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墓出土的元青花盖罐
2022-11-27文图陈卓
文图/ 陈卓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出土于明朝开国功臣汤和之墓。元代青花的特征——铁锈斑、火石红、苏麻离青色料等均在这件器物上有典型体现,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 厘米,底径18.6 厘米
元青花的横空出世,使得中国瓷器史中青与白的永恒主题得以完美交融。蚌埠市博物馆所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1973 年出土于蚌埠曹山南坡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汤和墓中。该墓虽屡遭盗扰,但此件元青花盖罐完整保存于其中,甚为可贵。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元末随老乡朱元璋举兵,屡立战功,明王朝建立后封信国公。后又及时解官告老,是明王朝开国功臣中不多的能得善终的,死后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这件元青花盖罐即是朱元璋赏赐,死后随葬以示荣宠。与之类似,南京市博物馆藏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朱元璋养子沐英墓中。元青花盖罐为考古发掘出土,具有墓葬纪年,品相完整,为现今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典型器物。
器形
这件元青花盖罐小口,口沿平整,束颈,溜肩,腹部上鼓下收,圈足宽矮,足径略大于口径,总体形制敦实厚重。器口处配有帽形盖,盖顶堆塑一宝珠钮,盖内为子母口设计,保证盖与口结合更为紧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罐内液体的挥发,且方便运输。此外,肩与腹之间两侧相对处各贴塑一对兽耳,原应有衔环一对,因年代久远,埋于地下而遗失。
这件元青花盖罐与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缠枝牡丹凤穿花卉纹兽耳罐、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青花云龙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及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元青花云肩云龙纹罐的造型极为相似,且其出土于汤和墓,有明确的墓葬纪年,所以这件元青花盖罐可谓元青花研究的典型器。
汤和墓
纹饰
依据元青花的横向多层构图风格,以弦纹分割为单元,这件元青花盖罐主要纹饰和辅助纹饰可分为11 个层次,其中器身从上到下依次为:卷草纹、海涛纹、变体覆莲瓣内填杂宝纹、缠枝西番莲纹、缠枝牡丹纹、卷草纹、变体仰莲瓣内饰吊脚云纹;器盖自上到下分饰卷草纹、变体覆莲纹、卷草纹和钱纹。纹饰总体布局繁密,层次多,画面满,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并无琐碎与堆砌之感,且画工细腻精致,很鲜明地反映了元代青花瓷的构图艺术特征。
器盖顶部
兽耳
器物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是元青花瓷器上使用较为常见的纹饰。其先用较细线条勾勒大致轮廓,再以青料填色。牡丹花纹一正面一侧面穿插横向排列,极具立体感。此外,枝叶图案填色饱满,均为以叶压枝表现图案。
器物的辅助纹饰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肩部的变体覆莲瓣内填杂宝纹,和最下层的变体仰莲瓣内饰吊脚云纹。变体莲瓣纹又称变形荷花瓣纹,是元青花中一种普遍采用的边纹,多装饰在器物的肩部和足胫部。这件器物的变体莲瓣纹构图简单,以简单的粗细线条两笔画成,不另行填色,古朴大方。上部覆莲瓣纹内饰杂宝,有双角、海螺、火珠、双钱、珊瑚、方胜、灵芝等,均为佛教宝物,其时社会风貌可见一斑。下部仰莲瓣纹内饰吊脚云纹,造型美观简单,似灵芝,以喻吉祥。
此外,器物颈部为海涛纹,纹饰绘画精细,笔道细致,作旋涡状绕器物颈部一周连续出现。器盖边沿处的钱纹,以整钱交叉,组成带状装饰,造型外圆内方,以细线勾勒而成。
胎与釉
这件元青花盖罐秉持了元末明初青花瓷器胎体与釉面的特点,白瓷胎,胎质细密,胎体厚重。通体施透明釉,色白微青,釉面洁净,光润透亮,底部露胎。作为元青花的典型器物,此罐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而非之前宋代青白瓷常用的瓷石一种原料制胎。
通过器物底部未施釉的露胎处,我们可以发现,底部多有砂眼、刷痕,且有明显的橘红色斑纹,即俗称的“火石红”现象,为元青花的典型特征之一。
火石红本为瓷器底部烧制的缺陷。因瓷器胎体内含有铁元素,在不施釉的器物底部加热,自然泛出一种干涩的橘红色,常见于元末明初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底部。现今景德镇仿制的元明时期青花瓷器,便会人为地涂抹上橘红色浆汁,或以新砂垫烧。
青料
罐底“火石红”现象
这件元青花盖罐所使用青料为自西亚地区引进的“苏麻离青”,已经科学检测所证明。苏麻离青,又译作“苏尼勃青”,景德镇窑在元代及明代早期多使用此种青花原料。该料具有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的成分特点,发色浓艳,并伴有黑疵斑点,为后世所推崇。
这件元青花盖罐青料发色鲜艳,青翠披离,但因其料具有高铁低锰的特性,故而在总体色彩上出现深浅和浓淡的差别,深处色如蓝靛,并有似铁锈般黑疵斑点,浅处为天蓝色。由此,所绘缠枝牡丹与缠枝西番莲纹饰烧成后均有错综的变化,深与浅、浓与淡相呼应,枝叶间层次分明,空间感呼之欲出,令人有清晰明快的感觉。此外,在青料发色深处,如牡丹与西番莲花瓣的枝叶处,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凹凸不平之感,且伴有略微锡光。
在器物牡丹花蕊处、西番莲花瓣处,以及佛教八宝上均出现了典型的元代青花晕散现象,犹如一点蓝墨水滴在宣纸上,蓝色逐渐化开之形态。实际上,苏麻离青料浓处呈现淡黑色,淡黑色料烧制时透入胎骨,便出现该种“晕散”的效果。此外,在西番莲花瓣的枝叶处,出现了“冰挂”现象,在其边缘有串珠状凝聚,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