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语言-刻板印象》评介

2022-11-27綦甲福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刻板性别差异差异

綦甲福 ,张 婧 ,2

(1.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2.青岛工学院 外语学院)

Elsen, H.2020.Gender-Sprache-Stereotype.Tübingen: Narr Francke Attempo Verlag.

一、引言

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语言使用中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观念和认知。2020年初,以出版人文学术著作和期刊为重点的德国纳尔·弗兰克出版社出版了德国慕尼黑大学Hilke Elsen教授的专著《性别-语言-刻板印象》,通过分析语言使用来分析性别差异,揭示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以期在社会情境中提高语言使用者的性别敏感意识,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构建创造平等的机会,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见解。

二、主要内容

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为导论。作者通过数据指出男女在社会不同领域仍然未能实现普遍平等这一社会现实,并以语言为切入点,基于语言影响思维、感知和行为的论点,探讨导致性别的社会差异的原因。作者认为,语言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承载信息、加工信息的角色。

除导论外,正文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至六章讨论语言与性别的关系,第七至九章研究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行为差异,第十至十四章讨论儿童的性别发展及影响因素。

1 语言与性别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是本书第二至六章的主题。在第二章作者定义了“性”(Sexus)、“性别”(Geschlecht)、“性别认同”(Geschlechtsidentität)和“性别角色”(Geschlechtsrolle)等概念,然后从哲学、文化和社会政治三个角度介绍了女性地位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女性和语言”这个主题的研究成果。其中,作者重点阐释了Lakoff(1973)提出的语言不对称、部分语言使用中出现的阳性泛指(Generisches Maskulinum)以及由此引发的女性主义语言批判。

第三章是本书的理论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以Lakoff为代表的性别缺陷论,即以男性语言作为标准,而女性语言则是对这种标准的偏离,是一种缺陷语言,本质上是低劣的。后期以Tannen(1990)为代表的差异论则认为,男女由于成长于不同的亚文化背景,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但两种语言并无优劣之分。与生理决定论相对,出现了以West和 Zimmerman(1987)为代表的性别建构论,把性别身份看成是动态的,摆脱了性别二元对立的桎梏。该理论认为,性别不单纯是生理的、二元的、静态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生物进化论以及人类的繁衍使命也是性别差异的成因。最后,作者对性别主义(Sexismus)、性别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和酷儿研究(Queer Studien)作了界定,指明性别研究的跨学科趋势。

第四章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批判语言和思维的普遍主义,否定语言决定论,支持语言相对论。作者认为,语言影响思维和行为。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选用词汇、句式结构去影响话语建构,引导话语风格走向,进而干涉信息接收者对客观事实的思考和感知。由此作者担忧,如果语言将有歧视性的刻板印象进行编码和传递,那么,语言的操控会使性别刻板印象不易被感知,甚至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成规范和标准。

第五章分析性别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德语是一门具有明显性别范畴的语言,每个名词都有语法属性,即阳性、阴性和中性。作者区分了德语名词的语法性别(Genus)和自然性别(Sexus),并指出,一般情况下,人和动物的自然属性与名词的语法属性相一致。除此之外,语法性别和自然性别分别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德语语法中指涉人的阳性名词既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泛指整个类别,即阳性词的泛化或者阳性泛指。作者一一举例,从词汇、形态、句法、惯用语等视角揭示了阳性泛指带来的性别语言不对称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在语言、认知层面被忽视,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德语中涉及女性的词汇通常被赋予消极、低劣的隐含义。

第六章探究语言不对称现象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心理语言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展开了对语言不对称性及其影响的研究。实验表明,语言不对称性导致了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性别不平等的发展。与此相对应,为了实现语言平等,也发展出大量替换形式,比较常见的有成对表达形式(如Wissenschaftlerinnen und Wissenschaftler)和以中性词尾来构词的形式(Studierende),这些语言形式虽遭到批判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性别刻板化的解读。最后,作者分析了语言不对称和性别歧视对认知、行为以及社会发展造成的后果。作者认为,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

