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药膳组方思路与现代创用借鉴 *
2022-11-27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药膳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不同的药物和食品组合配伍,经过加工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色、香、味等且拥有保健、防病、治病等功效的特殊品[1]。其组成根于中医学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包含了“食疗”“食养”“食治”的概念[2]。《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3]但如何合理地采用药物,配伍食物达到祛除邪气、扶助正气成为药膳组方及临床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运用了大量包含食物的方剂,创立了至今仍行之有效的药膳方。本文尝试通过分析仲景药膳的组方原则与思路,以期对临床药膳的创制和应用提供借鉴。
1 《金匮要略》药膳的组方原则
在药膳组方之中,单纯关于药物的配伍思路较易解决,但如何药食同用,将食物如何与方剂系统相融合的问题便成为组方的关键点。《素问·六节藏象论》言:“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3]《素问·五脏生成》又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3]由此可以看出,食物既可化生气血津液滋养人体,又可因过嗜而影响相关的脏腑功能。仲景的药膳理论正是继承了《黄帝内经》思想。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篇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4]由此可以看出仲景认为食物对于人体具有两面性,即食有利害,适则有利,过则为害,这也成为仲景对于药膳处方中应用食物的原则。另外,《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提出“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强调了顾护后天之本重要性。因中焦脾胃的胜衰,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以及疾病的转归,故调护脾胃、扶助正气也成为药膳组方的原则。同篇还提出“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4]认为脏腑在生理病理状态下各有偏嗜,如脾恶湿而胃恶燥,肝病喜阴柔而恶苦燥等。而食物与药物相同,亦有偏性,要根据脏腑特性以及所患疾病的特点,近其所喜而远其所恶,选用合适的药食对脏腑进行调护,促使疾病痊愈[5]。所以,基于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合理地将药物食物与相应的脏腑进行配合,是药膳食疗乃至临床方剂的组方原则。
总之,药膳的核心在于药食同用,即药物与食物的有机结合,目的为祛除邪气,调护人体,即《金匮要略》中的“养慎”思想。基于此,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药膳组方原则可概括为:一是食物具有两面性,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二是重视调护脾胃,扶助正气;三是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药食应用于不同的脏腑疾病。
2 《金匮要略》药膳的组方思路
药膳的组方核心是如何应用食物,使其能配合药物来预防调护疾病。仲景在《金匮要略》之中大量运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类药物来组成方剂,如粳米、大枣、生姜、饴糖、蜂蜜、橘皮、百合、山药、赤小豆等,也创立了如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橘皮汤等多种药膳。通过分析《金匮要略》药膳诸方中食物的应用规律,进而可总结仲景在药膳方面的组方思路,可概括为四点:食助药力以祛邪;食防药峻而护正;食配药势养胃气;食变药味调剂型。
2.1食助药力以祛邪—增效 在杂病的治疗过程中,仲景善于应用多种食物配合药物,进而解决部分疾病的症状、调理脏腑功能或增强药物的疗效。例如治疗百合病及其变证的“百合六方”的组成均含有百合。百合,本经谓其味甘、平,《日华子本草》载其“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6]仲景认为百合病发病核心在于心肺阴虚,虚热内扰,而遣方中配伍百合,取其清心安神、滋阴退热之用以促使病症减轻,病情向愈。另外,治疗狐惑病的赤小豆当归散,方中用赤小豆渗湿利下以清湿热,辅助当归活血化瘀,和血解毒。治疗干呕哕病的橘皮汤和橘皮竹茹汤,前者因寒邪客胃,胃失和降,寒气上逆而发,后者因胃虚有热,热气上冲而作,两方中皆配伍生姜、橘皮。《神农本草经》谓生姜其“去臭气,通神明”即其性专于辛温而散;《本草备要》载橘皮其“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可降”[7],即可配合生姜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因两者皆属食物,为脾胃所喜,故无论胃寒胃热皆可配伍应用,可直达病所而不碍胃,降逆理气而不伤正。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脏躁病的病机核心为脏阴不足,虚热内扰,甘麦大枣汤中以甘凉之小麦养心清热以安神,甘平之大枣、甘草补中生津以缓急,《金匮要略心典》谓其:“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燥也。”[8]
