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2022-11-27曹戈
曹 戈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主要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制度和与之相结合的金融监管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兴则经济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有着自身的特征和制度优势,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领导,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在金融治理和发展领域,党的领导同样是最重要的,这是由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决定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内在机理
金融制度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现代经济制度的核心。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与吸收先进理念,经过不断实践,以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制度已基本建成,其内容包括以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为基础纽带的金融机构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三者形成了稳定的金融发展制度模式,为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金融机构制度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
金融机构是经济社会货币发行、资金流通、吸收存款和发展信贷重要的组织机构。现代经济是以金融为核心的全球化经济,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目前,中国金融机构按照地位和功能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纽带、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以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为补充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制度格局,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机构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发行货币、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以及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全覆盖监管(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除此之外,还有制定相关金融发展规划、推进人民币汇率政策实施、反洗钱工作、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和建设国家金融数据库等职能。
商业银行是多功能的综合金融机构,是间接融资最主要的来源。虽然各国商业银行体制并不统一,但都有资产规模第一、金融业务种类最多、货币政策聚焦点、最重要的全国清算中心等特点。商业银行主要有以下职能:
一是信用中介。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把资金分配出去,既从中获得了利差利润,又能将短期小额资本变成长期大额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是支付中介。商业银行代理客户支付货币,进行结算。这种支付中介既节约了流通成本、提高了结算效率,又加快了资金的周转,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盈利。
三是信用创造。商业银行在给客户发放贷款时,将贷款转移到客户的存款账户上,增加了银行的存款资金,派生出新的存款,增加了货币量。
四是金融服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信息咨询与个人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发展迅速,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职能范围,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五是调节经济。商业银行承担了社会绝大部分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功能,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例如,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政策性银行是指为达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专门设立的从事融资和信用活动的金融机构,是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管理工具。开发性银行是指对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进行中长期资金贷款和技术支援的金融机构。中国目前有两家政策性银行和一家开发性银行,分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这两种银行与其他银行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对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回报小的政策性项目提供金融支持,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接受公众存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贷款也是贷给一些规模大、收益低和周期长的专门行业和领域。
除以上金融机构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金融改革中发展迅速,在金融体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二)金融市场制度是金融市场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以金融交易期限作为标准来划分,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市场制度。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其中,票据是短期融资的重要工具,具有利息先付即贴现的基本特征。同业拆借市场又叫银行间拆借市场,是银行之间短期借贷的资金市场,具有资金流动性强、利率由双方商讨决定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资金供求变化,是金融运作重要的参考。债券回购的特点是风险低、利率低,交易成本较高,以大宗交易为主,闲置的大额资金和资金集合方式是主要的交易形式,主要解决的是短期尤其是隔夜资金周转的问题;在银行间的回购市场,其利率水平低于同业拆借利率,故其交易量远大于同业拆借交易量。大额存单市场是银行用高息吸引存款,同时不用担心存单在到期之前提前取款的问题,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吸收存款的金融创新工具。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中长期(一般一年以上)融资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获得直接融资最主要的市场。股票是投资者所持有的上市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行的有价证券。虽然股票是一种虚拟资本,但它募集到的资金实实在在变成了股份公司自有资本,持有者成为部分公司财产所有人,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具有永久性特征,可以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有投资属性和风险属性。债券是发行方承诺在一定期限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有价证券。债券是一种债权债务凭证,它的利率是固定的,有固定的还本期限。债券和股票一样,都能够在证券市场进行交易,在二级市场进行流通和变现。相比股票来说,债券由于有固定的利率和期限,因此风险更小,市场价格较为稳定。
在金融市场上,除短期的货币市场和中长期的债券市场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资金运营的市场,如保险投资市场、外汇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进一步丰富了金融资本市场的层次,共同促进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金融监管制度是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金融监管对金融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金融监管的作用与金融监管的主客体息息相关,既保护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又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宏观上防止金融危机的出现,微观上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和效率。具体来看,金融监管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是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秩序失衡会导致经济金融危机,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因此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是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
第二,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金融机构为追求最大的利润,承担较高的风险,再加上不加限制的杠杆,微小的金融风险也能引起金融机构的连锁反应,甚至致使其破产倒闭。因此,金融机构外部的监管十分重要。对金融机构监管就是客观地评价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保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和高效率运行的前提下,发现金融机构所存在的风险,并加以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
