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探析
——以洱海流域为例

2022-11-27周子元孙海军

关键词:大理州洱海湖泊

周子元, 孙海军

(1. 大理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2. 大理大学 经济研究所, 云南 大理 671003)

洱海流域地处低纬高海拔地区,生态脆弱、环保压力大和存在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等诸多生态发展问题,高原湖泊地区面对一系列生态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寻求一条适合现代农业稳健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早在2007年国家就提出“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由此可见,现阶段乃至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道路。发展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走之路,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生产技术不断创新、市场具有相当程度的认可度和政府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生态农业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走稳致远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良性发展更是中国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手段,代表着农业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充分向往,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一、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依据

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既要按照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手段协作发展。针对洱海流域的实际现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依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农业发展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生态农业才会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是在一定期间内,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协调的平衡状态循环经济[1],其实质就是循环经济原理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应用称之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首先是尊重自然规律,生态农业必须在已有的农业资源的总量上重视土地资源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重要性,生态农业就是要把实体经济活动中生产一次后就浪费的资源转向可持续生态化的模式。借鉴地理学中的海陆间循环发展模式,构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保证农产品生命周期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良性发展。农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发展适宜本产地的农业类型,要把生态系统模式与高原地区环境保护和谐的融汇一起,建立起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

(二)现实依据

生态农业良性循环运作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可循环的生态农业经济既能减轻农业资源压力又可以带动消费和减轻环境压力。其次,生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促进作用。安全优质的生态农业经济是高原湖泊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经营向现代集约型经营发展,生产具有无污染、无浪费和附加值高的生态多向环形的发展模式。最后,深化农产品加工和细作管理方式,促进农业经济与第二、三产业结合,提高农民经济收入。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可以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浪费要素,从而促进高原湖泊地区经济结构和农业竞购的优化升级。

二、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现状及困境分析

中国高原湖泊众多,云南省湖泊总数在全国也是较为丰富的。云南省有9个面积在30 km2以上的高原湖泊,这些湖泊总体上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窄的形状,其中洱海流域最为狭长,湖泊流域辐射较广。

(一)洱海流域发展生态农业的资源基础现状

一方面是农户个体经营,规模化生产在生态农业运作中难以实现,影响经济效益。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推广,刺激广大农民生产热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2]。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对洱海流域土地生产的管理,分产到户的经营方式逐渐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障碍。洱海流域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土地规模小,因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保守,机器协助组织化程度低,农民规模生产投资意识不强,不利于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但是,洱海流域农民生产劳作历史悠久,生产基础较为牢固并有一套适宜本地生产的劳作技术,为发展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基础支撑。现有的农业基础为未来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已有的农业基础上发展生态农业会事半功倍,借用现在大理州生态农业经济品牌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相当于借力打力,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方面会更便捷。

另一方面是农业发展水平处于低端阶段,生产经营规模范围须进一步整合,优化生产组合方式。洱海流域附近居民早期靠破坏洱海水质寻求经济高速增长,在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中主要以种植大蒜等经济作物为主,化肥、农药、农用土地薄膜的大量使用造成洱海湖中氮磷钾的含量迅速提高,湖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造成水质严重破坏。同时,使用化肥等农药短时间内难以被吸收,多年沉淀累积会破坏土壤有机成分含量,土质易结块僵硬,对未来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面对洱海流域早期“经济先发展,环境后治理”的不当发展模式,大理州政府迅速制定和颁布相关政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生产模式,2017年,大理市环洱海生态农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应时而生,公司评估洱海流域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情况,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划片经营,对洱海流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循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现阶段的洱海流域生态农业正朝着良性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从低端水平向中高端水平稳步发展。

(二)制约高原湖泊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尽管洱海流域沿湖各市县发展高原湖泊特色农产品在种植方式、产量上掌握一定的经验,但农业生产和科技水平等方面仍处于有待调整升级阶段。生态农产品推广、品牌特色项目体制运营机制不够完善,影响高原湖泊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科技支持力度不强,农民收入与全国人均收入存在差距

