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学者成长中的“关键性转折”

2022-11-27

复旦教育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关键性理工科学者

陆 一

国家有计划地选拔与培养拔尖人才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目前“强基计划”将文、史、哲的招生办法与数、理、化、生物、医学等专业并行排列,使人文学科的人才选育规格提高到了与理工医科同等突出地位。与此同时,人文学科人才选育的独特性问题也随之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根据对精英大学通识教育骨干教师群体的深入访谈发现,优秀文科人才成长过程中往往会经历至少一次,在选大学、选专业、选导师或选研究方向时不遵循当时主流推崇的方向,而是从纯粹的人文兴趣和自身特点出发来规划前途。他的取舍在一般人看来很突兀且充满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回报,在世俗意义上不太明智。不过正是这种看似“叛逆”的抉择却反而成就了这位能引领风气的学者的独特优势与学术个性,可谓一次“关键性转折”。

前辈的经历有其时代的特殊性,而在当前背景下再理解这种“关键性转折”对拔尖人才培养而言别有深意。这一现象不能简单地用跟从兴趣、淡泊功利来解释,而应该从现代学术发展所要求的独立人格与志趣养成的角度去观察。一方面,升学系统的主流价值既根植于国家教育体制的选拔导向,又受到市场竞争博弈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正当性。另一方面,冒险的道路抉择反映出年轻人敢于对现行局面做出实质性的反思与批判,还体现出其不可压抑的个性与创造力。在外行大众看来,由选拔体制或竞争场域设定的冠军是容易激起崇拜热情的偶像。然而率先成为某领域“内行”的青年学人则开始有能力从整体上把握现实、确立方向,具备了不从众选择的成熟心态和底气。当然这种尝试绝不轻松,不仅自寻磨难,还常常会处于失败的边缘,但正因如此,他才能够取得智识上的独立性,从而柳暗花明。独特的成长经历对于人文学者日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至关重要,更会促使他回归到学术传承的大传统之中,给我们的文教体系带来新的资源。在后辈眼里,他当年如何走通崎岖之路将变成美谈和传奇,其中凝结的人文价值不亚于他书写的学术产品。

然而,新近调查发现,在教育和学习条件都已大幅优化的顶尖大学里,学生个个都是超大教育竞争体系下的“金牌选手”。由于过度看重选拔体制的激励,使得他们恐惧在某门课上拿个B,更没有勇气为了另一门特别感兴趣的课程或一个特别领域而全力投入,在升学道路上不敢做出任何“出格”之举。一贯的优胜履历反而会阻止优秀学生探寻自我,发展可能成就他的学术志趣。

“反者道之动”,缺乏深刻批评力的心智很难成为一流的人文学者,而这种心智的养成需要很大的勇气。相比理工科人才选拔中能够比较有效识别数理才智方面的自然天赋,人文学者所需的素质更难被分门别类地测量,博闻强识只是其中基础的一项,而不具有决定性。纸面考试对文科人才的辨识度非常初步,更无法体现真正的个性和见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考试群体的大众化,人才选拔的自然基数扩大了。只要命题科学对路,理工科人才的选拔效能将随之提高。但是高教普及和学校教育考试体系的完备带来了更加致密的学业规训和权威性更强的选拔,也意味着对冠军更优厚的奖赏,相应的,给特立独行者带来的风险和惩罚也更大。

大众化的教育系统尤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保护多样性,“强基计划”旨在为专长人才培养开辟结构性通路。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网罗大众的选拔体系再精密完善,也无法筛选出“凤毛麟角”。一流人文学者之所以出现并汇聚到最好的大学里,往往不是因为普及的选拔制度而是特别的教育环境。拔尖人才的个体成长与体制性的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比政策最初预想要复杂得多,值得我们长期探索。

猜你喜欢

关键性理工科学者
TPEP管道顶管施工关键性技术研究
从创新驱动看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不理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