2 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行为差异

本书的第七至九章主要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行为差异的关系。第七章主要介绍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时期、形成和危害。作者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最早体现在三到八个月大的孩子身上,随着年龄的增加,刻板印象表现得愈加明显。紧接着作者分别从家庭、学校和媒体三个层面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她认为,父母、老师及媒体对待刻板印象的态度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行为,限制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发展。其中,一旦消极的刻板印象被激活(如“女性的数学能力不如男性”),就会对孩子的认知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进而威胁个体能力的发挥,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讲,即产生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Stereotypbedrohung)。最后,作者呼吁成年人要有意识地去避免性别刻板印象,减轻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自由平等成长。

第八章从神经生物学视角探讨神经和激素对性别典型行为的影响。作者发现,激素特别是产前激素的差异会导致大脑结构的性别差异。男性左右半球内部各自的神经联系较强,而女性两个半球之间的联系较强,以致男女使用不同的大脑区域来进行信息加工与处理。作者认为,激素通过神经元机制来影响认知能力。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男女繁衍后代的任务也会影响男女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玩耍行为、择偶行为、主导行为和移情行为。

第九章基于语言学早期的会话研究分析归纳了会话中的性别表现差异及影响因素。作者认为,会话中体现出来的性别建构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通过梳理会话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数据,作者从微观层面如选词、句法、话语风格等和宏观层面如发言时间、话量、打断等,分析了会话中体现出来的性别差异:女性话语的合作风格相对于男性话语的主导风格在会话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作者认为,会话中的性别表现差异受到诸如社会化、社会地位、刻板印象、会话情景、主题、交际双方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3 儿童的性别发展及影响因素

基于前九章的概念分析和理论阐释,本书在第十至十四章讨论了儿童的性别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第十章主要探讨儿童的性别发展。作者按照年龄顺序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性别认同的发展和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将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主要分为成年人和同龄人。作者发现,父母对男孩和女孩进行差别教育,具体表现在语言和文体风格的差异以及特定的角色期待。另外,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其中,幼儿园的儿童就已经能辨别与性别一致的行为表现。最后作者还提及社会环境、文化价值观等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性别认同和性别发展。

第十一章是关于大众媒体对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分析。随着大众媒体消费的增加,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典型行为也随之增加。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媒体过滤信息、歪曲现实,通过图片、语言和省略等方式在无形中影响性别认同和性别形象建构。作者分析了广告、电视、电影、报纸、图书等媒介渠道传递出的信息,发现媒体在传达特定信息时,刻意使用选词、搭配、省略等语言手段来巩固刻板印象的社会地位,阻碍平等的性别角色建构。

第十二章揭示了教科书中不平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角色描述。作者从批判视角入手,将教科书分为语言类和自然科学类两大类别进行分析。其中,教科书中的性别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称谓、职业名称、职位分配、学术头衔、性格形容词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作者建议,以教科书为语料,挖掘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或以书中的案例、对话、篇章、图片和空间顺序等为切入点进行质性和量化研究。

第十三章分析学校课堂这一具体情境中不同性别的表现差异。通过分析儿童在课堂上的会话和行为表现差异,作者发现不同性别的儿童被差异对待。其中,女孩发言机会少且易被打断,而男孩得到更多的重视。基于这一事实,作者强调教师在学校教育这一环节的责任。同时作者认为,既要承认语言与性别差异的存在,也要避免夸大性别差异,建立自我行为反思机制。

第十四章作者提出了与课堂内容和形式相关的建议。作者认为,语言和性别应纳入课堂话题讨论范围。针对具体的课堂情景,作者列举了一系列引入这一话题的方法。为了对教师和学生的性别典型行为进行研究和评介,作者介绍了 Tanzberger和Schneider(2007)研制的调查问卷,分别选取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考察性别话题在课堂上的不同体现形式。