第三,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作为金融交易中的弱势一方,存款投资人是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是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其合法权益应当受到严格保护。例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防止发生挤兑事件;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的披露信息,能够提前预警潜在危机,改变投资结构,降低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
第四,促进宏观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机构多为国家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机构,如中央银行。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既能够收集国民经济发展的数据和资料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又可以依托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来促进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例如,通过收集国民经济发展各项数据预测经济发展速度,印发相应数量货币,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第五,实现金融有序竞争和提高服务效率。市场化的竞争伴随着资金流向不确定性,为保障经济全面发展,应避免资金流向某一特定行业。有效的金融监管能够实现金融有序竞争,避免垄断的产生;同时,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加强资金流动性,提高某些部门的金融效率,特别是能够向服务实体经济方向发展,避免金融走上追逐最大利益和资金空转“生钱”的歧途。
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是由金融机构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构成的。其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金融发展的主阵地,担负着支持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重任。金融监管则起到了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和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统一于党的领导之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较为完善的金融制度保障。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金融改革的全过程,是历史和实践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金融制度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历经艰难和困苦,不断斗争,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走上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历经百年锤炼,不忘初心和使命,已经锻造为执政为民、机制体制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次,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带领广大人民披荆斩棘,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胜利,中华民族已然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国家安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是人民和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最后,党的领导地位是宪法明文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便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给予党的领导地位法理依据。
除此之外,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绩斐然,这更加坚定了党的领导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制度优势,凝心聚力,全方位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设计者和践行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设计和不断实践中得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握着金融制度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为金融制度服务和支持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正确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探索出了社会主义金融发展的道路。
在革命战争时期,党非常注重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成立和发行各种银行和货币,同不同时期的敌人进行经济斗争,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官僚资本和私营金融进行接收和改造,建立了人民币体制,稳定了物价,并集中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发生了许多历史性变革:建立中央银行制度、探索建设股份制银行、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金融逐步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逐步形成,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安全稳定。中国通过不断对外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步完善了金融制度,加强了宏观调控,妥善应对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出了制度优势。
进入新时代,党更加重视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拓展了“金融核心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2],并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几项重要原则,第一是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党对金融制度改革高屋建瓴,特别重视,目的是不断促进金融制度的现代化改革,保证经济高质量平稳发展。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设计和实践的,是众多制度中的重要基础性制度。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建设的规律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金融制度从无到有,日益完善,发展成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金融制度,让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金融中有了一席之地。坚持党对金融事业的领导是金融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逻辑的规律总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规律总结。
1.党领导建设的金融制度具有开创性意义
金融理论创新是金融改革的先导。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何解放思想,推进对金融“大一统”改革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迎难而上,提出了许多有关金融的新理论、新思想。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等理念的指导下,恢复和建立多种金融机构,推进了国有银行企业化改革,建设了政策性银行,建立发展了金融市场,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金融制度框架,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中走了出来,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金融先河,为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党领导建设的金融制度保障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全世界有目共睹,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金融制度保驾护航,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金融制度只有在适应经济发展时才能发挥正向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有较高程度的金融抑制,政府干预比较多,但这恰恰弥补了经济体中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缺点,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优先发展的部门,既提供了政府调配资源的直接经验,又保证了经济持续增长,是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经济从高速发展向中高速发展转变、从粗犷式扩张向高质量转变,金融制度也必然发生转变,市场将会成为影响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金融会更加地向服务实体经济靠拢,这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有关金融政策的文件中都有充分体现。
