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区:洒下文化传承的火种
2022-11-27董以良庹雄辉
董以良 庹雄辉
澧水奔涌,天门巍峨;千年庸城,大美永定。从古至今,历史长河在张家界市永定区书写了灿烂独特的文明画卷,也在当地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2013年以来,永定区教育局逐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宣传教育工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校普及和传承。
高脚马、打溜子、摆手舞……近年来,一个个民族文化项目在永定区各中小学落地开花,让校园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营造氛围,校园文化融入非遗元素
“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刺绣的民族,土家刺绣分‘挑花’‘装花’‘绣花’三种。”“我奶奶家住的就是照片上的房子,原来这叫做土家吊脚楼。”11月10日上午,张家界民族小学教学楼一侧,几名学生正热烈讨论着学校民俗文化墙上关于土家族的知识。
“全校2700多名学生中,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92%,学校一直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办学特色。”校长杨流满介绍,该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入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
走进学校,随处可见醒目的民族团结、民族简介的宣传展牌,长约百米的民俗文化墙、教室内的特色黑板报等成为该校开展民族文化宣传的有效载体。“课间活动时,学生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从小耳濡目染、零距离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与文化自信。”副校长董志平表示。
在永定区大力推介民族文化进学校的过程中,不少学校将民族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融合,让文化传承“有枝可依”,也让校园文化更有内涵、更居特色、更接地气,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
开发课程,民俗技艺走进课堂教学
“两脚依次踏上腳蹬,站稳后,将高脚杆下端逐渐向后移动,使身体重心落在杆上……”11月7日下午,张家界天门小学操场上,体育教师石成正在教五年级7班的学生骑高脚马。学生4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盎然地做“上下马”练习。
“在天门小学,学校成立了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团队,收集整理土家族民谣、故事、诗歌等,自主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校本课程《张家界土家文化》,将民族文化、民俗技艺、风土人情等巧妙融合,打造特色课程。”副校长杨智告诉记者,该校将课堂教学作为文化传承主阵地,每月开设2节民族文化传承课,将非遗传承引入课堂。
记者了解到,为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中的核心育人价值,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精神沃土,不少学校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开发了系列校本课程和教材。特色课程的打造,既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为老师开展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形抓手,真正让“非遗”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青少年的成长记忆。
同时,各校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让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以名誉教师、特聘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兴趣小组的指导或选修课的教学中来,共同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打造平台,多彩活动赋能全面发展
11月10日上午10点,张家界官坪中学的大课间现场,伴随一阵独特的民俗音乐,学校600余名学生齐聚操场,跟随老师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校长石兴前介绍,“摆手舞的动作取材于土家族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学校将这一活动融入大课间,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文化,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竹竿舞、摆手舞、花灯舞……在永定区,各校大课间除了做好全国广播体操外,还将本土民俗文化中适合学生的部分内容融入了学校的大课间和其它体育活动,带动学生在体育、艺术活动中尝试本地特色的项目。
11月10日下午4点半,张家界第二中学的室内运动场上,30余名龙狮团团员翻滚跳跃、摇头摆尾,正上演一出精彩的龙狮表演。虽然运动量大、动作难度高,队员们态度认真、配合默契,十分珍惜本次训练机会。校长罗启军告诉记者,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搭建了多彩的展示舞台,也帮助不少缺乏自信的孩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双减”以来,为满足课后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教字垭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少年宫的设施、器材、场地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竹竿舞、手工剪纸等20余个民俗教育社团活动,把曲艺表演、民乐演奏、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设为乡村少年宫培训项目,并邀请民俗艺人传授土家围鼓、舞龙舞狮、大庸阳戏、二胡等民间才艺,每周二和周四时间进行训练。“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节展演,让农村孩子拓宽了视野,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副校长熊双将说道。
目前,永定区积极推动非遗项目通过课程教学、特色活动和课后服务等形式走进校园,覆盖面达80%,各学校积极将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热爱民族、有“民族技艺”和“民族记忆”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