2.2食防药峻而护正—减毒 《素问·五常正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3]对于病情重、病程久的疾病,患者的身体机能必然不如常人,若用药刚烈而不顾患者体质,很可能引起体虚不胜药力,导致脾胃大伤,元气亏虚,引起病情加重。针对于此,仲景在一些配伍毒性、偏性较大类药物的方剂之中加入食物,借食物之缓和减缓药物之峻猛,同时保护后天脾胃之本,促使疾病痊愈。例如治疗寒饮腹痛的附子粳米汤,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散寒化饮而止痛,为防附子辛燥,故配伍粳米、大枣味甘之品,一者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二者甘润生津,防止附子温燥伤津。治疗女劳疸的硝石矾石散,用硝石、矾石入血分化瘀活血。因两石味苦而咸寒,易伤中焦脾胃,加之黄疸日久,中焦元气已虚,故配伍以大麦粥益气厚中,防药伤胃,《别录》谓大麦:“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9]另外,治疗悬饮的十枣汤、治疗阴寒内盛之寒疝腹痛的大乌头煎、治疗心胸大寒痛的大建中汤等峻烈方剂,皆配伍如大枣,蜂蜜,饴糖等甘润之品缓和药性,谨防伤正。
2.3食配药势养胃气—扶正 仲景极其重视体内正气的重要性,认为正气的强弱关系到疾病的预防、治疗、转归的全过程,如清代医学家陈修园对仲景思想的六字概括:保胃气,存津液。而食物作为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即人体正气化生的根本,《太平御览》曾曰:“食者,万物之始,人之所本者也。”相较于药物,食物在扶正护胃时其性更为缓和,更易濡养脏腑气血经脉,且更为脏腑所喜和患者所受。例如《金匮要略》治疗暍病津气两伤的白虎加入参汤,以粳米粥为溶媒煎药,配以人参共行补中益气,化生津液之功,《本草纲目》载粳米粥可“利小便,止烦渴,养脾胃”[10],诸药相配以防出现津气两脱的危候。治疗虚劳病的薯蓣丸,以山药、大豆黄卷、大枣、蜂蜜等食物健脾益胃,和中补虚,配合其余诸药平补气血阴阳,提高抗邪能力。治疗血虚寒疝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大剂羊肉养血散寒,以血肉有情之品补气血双虚之体,《千金要方·食治卷》载羊肉可暖中止痛。甘热之羊肉配合当归养血活血,生姜理气散寒,共调经脉气血,也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虚证治法中的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3]。”
2.4食变药味调剂型—调剂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除水煎汤剂以外,也创立了许多如丸剂、酒剂、散剂、洗剂等其他剂型。在应用这些方剂的过程中,仲景也融合了许多食物如清酒、白蜜、煮饼、姜汁,起到增强药物效果,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改变服药口感,增强药物吸收等作用[11]。如治疗百合病变渴的百合洗剂,以百合浸汤外洗,取其药力直达肺之毛窍,增强养阴润燥之用,配以洗后食煮饼,调养气津促使病愈[12]。治疗妇人腹中痛的红蓝花酒方中,变水煎为酒煎,取清酒通血脉,行药势之功以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13]。杂疗方中治疗饮食郁积,肠胃气滞的诃梨勒丸,方以诃子、厚朴、陈皮三药行气导滞。但因食积日久,病位居下,恐汤剂不达,故和以白蜜为丸,一者防行气之品辛燥伤正;二者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促使药力发挥。
3 后世的继承与创用借鉴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继承了仲景的“养慎”思想,重视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所以对药膳食疗极其重视,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专列“食治篇”来论述药膳食疗的原则、组方,认为食治优于药治:“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发用乖宜,损伤处众[14]。”并在仲景处方上继续发挥,扩大了药膳的治疗范围,例如在基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之上,创立羊肉当归汤、羊肉杜仲汤、羊肉桂心汤等多种变方治疗妇人虚损[15]。其弟子孟诜进一步总结了前人在药膳食疗上的思想经验,撰成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部药膳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增加了药膳中食物的种类以及药膳的剂型。而后金元时期,李东垣、张子和等医家继承了仲景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思想,认为食治的重要性与药治相等,更加注重药膳的应用。清代医学家张锡纯继承了仲景的药膳组方思路,在拟制处方时常常药食同用,注意调护脾胃,培补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多以山药、薏米补益虚损,在药膳剂型中多用粥剂以调理中焦如扶中汤、薯蓣粥,创立饼剂防治慢性病如益脾病等[16]。
仲景药食同治的思想在现代临床中亦多有应用。如佟丽等[17]针对38例脾虚湿盛的肥胖性患者应用苡仁实脾粥配合一般生活干预,发现能有效改善患者乏力困重的相关症状,同时能有效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敖先伟等[18-19]针对胃溃疡患者采取柴胡疏肝散合并中医食疗,中医食疗采取佛手茶、菊花茶、择陈皮粥、橘皮紫苏粥等药膳,发现食疗组较对照组患者体征和临床症状显著好转。麻静等[20-21]针对老年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辅助应用由粳米、薏苡仁、山药、枸杞组成的药膳粥,结果发现同对照组相比,辅助应用药膳粥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血脂水平,有利于维持血压血脂稳定。
总之,仲景的药膳组方原则与思路,不仅可以对现今临床应用药膳提供理论依据及配伍参考,而且提示我们在临床辨证施方可以适当添加某些食物,从而提高方剂的疗效和病人的接受度,其药膳组方思路中蕴含的顾护脾胃、辨证施治等思想。深入研究与探讨《金匮要略》的药膳思想,对于创建集食治、食疗、食养为一体的药膳体系仍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