三、简评

《性别-语言-刻板印象》一书以语言与性别刻板印象为主题,从微观层面探讨语言与思维、性别与语言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性别刻板印象的产生与发展为线索,从宏观层面挖掘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旨在激起社会各界的性别敏感意识,为儿童和青少年创造平等的成长机会。下面从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三个角度对本书进行简要评述。

在理论方面,作者始终秉承一种批判性态度,认为性别缺陷论和差异论所强调的语言性别差异即性别二元论已过时,这种过于统一化、简单化的划分忽视了两性群体之间的共同点,同时也忽视了解释两性群体之间出现误解冲突的其他可能性。作者认为,受生物进化和社会变迁影响,必然会出现中间形态或者其他群体。此外,作者在介绍West和 Zimmerman所支持的性别建构论时,也提到了学者们很少关注的以Hirschauer为代表的性别解构论。她从对比的视角强调了在建构社会性别的同时不能忽视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变迁中,在分析性别表现差异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中出现的性别中立化现象。最后,针对颇具争议的生理决定论,作者批判性地承认生理和进化因素对性别行为差异的影响,但是否定了其决定性作用,承认生物进化对身体和大脑结构的影响,但至今并没有证据表明其对性别行为差异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并不能成为解释性别刻板印象的决定性因素。

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的研究为消除性别刻板印象,推进性别敏感教育作出了贡献。作者通过分析性别差异对待在媒体和教学(教科书和课堂)两个情景中的体现,再现了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途径,为刻板印象的消除和性别敏感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此外,本书涉及话题领域广泛,跨学科研究特点显著。作者为了探讨性别、语言、刻板印象三者之间的交互联系,整合了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生物学、心理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实证研究的成果,既有基于语言学会话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性别的会话行为差异(第九章),又有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探讨神经、激素和生物进化对性别典型行为和性别认知的影响(第八章),还有基于社会化背景从大众媒体、教科书、家庭、学校课堂等社会机构和媒介探究儿童的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建构以及性别发展(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这为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启发,是社会语言学特别是性别语言学领域非常有价值的参考用书。此外,本书每章末都附有“研究任务”和“文献”两个模块,作者不仅为相关研究提出可行性的题目建议,也列出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文献索引信息,对于学生以及其他研究者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就研究成果而言,作者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从家庭、媒体、学校(教科书、课堂)三个视角出发分析了性别刻板印象的成因,就如何实践性别敏感教育进行探讨,提出课堂上实现性别平等的建议。但是,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及的当下研究的困境,由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提出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接受性的措施来促使思维转型是极为重要的。作者建议,首先将语言与性别话题引入课堂讨论,然后在课堂内容设计和授课方法中渗透性别平等的元素,通过师生熟悉的日常课堂情景无形中普及性别敏感意识,最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师生的性别典型行为进行考察和分析,反思性别平等观念的贯彻情况。由此可见,本书秉承了Martin(1985)提出的性别敏感教育理念:对性别差异保持敏感,以性别平等为评判标准,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自由成长(龙安邦、黄甫全,2017)。Schweiger和Hascher(2009)认为,21世纪实施性别平等课堂的主要障碍还是性别刻板印象,其中,二人强调了教师在刻板印象传播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就这点而言,本书的出版无疑推动了课堂性别敏感意识的传播和性别敏感教育的发展。

当然,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语言体系也各不相同。例如,德语是有词性系统的语言,性别平等的实现最终必然追溯到对语言系统和语言本质的研究(Okamura,2012)。但是就语言本身而言,汉语不存在“语法性别”,是一种相对中性的语言,因此,对汉语的性别歧视研究应定位于语言使用,也就是说对不同语言系统的语言现象研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尽管如此,本书中所介绍的理论、研究方法和对性别敏感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实施建议等对于国内性别敏感教育的推广仍然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刻板性别差异差异
相似与差异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