目前,洱海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生态农业推进缓慢,生态农业循环层多在小范围循环进行,企业、农村合作社和农民之间尚未形成大规模循环发展流程。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手段单一,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大多农户依然使用对土壤和地表水造成污染的不可降解地膜,种植经济作物采用化学农药驱虫,农业科技现代化集约程度不高。农业种植技术主要依靠人工进行精耕细作,农民因教育水平受限,操作机器技术不熟练,导致大部分地区经济种植产物偏于同质化,经济作物同一属性内经营,无法形成区域内经营特色的理念。洱海流域前些年种植大蒜等产物较快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对洱海水域和土壤成分也造成较大破坏。2017年大理州地区生产总值(GDP)实现1 044.00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210.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0.2∶38.4∶41.4。总体来看,大理州第一产业处于较为落后水平,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较为严重,农业依然是按照传统农耕方式操作,第一、二、三产业体系尚未建构融合,农业发展不合理,没有充分利用高原湖泊地形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131元,与此同时,大理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645元,说明大理州农民收入水平与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一定的差距,且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因此,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2. 农业生产土地面积紧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强

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多围河湖等水资源丰富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劳作,这就导致高原地区土地零散,农业生产集中度不高,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供求之间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土地资源刚性约束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洱海流域人口大幅度增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使用面积无法满足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人口和土地用地关系进一步紧张。导致一部分农民超负荷使用耕地,进而转向开垦苍山林区用地,这与我国林区保护背道而驰。洱海流域人地矛盾问题是抑制农民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分散,规模小,这就导致农户对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敏感,进一步发展会导致因为规模小,使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带来的收益很难刺激农户内在动力去发展生态农业。

3. 生态农业产品质量须提升,优质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小

洱海流域农业产品质量在国内还没有较大影响力,说明洱海流域产品质量现阶段在消费者和观光游客中并未得到“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品质认可,在产品推广的每一个过程中,必须一手抓产品质量,一手抓品牌质量管理。品牌建设可以有效完善洱海流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来看,洱海流域虽然发展了文旅项目,但对于洱海流域品牌建设方面意识不够强,没有借鉴一些推广比较成功的典型例子,比如“景阳甜瓜”“新疆伽师哈密瓜”“北京烤鸭”等,这些较为成功的品牌都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并且生产质量得到行业内的认可,为当地生态农业提供发展新路径。反观大理州没有紧紧抓住生产质量管控和品牌建设,导致农业旅游缺乏独特的标识,市场占有率较低,难以保障洱海流域生态农产品具有长久的市场地位,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洱海流域在网络上宣传力度也不够,人们只了解洱海是旅游胜地,对其他的产业发展少之甚少,对于其他的产业带动没有太多影响,难以让游客对大理州洱海及其附带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没能切实发挥洱海旅游品牌影响力对其他产业的有效带动作用。

4. 生态农业长远规划不足,农业建设缺乏与第二、三产业结合

目前洱海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长远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仅依靠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形成“一湖带动产业融合,一湖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经济发展模式。洱海流域第一产业发展劲头不足,上关区大米价格定位太高,缺少物流和品牌推广效应,消费者购买大理大米的心理预期与实际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打动消费者购买欲望;洱海流域第二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空间区域优势,生产加工的“大理风花雪月啤酒”“下关沱茶”“祥云驴肉”等产品操作工厂规模较小,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在同质化产品中,难以走出特色工业路,对第二产业发展不利;“洱海生态廊道”“崇圣寺三塔”“苍山国家地质公园”“大理古城”等文旅景点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年来,随着国家旅游政策的逐渐规范和相关旅游政策的制定,大理州快速推进各类旅游项目落成,取得较为可观的旅游收益,虽然第三产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但能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寻求“生态农业—产品制造—旅游观光”的消费者游玩流程,将会更加带动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三、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3]。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农业发展方面,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循环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完成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这项艰巨任务,必须坚持“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第一、二、三产业耦合协作”的原则,详细了解洱海流域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内在联结点,关注洱海流域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优势,充分利用大理州生态旅游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探索转型路径[4-5]。构建洱海保护与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相协调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一)大力推广科技农业技术,提升高原湖泊地生态农业产品质量

当前,高原湖泊地区想要发展良性循环经济要不断创新,不断借鉴经验,以高效、高质量找到适合本地区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的新模式。洱海流域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可以采取传统农业+物联网、传统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如利用电子灯杀虫、自动升降塑料薄膜、利用动物驱虫等无公害技术,施用于农作物和养殖业,促使农业逐渐走向科技化、智能化,逐渐摆脱对高药效的化肥和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程度。农业发展要保留传统农业的特色与科技相结合,不断打造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特色道路,真正实现“一村一特色、村村特色又不同”的理念,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白族自治州,白族特色原始的生产模式要加以保护和传承,改造和升级农业生产技术,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生态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最终实现洱海流域特色农产品达到“三品一标”的标准[6]。只有通过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产品质量达标,才能有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

