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

2022-11-27张玉娜陈青叶涛

当代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脑膜病理学淋巴瘤

张玉娜,陈青,叶涛

(临沂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山东 临沂 276400)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较为少见,据临床统计,其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9%~1.5%,早期诊断难,且预后较差。对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CNS-DLBCL),临床较少见[1]。DLBCL是一种侵袭性疾病,其细胞核已超过了组织细胞核,或是小淋巴细胞核的2倍,是侵袭性较高的一种淋巴瘤。DLBCL 好发于60 岁左右的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从生物学、形态学、临床角度分析发现,DLBCL 具有包括形态学变异型、分子免疫型、分子亚型、免疫表型、特殊疾病型等类型[2]。而因CNS-DLBCL病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发病后,患者表现出脑部损伤症状,如神经精神症状、局限性功能受损、颅内高压、精神症状等。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诊断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2 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9 例,女3 例;年龄55~68 岁,平均(61.34±7.31)岁;以神经性的精神、颅内高压、局限性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为主要表现;其中病灶出现于额颞部或大脑颞部9例,病灶出现于小脑处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出现于大脑或是眼内,且以弥漫性生长模式为主要组织学表现,病灶处的细胞多数与中心母细胞相似者;病灶处的细胞呈现椭圆形、圆形,或出现空泡状,经染色检查发现质较细,且有2~5 个核仁靠近核膜处;所有的肿瘤细胞均出现B 细胞标记物,如CD20、CD79a、CD22者[3];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管内B细胞淋巴瘤者;有明显的系统性疾病者;继发性的淋巴瘤者;硬脑膜淋巴瘤者;免疫缺陷淋巴瘤者;不愿参与本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开展相关检查,对其病理学诊断特征进行分析。

影像学检查:应用16层螺旋CT仪开展检查,电压设定为120 kV,电流设定为500 mAs,线束准直宽度:16 mm×1.25 mm,螺距为1.0。CT检查后的图像均由2名医生进行确认。

病理学检查:2名医生阅片确诊,取代表性的切片,开展蜡块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处理。将每例患者的蜡块,切成12张,每张切片厚4 μm,开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白细胞分化抗原20(CD20)、B细胞系物异性激活蛋白(PAX5)、白细胞分化抗原3(CD3)、白细胞分化抗原5(CD5)、白细胞分化抗原10(CD10)、B 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B 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c-Myc、MUMI、Ki-67 等抗体,抗原修复时采用微波处理。根据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应用封闭的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定位于以下几种细胞膜下,即CD20、CD3、CD5、CD10、Bcl-2,或定位于相应的细胞核上,即PAX5、Bcl-6、Ki-67、c-Myc、MUMI,阳性物质出现黄色颗粒状时,染色强时,即可出现棕褐色[4]。

1.4 观察指标 分析CNS-DLBCL 患者的病理学形态、特征、免疫表现等。

2 结果

2.1 CNS-DLBCL 临床特征 12 例患者出现反应迟钝、行走不稳、头晕、头痛等表现。经CT检查,12例患者均出现颅内占位表现,其中有3 例出现了转移,即转移至肝脏、乳腺、肺脏,各1例。9例患者经PET-CT检查,未发现其他部位肿瘤。

2.2 CNS-DLBCL患者病理学特征 经过光镜检查发现,肿瘤表面已出现弥漫性的生长,且癌细胞出现于血管的周围。肿瘤细胞多数与中心内的母细胞具有一定相似度,且其与不同细胞混杂在一起,如反应性的星形细胞、小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巨噬细胞等。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病灶处的细胞均出现强表达,即强表达B细胞标记(CD20,PAX5),其中有2例强表达白细胞CD10,6例强表达BcI-6、MUMI,其他 4 例表达为 MUMI。Ki-67 指数为70%~90%。

3 讨论

临床统计,目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NS-DLBCL)发病率有所上升[5]。据相关报告称,原发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发病率,从原来的0.81%上升至7.00%,且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占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96.00%[6]。CNS-DLBCL早期诊断率较差,再加上复杂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误诊为炎症、转移瘤、胶质瘤等。此外,CNS-DLBCL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会累及多个部位。而PCNS 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包括DLBCL、T 细胞淋巴瘤等。其在自然病史中,只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因此,CNSDLBCL属于1期疾病。2017年,WHO对淋巴系统、造血系统的肿瘤进行分类,其被定义为CNS-DLBCL[7]。CNS-DLBCL 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且为结外型的一种非霍金淋巴瘤。目前,CNS-DLBCL 病因尚不明确,但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CNS-DLBCL 患者,一般不会出现EB 病毒感染。对于长时间应用过免疫抑制剂治疗的CNS-DLBCL 患者,会出现感染EB 病毒,说明EB 病毒的出现与免疫抑制剂有关,需要与真正的EB 病毒开展鉴别诊断。免疫缺陷会引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此类患者中,约有80%的患者经EB病毒检查呈阳性,组织学多数为DLBCL[8]。

CNS-DLBCL 是少见的非霍金淋巴瘤亚型,只局限在软脑膜、脑或眼部,与其他DLBCL 相比,预后较差。临床研究表明,约有60%的CNS-DLBCL病灶出现于小脑膜上,且约有35%的患者属于多灶性病变[9]。而CNS-DLBCL 患者中,有5%的患者病灶处于软脑膜上,有20%患者病灶进展至眼内。病灶进展至眼内者,有85%的患者会出现对侧肿瘤病变、中枢神经实质性病变,但其受到血脑屏障的作用,较少的肿瘤会扩散至神经以外的部位。本研究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病灶出现于额颞部或大脑颞部,3例病灶出现于小脑处,且均为单独发病,经PET-CT检查,未发现病变累及至神经外的部位处。70%的患者,会出现局限性的神经功能受损,有25%的患者会出现相应的精神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颅内高压引发的症状。如肿瘤病灶处于软脑膜时,患者会出现头痛,或非对称下的神经病变,也会出现眼内病变,如复视、视力模糊等。本研究选取的12例患者所出现的临床表现,均为肿瘤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

经组织学检查发现,CNS-DLBCL 患者会出现弥漫性的生长,肿瘤细胞分布于血管周围,只有对病灶周围、病灶分布区域进行区分,才能更好的识别这种特征。病灶处的细胞,多与中心母细胞相似,且还有3 个左右的细胞靠近核模,但在处理时,会因收缩的假象,影响肿瘤细胞核的评估。此外,CNS-DLBCL 病灶处的细胞与其他细胞混杂,如B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T 淋巴细胞等,有时还可以看到泡沫样细胞、大片坏死细胞,特别是应用过大剂量的类固醇激素治疗者,病灶成分较小,不易被发现,从而引起漏诊或误诊。另外,CNS-DLBCL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物,通过联合其他抗体,可从免疫表型方面对DLBCL 进行分型。此外,CNSDLBCL 呈弥漫性浸润,手术治疗差,经组织活检诊断,可了解病灶类型。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性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病理学特点,对提升诊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脑膜病理学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异时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超声报道1例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脑膜转移瘤的MR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