3.党领导金融制度的建设能进一步保障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金融事业蓬勃发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外汇储备余额持续位居全球第一,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业仍面临‘大而不强’的现实,金融结构还不够优化、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监管还存在一定短板、金融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3]要想全面建设和发展金融制度,就必须要在保持党的领导的条件之下,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巩固制度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特别是在金融科技创新与数字货币以及增强金融普惠性和金融监督体制机制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金融发展方向。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4]党的高瞻远瞩为未来中国金融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优势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其本质是党的领导优势在制度层面的体现。党的领导优势是其他优势的根本所在。党的领导优势可以理解为四个方面: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
(一)把方向
方向决定未来,党的领导最重要的作用是举旗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党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上正确指引下实现的。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大一统”的金融制度,是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指明了金融发展方向,推动形成了开放的市场金融制度,金融发展进入快车道。党因地制宜地从实际出发,将政府的干预与市场的自由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随着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政府的干预会越来越少,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党的领导也会与时俱进,为实现金融现代化发展引领方向。
除此之外,鲜明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制度的重要方向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更加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加注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金融扶贫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领域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金融发展的理念就是将金融资源更加协调地分配到人民需要的地方,促进经济持续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谋大局
“谋大局,既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5]由于金融自由化发展对经济具有两面性,与经济相协调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金融大局上必然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优势充分体现在金融工作的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上。
在国内大局上,党的领导更加注重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由于金融的逐利性,资金在自由市场中会流向利润高和有投机属性的部门和行业,金融部门如果热衷自我循环和玩“钱生钱”的游戏,则极易增加金融风险,造成金融危机。同时,如果虚拟经济规模持续增大,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金融效率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则无法满足。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疲软,人民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在2017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其中首要原则为“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并进一步指出“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2]。同时,国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在国内大局上稳步推进、不断创新,形成了良好的动态循环。
在国外大局上,不断加大金融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合,使中国金融事业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的发展任重道远,既要迅速发展,也要防范风险,只有这样才能服务好对外经济的发展。
(三)定政策
金融政策反映了党对金融治理的领导水平,体现了党对金融发展规律的把握。市场和政府不应该是对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的,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共同推动经济金融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能够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住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相关金融政策,充分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依法制定切实有用的金融决策。
改革开放前为尽快恢复经济,党制定了“大一统”的金融政策。改革开放后,党并没有急于完全实行市场化的政策,而是实施政府干预较多且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金融政策。尤其是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党和国家制定了4万亿一揽子计划政策,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自1997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工作定基调、指方向。结合实际的规划有利于宏观金融政策的实施和金融的健康发展,推动金融持续性改革,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不断推进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经济发展向高质量转变,受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社会的加剧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的影响,中国的金融政策相应地进行了调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金融政策也与时俱进,调整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和“推进金融双向开放。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4]。这说明党更加注重金融的市场化发展,同时加大对金融风险的监测。可见,政策引导金融制度建设的方针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党对把握金融发展规律、预防金融风险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方向有着正确的判断和指引。
(四)促改革
改革开放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只有一家正规的金融机构即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国人民银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立了一个以银行为导向、以国有企业为主的金融体系。金融业发展至今,其规模已居世界前列。
在各项改革中,金融改革是艰难的,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复杂,城乡和地区差异一直存在,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其突出的特点便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故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抑制的现象一直存在。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经济金融不发达时期的政府金融抑制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中国在经济体量上迅速增大,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随着中国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迫切需要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向创新型高质量发展转型,以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金融抑制的弊端最主要地体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还起不到决定作用,金融供给存在着突出问题。在资金配置上,银行更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贷款,对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导致了大量影子银行和网贷平台的出现,遏制了经济的增长,因此金融供给侧亟须进行结构性改革。
2017年国务院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致力于政策的协调和金融风险的管控,构建以市场为导向、法治化的监管模式。借鉴国际上成熟金融市场标准,结合中国金融发展规律,“十四五”规划明确开展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新的证券法已颁布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为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制、支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金融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在主张自由竞争的同时,不应完全交给市场,时而出现的经济危机是市场失灵的重要体现。只有在约束下才有真正的自由竞争。在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时,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显得尤为珍贵。中国是40多年来唯一没有发生过重大金融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根本原因在于党的正确领导。而党的正确领导来源于党的全面从严治党,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正确领导就无从谈起,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必然达不到现在的高度。