(二)政策主体落实监管责任,营造高原湖泊地生态农业发展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7]。从理论的高度对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径进行论述,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促进资源有效循环避免资源和物质的浪费是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政策主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项问题,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政府主体担当改革发展重任,改革不合理的土地价格体系,建立生态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政策主体发挥调控全局作用,把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打成持久战,在遵循市场主体农产品价值规律的前提下,调整生态农业资源价格,杜绝生态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对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破坏,逐步建立起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补偿措施,面对高原湖泊地区的耕地少、山峰多的情况,政策引导农民,鼓励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并驱前行,对部分基层单位部门,贯彻相应法规政策不主动、消极懈怠情况依法严惩,让生态农业循环效应带来的经济收益最大程度让利于民,改变以往的资源和物质极大浪费的情况,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让各种浪费到最低点。通过政策主体制定、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角度夯实农业生产的稳定基础,才能达到绿色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的保障作用。

(三)提升生态农业产品质量,助推高原湖泊地生态农业品牌推广

首先,产品质量好坏影响该产品在市场机制下长久发展的决定因素。洱海流域有优越宽松的现代农业生产政策,想要发展良性循环模式,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产品质量问题,积极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战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洱海流域生态污染较少,积极申报“三品一标”检测,从农产品源头确保产品质量问题[8]。第三方检测机构随时监测农产品,从国家、行业和生产经营公司多层次保证产品质量达标,检测结果不遮掩的对外公布,让消费者和观光游客心里有底、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其次,中国大多数人们还未意识到生态农业的优势,市场主体对生态农业的客观认识还不够充分了解,中国具有广大的市场规模,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认可带动作用,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在市场上逐步拓展销售渠道,把洱海流域的生态农业引入市场,积极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市场化,同时也要保质保量,确保游客可以真正放心生态产品[9]。

再次,要立足目前大理州品牌农产品分散、国内知名度较低、生态农业市场占有份额较小的情况,结合高原湖泊地形地貌的优势,做好品牌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目标品牌。高原湖泊生态农业发展要增强品牌建设,打造生态大理、特色大理目标发展,必须在创建品牌、经营高原湖泊农产品品牌上用足劲,同时把大理民族文化特色贯穿生态观光旅游始终,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项目。

最后,市场是最后的售卖点,顾客是最终产品的使用者,要充分了解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针对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具有的优势要不断地保持和加强,把大理州高原地区生态农业打造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国内市场站住脚跟,打响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知名度。通过市场宣传手段的不断强化,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喜欢高原湖泊地区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高品质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态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稳定。

(四)寻求生态模式产业融合,带动高原湖泊地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10]。洱海作为大理州唯一一个高原湖泊地区的淡水湖,优势显著,高原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地貌环境,大理州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地产丰富,文化古迹历史悠久适宜与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相融合,发展观光产业,让游客在旅游中享受生态、绿色、无污染的现代农业发展[11]。

首先,发展大理州生态农业循环应依靠现有的农产品协会和龙头企业运作“大理精品”品牌,对生态农产品精加工,保质保量,按照国家“三品一标”生产标准发展农业,走出一条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生态农业循环相互促进的品牌发展之路。大理州高原湖泊地区要充分挖掘洱海“流量”资源,借助大理苍山洱海的知名度,创新经营主体理念,提升发展质量,稳步有质量的推出一系列知名品牌。其次,大理市上关种植绿色无污染有机大米,做大米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本地区特色米线、饵丝和饵块,在大米产品包装上绘制大理州特色图景,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发育和壮大旅游+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激活大理各个生态龙头企业创新活力,让大理州高原生态农业品牌创造性地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第一产业种植培育,第二产业加工包装,第三产业广告物流速度发展,大理州第一、二、三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可以在市场上取得更广阔的舞台[12]。大理州高原湖泊地区生态农业通过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形成“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构成独特的生态旅游观光模式,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品牌知名度。

猜你喜欢

大理州洱海湖泊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害羞”的湖泊
洱海太湖石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奇异的湖泊
洱海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