断地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力求在提升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如贾晓益老师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医药学基础”教学中[4]。
“食品毒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研究、防控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理论和方法学,“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检验、食品风险评估及食品营养等领域逐渐显示其指导性作用。这门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卫生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作为食品从业者的诚信和责任理念,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将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同向同行,在遵循教学规律、凸显专业课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相互渗透,这是思政教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自本校2014年第一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入校以来,“食品毒理学”这门课程就已开设,且由中西医结合学院教师进行讲授。中医药背景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入医学和中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机体对外源性化合物的反应和作用机理来全面分析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但是其对食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培训,不能很好地与食品背景相融合,因此,2020年“食品毒理学”转入药学院,由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进行讲授。本人通过前期的听课学习以及一年的讲授课程经验,对课程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改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医药背景,对“食品毒理学”课程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角度入手,探索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与创新。
1 “食品毒理学”课程现状
1.1 “食品毒理学”课程特点
“食品毒理学”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各种外源化学物的来源、性质、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评价食品的安全性,从而确保人类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5]。它涉及到包括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药理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知识。学习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食品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化学等,还需要对“动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医药学背景课程有一定的了解。课程涉及学科门类广泛,系统性、交叉性和综合性突出,内容庞大,理论知识点繁琐枯燥。同时,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毒理学”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卫生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等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使学生对食品中有毒有害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有更深层次理解,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和责任理念,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6]。
1.2 中医药类院校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的优势
中医药类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同于工科、农业等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学生长期受到“药食同源”理念的影响。在“食品毒理学”之前的先导课程中,学生学习了“生物化学”“食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中医学概论”“食品分析”“分析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理论和分析实践课程;同时,在前期开设的医药学基础课程中,学生学习并实践了动物实验的方法和操作,具备了动物实验操作的心理准备及实验基础,克服了动物实验的心理障碍。这些都为“食品毒理学”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医药院校自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后,学生对课程兴趣浓厚,且对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对实验课教学内容掌握较好。
1.3 中医药类院校开设“食品毒理学”课程的不足
学生虽对课程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不断的深入学习,学生普遍存在兴趣缺乏、学习成效低下的现象。主要原因如下:
(1)与综合类高校相比,中医药类院校食品专业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前期基础,但相应的“食品毒理学”课程理论教学被大量压缩,由56 学时降低为32 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课程还是以传统知识为主,对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只能简单提及,形成了“两层皮”的尴尬局面,未能较好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相互渗透。
(2)本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多个学科,内容广泛、复杂抽象、知识点较难理解,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难题,更加是对课程教师的挑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的精力大部分被课程中复杂抽象的知识点占据。在短时间内未能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特别是没有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医类院校的优势和特长进行结合,没有发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长效机制。
(3)教授过程主要以“满堂灌”“填鸭式教育”为主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降低,因此面临“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4)课程考核和评价中缺乏与思想政治同向同行的育人过程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够重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只是走过场而没有落到实处。
2 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毒理学”教学改革途径
2.1 加强顶层设计,重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向导,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除了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外,还应融入思政目标,建立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目标。授课教师及其所在教研室在充分调研、听取学生学习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积极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中医药院校背景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因此可以适当调整知识和能力目标,在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在学校课程思政目标和专业思政目标的背景下,适当地建立“食品毒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并逐渐细化,将课程思政目标分布到每节课的思政目标中,使整个课程思政目标连贯、完整,最终建立知识、能力、思政“三位一体”的“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2.2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学时
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医类院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医学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将“食品毒理学”中涉及的与先导课程相关的内容整合出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或者网络资源让学生提前温习和整理,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不足,解决知识点联系困难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又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实现思想政治与专业课同向同行。
2.3 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围绕“绪论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设计”“毒理学理论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实验技能的培养推动课程思政的加深”设计课程内容,重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绪论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及设计
绪论作为课程导入的关键,思政元素的导入尤为重要。食品安全问题的杜绝不仅需要政府及法律的管理和约束,还需要企业和公民意识的提升。“三聚氰胺”作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中影响最广的事件之一,不仅可以导出“外源化学物”“剂量决定毒性”等这些重要知识点,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行业责任感”“辩证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思政素养。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珍惜生命”……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外源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丙烯酰胺、农药兽药的化学残留物、重金属等。这些都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品质控制的关键,且在加工过程中有去除或避免产生的工序。学生应正确看待和肯定现代食品加工业,增加从事食品行业的自豪感。“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明确的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的毒性时,不能直接使用人体实验”,可由此引发二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进行人体实验的罪行,从而增加“爱国主义教育”“人伦道德”“努力奋斗、自强不息”等思想教育。
(2)毒理学理论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
“亚硝酸钠”“食盐”“砒霜”是否有毒取决于其剂量,也就是毒物的相对性,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同时砒霜在一定剂量下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因此鼓励学生应勇于尝试和挑战新事物。N-N-二甲基亚硝胺因“复旦投毒案”被大家认识,其存在于腌渍、熏烤食物中。通过生物转化以及毒性分类,可以让学生作为食品专业从业者,运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社会对食品的误解,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源化学物的摄入会导致癌症和生殖发育疾病发生,如苯并芘在香烟和烤肉中含量较高,因此呼吁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保护环境,热爱生命。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遗传机制也是癌症和生殖发育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要尊重科学,优生优育,切忌讳疾忌医。
(3)实验技能的培养推动课程思政的加深
动物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的重要实践内容。中医药院校的食品专业学生已学习并实践了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因此可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考虑动物福利问题,尊重生命,注重人文关怀,具有博爱精神。同时以目前社会上热点问题如“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知名杂志撤稿问题”为例,要求学生要遵循统计学规律,按照随机、客观的原则,合理设计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加强自身安全教育,防止学生骄傲自满而导致动物抓伤、咬伤等意外事件发生;同时克服心理恐惧,在实验中享受知识的乐趣,并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意识。实验完成后,规范处理动物尸体和实验试剂,保护环境,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等教育。
(4)探索多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问题导入+辩论”“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入手进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并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行。
①问题导入+辩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科学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产生并应用。转基因等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是否安全一直存在争议。“基因编辑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多方人士的指责和法律的制裁。从这些事件入手,通过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加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论,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②案例分析法
“反应停事件”作为毒理学上重要案例,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出现海豚儿畸形,这个惨痛的代价警醒我们,同一种外源化学物采用不同的摄入方式,可能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以此引发专业知识的思考和学习,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主动性;同时,渗入思政元素:在正确看待社会和科学进步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时刻保持科学精神。坚守初心,勇于与恶势力做斗争,肩负起祖国建设者的责任和使命。
“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工业甲醇”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案例,提醒我们诚信的重要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的传统文化,诚信是立足根本,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明明德、贵诚信”的道德意识。“考试诚信”“学术诚信”“简历诚信”都是当下大学生所面临的切实问题。
(5)建立健全的考核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思政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将过程性评价和考试相结合,将思政考核融于课堂表现、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考核方式中,全方位评估教学效果。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辩证看待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食品毒理学”学习,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在课堂表现方面,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进行“食品毒理学”思政的思考和评价,将其作为课堂表现成绩,如“三聚氰胺”事件,在讲述其发生发展时可引发学生思考:“在首例患病儿童出现的第三个月,企业已发现原因”“历时6 个月,出现近60 名患病婴儿,接受举报3个月,监督部门才采取措施”等,这些过程所暴露的问题是什么?在自主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于学习内容及评分标准中,明确评价方法和思政元素的占比,并进行学生互评和自评。在实践过程中,将“3R”原则融入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是否对减轻实验动物痛苦、减少实验动物的数量等因素进行思考,作为其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