从严治党贯穿于金融系统的方方面面。金融领域直接跟钱打交道,更加容易滋生腐败,而金融腐败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待贪污腐败是零容忍的态势。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要求“深化金融领域反腐工作”,紧盯信贷审批腐败问题,清除金融监管内鬼和严查靠行吃行、违规经商办企业等问题,严查一大批金融领域党员干部。金融反腐败斗争必将是持续的高压态势,对关键少数和重要岗位实行强监管,打造廉洁的金融领导环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专业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主动担当作为,勇担时代使命。”[6]金融领域的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和使命,更加注重党性和纪律教育,注重党风廉政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和规定。“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纪律是高压线,也是生命线。同时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7]全面从严治党既防止了金融腐败,也避免了党的领导弱化、党建工作不完善、违规决策和违规用人的现象发生,是完善和发展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重要政治保障。
(二)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篇章,是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于金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上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党的领导在金融制度持续完善和发展上的显著优势。
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金融创新则是金融制度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创新并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金融创新应该更加具有约束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是否有利于风险的控制,是否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地发展。近几年的金融创新发展迅速,支付宝、微信、花呗等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P2P)网络贷款发展迅速,其中既有好的创新,如移动支付,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缺乏监管的创新,如P2P,由于风控能力不足,存在极大风险,破坏了金融秩序,现已全部被取缔。可见,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好的,其判断的依据是是否满足实体经济的合理需求并且风险可控,而不是变相地进行庞氏骗局和钱生钱的游戏。总之,金融创新必须符合金融发展的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同时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发展符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风险可控的金融项目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协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智慧。在金融制度建设方面,协调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协调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二是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这两者都辩证地统一于党的领导之下。金融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一般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金融资源会自发地进行市场化配置。但这并不是说放任金融自由化发展不管,而是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市场失灵或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各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种模式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其本质是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辅以政府保障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得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结合。同样,协调供给侧与需求侧更是从供需的关系保证金融服务的高效率,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金融资源的正确配置,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资源错配和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发生,降低了金融风险。
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发展绿色金融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符合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转型的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在绿色金融政策的加持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环保节能融资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 132亿元,居世界第二。长远地看,与绿色金融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激励机制、法律保障和金融创新是绿色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金融在整个金融领域的地位将会愈加凸显,必将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金融支持。
开放带来进步,坚持开放是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普遍共识。实事求是地看,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还普遍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开放,不仅缺乏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监管框架也不成熟,导致金融效率不高,人民币汇率机制不完善。中国自加入WTO以来,金融开放程度逐步加大,金融机构也朝着走出去不断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于2016年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同时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取得重要成果。在进一步有序推进金融开放实践中,不断促进浮动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形成,构建完善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同时做好风险的防控,以对外开放促进金融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共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发展成果共享打下了基础。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今天,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使得普惠金融迅速发展,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除此之外,普惠金融在精准扶贫、服务三农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上展现了巨大优势,扩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可见,普惠金融是实现金融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的重要途径,让金融走进了平常百姓家,是推进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有力工具。
五、结语
制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制度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先进执政党的支撑与保证。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创新型、学习型和服务型的先进政党,是保障制度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领导金融制度建设是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础上,结合金融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创造和培育金融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必将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同时在抵御各种金融风险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上彰显制度优势,为世界金融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